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南方人物周刊》2010,(18):94-94
谁是后人 天皇道悟禅师前去参访石头希迁禅师,一见面就问道:“如果超脱定慧(编注:“定”指禅定.摒除杂念;“慧”指智慧,认识佛法.和指戒律的“戒”并称为“三学”)之外,请问老师您还能告诉别人什么道理?”  相似文献   

2.
说“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的“貊”地近燕,是一重要的古族。先秦即以“蛮貊”泛指非华夏民族。汉以后单称的“貊”指高句丽及其别种,它与先秦“貊”的关系尚有待考古学帮助解决。战国已出现“胡貊”并举,它固化为一合成词后可指匈奴或一切北方民族。“秽”本是“貊”之外的另一族,汉代因和“貊”同处东北,遂连称“秽貊”。固化为一词后可指不同的东北各族。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这个词,先秦时代还没有,当时“中国”、“人民”只是单独使用,而且词义不同于今天。“中国”本意是指京师,《诗经》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也指中原地区。“人民”是个复合词,因为“人”与“民”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上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相似文献   

4.
安瑞军  赵凡奇 《江汉考古》2022,(2):106-113+144
晋阳古城一号建筑基址出土唐至五代刻款白瓷多件,有以往考古资料中较为常见的“盈”字款白瓷、“官”字款白瓷、“新官”款白瓷,还有首次科学发掘出土的“易定”款白瓷、“晋”字款白瓷。本文认为“盈”指“大盈库”,“盈”字款白瓷具有商品属性;“易定”指“易定镇”,“易定”款白瓷是义武节度使官手工业的产品;“晋”指“晋王”,“晋”字款白瓷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有关,应是山西本地窑场的产品。  相似文献   

5.
《文史博览》2006,(7):40-40
“清真”二字最早见于李白的诗句:“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诗意是对创作而言,“清真”指自然、质朴。唐宋以后,“清真”一词开始与宗教相联系。困宗教部自称“清道”,又都主张“清静无为”,故喜用“清真”一词。明中叶后,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一词以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  相似文献   

6.
“诞生”与“诞辰”都有相同语素“诞”,都是“出生”的意思;不同语素“生”与“辰”.“生”指出生,与“诞”同义,故“诞生”即出生,是联合式合成词.“辰”指时日,“诞辰”即出生的时日,词义以“辰”为主,是偏正式合成词.  相似文献   

7.
《文史天地》2012,(8):94-94
“中国人民”这个词,先秦时代还没有,当时“中国”、“人民”只是单独使用,而且词义不同于今天。“中国”本意是指京师,《诗经》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也指中原地区。“人民”是个复合词,因为“人”与“民”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上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相似文献   

8.
《新疆地方志》2010,(1):10-10
撰述 编纂“撰”有创造、建造义,用于著作方面,指著述,即创造性地写作。“纂”指汇集、编辑,是根据有关资料编辑,而非自己独创。如今资料汇编、工具书之类可用“纂、编纂”。现在用“编”的比较多,不能用“撰”或“编著”。  相似文献   

9.
“五谷丰登”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我们都知道“谷”是指粮食,但是五谷到底指的是哪五种粮食,恐怕就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的。  相似文献   

10.
张华 《神州》2011,(5S):100-100
“数过”,是指批评人的过错;“奖长”,是指褒奖人的长处、优点,“数过”与“奖长”均是教育人的手段。但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褒奖、鼓励往往比批评更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人的概念中,淑女是指那种气质优雅、性格文静的女子,其实在古代,淑女根本不具备今天赋予的这些特征。《诗经·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是指文静而美好,“淑女”是指善良的女子。古代对官员妻子的诰封有“淑人”的封号,属三品,即是从道德上的肯定,心地善良,跟相貌同样没有多少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语·八佾》“哀公问”句原用的是“主”,而不是“社”。“主”,指宗庙中的祖先之主(即牌位),用木做,故称木主。“社”也有“主”义,但指土地神“主”,用石块或土堆做,故庙主与土地神“主”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殷墟卜辞中有“帝于令”,“令”指“天命”。卜辞中又有“受命”,即文献中所说的“正命”,或“考终命”。卜辞中有“不既赢”,“赢”读为“盈”,指乾阳之气,如同文献中所说的“休命”。《甲骨文合集》6928是一版武丁时代的龟腹甲,上有“帝命”,反映了古代天人相应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汉字“汤”(汤)的本义是指“滚水”或“热水”。许慎《说文解字》云:”汤,热水也,从水,从易声。”成语“金城汤池”是指“铁打的城墙,盛满热水的护城河”,形容城池坚不可摧。由此引申出另一成语“固若金汤”。成语“赴汤蹈火”的“汤”字,用的也是本义。我国各地众多的汤泉,都是热  相似文献   

15.
谢雅而 《神州》2011,(4):110-111
“主体意识”是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筑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主体意识包括“自主意识”和“自由意识”两方面的重要内容:自主意识是指人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  相似文献   

16.
释“月辰”为“月经”是没有根据的。“月辰”指农历的初一。由“辰”表“日月相会”义而来。  相似文献   

17.
郭建 《文史天地》2014,(12):84-88
第二节:推上宝座 在中国古代几于年的历史中,被史家评为治安良好、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时期,只有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唐视的“贞观之治”。本长篇连载讲述的是“文景之治”。文,是指汉文帝刘恒;景,是指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刘启,这两个皇帝先后统治汉朝整整四十年。  相似文献   

18.
夷夏新辨     
“华夏”族群的形成或出现 ,与“华夏”概念的产生当有所区别。族群的形成是自然发展的历史过程 ,观念的出现与形成标志着民族在文化上的自觉。西周时期的“夏”的观念事实上与春秋文献中的“夏”、“诸夏”、“华夏”所指并不一致。西周时期的“夏”所包涵的地理概念是指周人以宗周 (关中地区 )为中心的活动区域 ,并非指中原地区。“夏”所代表的文化族群观念则是指周人与周文化。自宗周倾覆 ,平王东迁洛邑之后 ,“夏”的地理和文化概念才发生了根本变化。自春秋始 ,“夏”与“中国”指中原地区以姬姜为主、居住着大量殷遗的各诸侯邦国。伴随着一统观念的形成 ,此地理文化概念乃逐渐形成为民族认同的“华夏”概念。本文认为周人“华夏”观念的形成 ,不应该否认有其被动的一面 ,从西周的以夏自居 ,到春秋的包容诸夏 ,以及夷夏之分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基于周人在华夷杂处 ,王室播迁之后所产生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9.
殷墟卜辞中有“柢”,相当于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本根”。卜辞中有一些“王”字,不是指商王,而是指“王道”,文献中又称为“王极”。“王道”代表“公平正直”,卜辞中有一些“公”字,当解释为“公平”之意。殷墟卜辞中又有“猷”,与《尚书》、《诗经》中的“猷”同义,指先圣之道。  相似文献   

20.
雾晨 《文史博览》2005,(2):41-43
图们之所以被称为“传奇将军”是因为他在将军中有“两个妹妹”和“四个传奇”——“两个特殊”是指他特殊的人生经历及其为军队法制建设所做出的特殊贡献。“四个传奇”,则是指图们从一个贫苦农民的独生子到共和国的将军、中央军委法制局首任局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