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谈史学遗产答客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时间:1981年一月。地点: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来客:客甲,客乙。客甲:我读过您的《谈史学遗产》,感到中国的史学遗产很丰富,您是不是可以另外多谈一点?答:那篇文章是1961年三月间写的,到现在差不多二十年了。这些年,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也不断想过,感到可谈的问题很多,不过下功夫研究过的问题还是很少的,我的一些想法也不一定对。  相似文献   

2.
谈历史文献学——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甲:今天我们谈谈历史文献学的问题好不好?现在我们研究历史文献学,有什么用处?答:我们所谓历史,实际上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这是历史的本身。另外一个意思,是指人们写出来的历史,这是关于历史本身的记录,但不能说就是历史的本身。我们平常总是把这两个意思混淆起来。为什么会把这两个意思混淆起来呢?这是因为客观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没有办法把它拉回来加以考察。我们研究客观历史,主要是依靠历史记录。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就很容易地把这两个意思混淆起来了。我们今天研究历史,必须要研究历史文献。既然要研究文献,就需要建立历史文献学这门学科。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3.
史学遗产和史学研究——读《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书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前,白寿彝同志曾撰写《谈史学遗产》(载《学步集》页129—154)一文。今年,他又在《史学史研究》季刊上,连续发表四篇《谈史学遗产答客问》。我认为,作者关于史学遗产的许多见解,对推进我们的史学研究工作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历史遗产和史学遗产“我们的史学工作者注意一般的历史遗产比较多,注意史学遗产还很不够”。这种情况,今天还是存在的。在这里,作者提出了“历史遗产”和“史学遗产”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客甲:我们又有三个月不见了,今天是不是谈谈历史文学的问题。答:我正要找你们,今天把这个问题谈完,关于史学遗产的讨论就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客乙:历史文学是否有不同的含义。答:历史文学至少可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指用历史题材写成的文学作品,如历史小说和历史剧。《三国志演义》是一部很有名的历史小说,它大量地吸收了陈寿的《三国志》  相似文献   

5.
西藏旅游答客问马晋康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睡,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法国、西班牙和德国三国之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本世纪八十年代初,西藏向世界各国人民敞开了长期封闭的大门,海外朋友纷至沓来,仅1980年至1992年13...  相似文献   

6.
金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统治者重视文治,设立国史院修史、记注院修起居注。国史院有监修国史、修国史、同修国史等职务分工,但国史院和记注院无专官,大都兼有别职。因涉及到国家机密,金朝起居注不甚完备,然而,终金一世,金朝修了多部实录,并两次编撰《辽史》,此外,还有译经所和益正院翻译或编撰一些史书。官方频繁修史,与统治者以史为鉴的目的及丰富的国家藏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炎黄春秋》今年第4期发表了拙文《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决策机制》,受到比较广泛的关注。不少朋友打来电话提出一些问题。该文在网上转载后,网友的跟帖评论中也有一些提问者。现将朋友们的提问和我对相关问题的看法综合答复如下:  相似文献   

8.
前记:这篇稿子是二月份寄给《史学月刊》的,承蒙不弃,表示采用。没有想到4月20日,孔子像被悄悄迁走了。于是我给编辑致信,拙稿还用吗?编辑回应说,孔子像是迁走了,但文中涉及的历史观念与价值问题,依然是应该讨论和争鸣的,仍拟发表。我也有同感,孔子像迁走与否并不重要,内含的理念确实仍需讨论。试看,竖立孔子像时的说辞与迁走的说辞根本不搭界,恕我直言,操作人实在是愚弄舆论和民众,令人哀叹!  相似文献   

9.
最近陈伯达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学习会上,讲到科学研究工作的方针时,有这么几句话:「科学家所研究的问题,主要的应该是为人民所大量一需要的东西,是在某一科学领域里面带重要性和群众性的问题,也就是说,研究应该有一定的目的性,其结果要能够解决一些带重要性和群众性的问题,不要只是追求一些枝节的事情,不要只为研究而研究。「(原文见「人民日报」我是从转载于九月八日的「长江日报」上看到的)这是个重要指示,这是叫所有科学研究工作者,都面向群众,面向「人民所大量需要的东西」,而走出自己的牛角尖,史学工作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0.
刘咸炘是近世学术史上的奇才婕暗难踔诙啵蚱涑D昶Ь铀拇ǎ谕饨绲慕涣魃跎伲矣⒛暝?逝,故后世学者对其了解甚少,学术成果因而珠沉大泽,光华未显。刘咸炘在诸多研究中,以史学为佳壬氖费а芯浚?承了浙东章学诚的史学思想,结合前人对古史及史学理论论述之长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刘先生对史书的编撰问题,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本文通过对阅读先生著作及研究成果,试对刘先生的史学编撰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就儒学的性质、基本特征和根本精神等答记者问。指出传统儒学要经过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重建,同时接纳和融合西方文化的民主、博爱价值观,才能实现面向现代化、全球化的思想转型,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立足于世界多元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12.
正我的这篇短文想讲一个"老问题",一个并未过时的老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力倡导创新的时代,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史学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时代的主题。从史学发展来看,同样需要创新,需要创造出符合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史学成果,以有助于历史的进步和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人文关怀"开始被人们常挂嘴边的时候,来自数个世纪前,人文主义发源地的文艺复兴艺术作品将来到中国,疑问在最初的欣喜之后悄然而至——今天的我们能从它们那里得到什么?陈丹青先生将引领我们在迥异的时空之间冥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藏》2002,(6):3-4
在民主改革前的西藏,宗教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人民大众的文化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说唱史诗被视为乞丐的技艺,搜集、整理工作无人问津,甚至处处遭到禁止和排挤。《格萨尔》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不少艺人被生活所迫,把《格萨尔》当作谋生手段,四处漂泊,卖艺为生。也正因为这样,当时的统治者视《格萨尔王传》为“乞丐的喧嚣”,无缘进入艺术的殿堂。西藏和平解放后,《格萨尔》获得新生。《格萨尔》及其说唱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有了根本变化。有的艺人成为国家干部,有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也有的每…  相似文献   

15.
认真总结九十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思想遗产,是反思以往和展望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五四时期,唯物史观的传播风靡一世,为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信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创建之初,李大钊等先驱者撰写的论著,已鲜明地显示出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学术品格。继之,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例示了研究古史的一条大道;长达十年的中国社会史论战,进步学者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学术探讨和社会调查,批驳了错误观点,论证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秦至鸦片战争前为封建社会,这些正确结论大大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推进了伟大的革命事业。至抗战时期,以翦伯赞、侯外庐、范文澜等为代表,一致明确地以普遍原理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为指导思想,从事理论创造和撰成一批力作,从而使以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到壮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丹青  宋奕 《中华遗产》2006,(1):90-114
在“人文关怀”开始被人们常挂嘴边的时候,来自数个世纪前,人文主义发源地的文艺复兴艺术作品将来到中国,疑问在最初的欣喜之后悄然而至——今天的我们能从它们那里得到什么?陈丹青先生将引领我们在迥异的时空之间冥想……  相似文献   

17.
《释通》与《答客问》是章学诚论史的重要文章。过去从事于章学诚著述史研究的学者,如胡适、姚名达以及钱穆等,多依据两文同载《庚辛间草》,而将其定在乾隆五十五、六年之庚辛间。然由于《庚辛间草》内所有文章并非同时写成,同时,无论是《释通》篇的内容,还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朱锡庚钞本《章氏遗书》提供的新材料,都证明《释通》与《答客问》诸篇不可能写于乾隆五十五、六年,而应当写于乾隆四十九年之前。  相似文献   

18.
《史》、《汉》之际史学的发展表现有二:一是思想上正统化观念不断加强,前人已多有论述;二是史学自身的发展更多体现在史家对史书编撰形式的探索上。纪传体体例逐渐"整齐",起居注著录渐成常例,地方史的撰述得到提倡,学术史、人物专史、杂史、制度史等都以专书的形式出现,"史氏流别,殊途并骛",史书编撰出现多途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东至关子版考察记(下)──东至归来答客问姚朔民ANINVESTIGATIONONPRINTINGPLATESFORPAPERMONEY“GUANZI”INDONGZHI(PARTB)-ARECORDOFTALKSAFTERCOMINGBACKFROM...  相似文献   

20.
侯外庐史学理论遗产的科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外庐史学理论遗产的科学价值瞿林东侯外庐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之一。他的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著述,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界、思想界的遗产中最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珍贵品的重要部分;它们引导了两三代人的学术道路的发展,而这种引导作用还会继续延伸下去。外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