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观曾国藩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在建国后,曾国藩都是以反面人物的身份出现,而最大的一顶帽子,则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然随着思想解放不断深入,史学界对曾的评价,不同的声音也越来越多。本期“特别话题”的两篇文章,便颇有代袁性。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不平常又颇有争议的人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是其最大的罪案 ,始终难逃干系 ,但他一生无论读书、理家、治军、行政 ,均有建树 ,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也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作为一个文弱书生 ,为了能力任烦剧、身膺艰巨 ,曾氏也非常注重身体锻炼和身心保健 ,他一生中对体育养生之法作过不少的探讨和实践 ,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养生之道。青年毛泽东在1917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 ,说他师法“曾文正临睡洗脚 ,食后千步之法 ,得益不少。”这说明曾氏的养生之法对…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作为湖湘学人的典范,继承并发扬了湘学务实践履的传统,创造性的将"实事求是"由历史上的考据学命题转变为哲学认识论命题,并将之由一种学风演变为一种办事风格,对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事求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论读书方法佚名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诚,字伯涵,又字涤生,湖南湘乡人。他在仕途上可谓一帆风顺,1833年中秀才,次年中举人,1838年中进士,并点了翰林。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主要是得益于一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首先,曾国藩把书...  相似文献   

5.
论曾国藩的战术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曾国藩的战术思想李成甲,魏均以书生从戎的曾国藩,对于指控战阵素无经验,正如他在家书中所说:“至行军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①。然而经历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曾国藩不断地总结与太平天国农民军作战的经验,并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兵法思想...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本名子城,中进士后改名国藩,以示其忠君卫国的志向。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四个时期:1838年以前,学习八股制艺,以求科举出身;1838年至1852年,在京从政的同时,研究学问,以理学修身,以礼学经世致用;1853年至1864年,统帅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1865年至1872年,作为封疆大吏和朝廷命官,理政安民,倡办洋务。他的一生深深地打上了地主阶级的烙印,同时也能适应时势变迁而带有时代的标记。曾国藩跻身于政治舞台的三十多年,正是中国近代社会开始的三十多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改变了中国封建末世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人民大众和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作为晚清理学经世派的代表人物.在当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双重危机重压的危殆情势下.他主动因应时变.以趋时善变的面目登场,不断变换其“治术”,调整其“体用现”.经历了以程朱理学为体、中韩为用,到以老庄为体、禹墨为用.再到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不同的递进阶段和嬗变过程,最终使他由理学经世派转变成为洋务派先驱,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了其善于因地制宜的识见和才干。分析批判曾氏的“体用现”及其嬗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6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曾国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曾国藩故里湖南省双峰县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娄底市人民政府、湖南省社科联、湖南省社科院、湘潭大学、解放军国防科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双峰县人民政府、岳麓书社等单位联合主办。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香港及大陆地区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曾国藩与近代中国”主题,与会学者展开了认真的学术讨论,取得了不少引人注目的成果。有多位论者认为:曾国藩把礼学作为治学的价值坐标,但又不囿于传统,没有将礼学化约…  相似文献   

9.
论曾国藩与左宗棠的交往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曾国藩与左宗棠的交往及其关系王澧华在曾国藩的湘系同党中,左宗棠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左宗棠小曾国藩一岁,中举则早曾国藩一科,但道光癸已、乙未、戊戌三入礼闹皆报罢,因而绝意科举,留心农学、史学、兵学及舆图之学。曾国藩则于戊戌科钦点翰林,继而沉湎于词章之中...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对理学经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吸收,对近代湖湘学派中“经世致用”思想的弘扬和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发扬,使他最终完成了由中国传统文化观向近代文化观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中叶,出了一个显赫于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风云人物,此公便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他文职任过吏部侍郎,武事更负盛名。咸丰年间,曾国藩奉圣命督办团练,编成湘军,后又率湘军与太平军转战于武汉及沿江各地,最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拒礼     
《曾国藩日记》曾记载他处理礼品的事,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湘军名将鲍超到安庆与曾国藩商量军务,来时特备了礼物,共16包,其中有许多珍贵的珠宝古玩。曾国藩只从中挑了一顶小帽,鲍超只好把礼物都带回去了。曾国藩曾写信嘱咐他的儿子曾纪泽,作为官员要做到:不许下属来送礼,不收礼。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上,曾国藩(1811—1877)是一位争议很大的人,毁之者称之为元凶,誉之者称之为圣贤。他从湖南的山野里走出,白手起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平定"太平天国,成为清朝"中兴第一名臣",其为官之道,为人之道,值得后人研究与玩味。  相似文献   

14.
杨锡祥 《湖南文史》2013,(12):69-69
曾国藩(1811-1872)素有知人之明,他著有一部名为《冰鉴》的书,论述文人看相方法的精要。然而曾国藩亦有看走眼的地方,他共有五个女儿,前四个女婿都没选好,心有愧疚。他反省后认为:“这是因为过去选女婿,其实不是选女婿本人,而是选父亲。父亲好,并不能保证儿子就一定好。还有,过去选婿是在他们还是小孩子,没有长大成人前就选定了。小时候聪明可爱的小男孩,长大后不一定能有所成就,或是做个好丈夫。”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家族     
曾国藩是晚清至关重要的两位人物之一,他一方面坚信中国的制度和道德之美,一方面极大地推进了自强运动。他的儿子曾纪泽从欧洲回国时,抱定了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信心,正是这位深受父亲熏染的杰出外交家,从俄国人手里收回了伊犁。曾家第三代、第四代依然信奉曾国藩对于读书和学问的信念,留学海外,大多是工业、科技、医学、教育和文学领域的专家,很少有人做官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旧事     
三十多年前我到湖南双峰攸永、神冲、荷叶等几个公社进行实地调查,与当地的老人以及祖辈与曾家有过关联的人士或座谈,或专访,收集了不少关于曾国藩的逸闻旧事,读者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个不同于历史文献和历史小说中的曾国藩。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对子弟独特的文学教育方式,其中对训诂和辞章关系的探讨就很有价值。曾国藩学兼汉宋,不主一偏。闳通的学术胸怀使得他能客观地评定和借鉴汉宋学家的成果,并结合自已的创作经验,提出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的文学创作法,并将韩愈古文与汉魏辞赋文学传统相勾贯,以建立不囿于前期桐城派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8.
19.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对子弟独特的文学教育方式,其中对训诂和辞章关系的探讨就很有价值。曾国藩学兼汉宋,不主一偏。闳通的学术胸怀使得他能客观地评定和借鉴汉宋学家的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的文学创作法,并将韩愈古文与汉魏辞赋文学传统相勾贯,以建立不囿于前期桐城派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20.
将书包斜挎在身后,像鸭群一样走在小路一边的小学生,在往富厚堂去的路上遇见好几拨。初春的双峰县荷叶镇正下雨,空气清甜,柳条抽出嫩芽,远山笼在薄雾里,曾国藩百年后的湘乡依然是农耕样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