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纵览》2007,(9):38-39
<正>吉林红叶谷风景区位于吉林省蛟河市西部庆岭镇、松江镇交汇处,是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3A级景区之一。距市区36公里,每到深秋霜降,整条山谷满眼红叶,层林尽染。红叶谷的红叶有四个全国之最。一是规模最大,长达百余华里,宽30余华里。二是品种最多,红叶树种多达10余种,  相似文献   

2.
1949年初,内外交困的蒋介石宣布"下野",回到老家奉化溪口休息,开始了在家乡的最后生活。此间,他一方面徜徉于山林泉石,浸润于桑梓情谊;另一方面,又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掣肘代总统李宗仁,破坏国共和谈,负隅顽抗。然而,在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攻势下,蒋介石在凄凄惨惨戚戚中离开了他无限留恋的故乡,终未再回。详情请惠阅《蒋介石永别溪口》一文。  相似文献   

3.
徐生财 《沧桑》2012,(2):17-19
中外著名的东岳泰山山麓有一座"泰山书院",那就是一千多年前由宋代的孙复主办的。当年这位平阳大儒,在多次仕途沉浮之后,抱着著书立说、传经育人的胸怀,吟咏着《诗经.鲁颂》中的句子"泰山岩岩,鲁邦所瞻",离别了故乡,走进了鲁地,登上了泰山,和石介一起创办了泰山书院,故而《宋史》上称他为"泰山先生"。本文以孙复先生生平事迹为主要考察对象,深入探讨他一生的功绩。  相似文献   

4.
蒋博 《神州》2012,(20):9
川端康成认为物哀是日本文学的重要源泉之一,他的《雪国》体现了他对这种文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本文挖掘《雪国》中体现的传统物哀精神,并着重分析川端康成对物哀理论新的发展:不同于本居宣长的观念,川端康成的"哀"有时会脱离"物","心"成了审美主体;他的物哀又向佛教走了一步",心"进入"无"之境。  相似文献   

5.
<正>新兴县是六祖惠能(又称慧能)的故乡。惠能年少时闻人诵《金刚经》,便结下了深深的佛缘。他在24岁时离开故乡前往湖北黄梅东山东禅寺拜五祖弘忍和尚为师,在最底层的艰辛劳动中渐悟佛性。在弘忍准备传以衣钵,命各人作偈呈验时,他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和众人深为惊异。弘忍认为惠能已深得佛教精髓,便向惠能宣讲《金刚经》,并传顿教及衣  相似文献   

6.
张勇  祝伟慧 《风景名胜》2008,(11):34-34
游客在景区有"考古大发现"!媒体报道,国庆期间有细心的游客在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彩色沙林景区,发现一座"南蛮王孟获之墓",碑文抨击诸葛亮南征"无道",一反《三国演义》的"七擒七纵,孟获乃心服"。此墓真是古墓吗?碑文又来自哪里?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原来这一切与原陆良县旅游局局长、现任曲靖市科技局局长的李国强有关。10多年前开发彩色沙林时,自然景观不错。但文化内涵很缺乏。而当地民间有"夜垒千堆"和"鬼主墓"的传说,认为孟获可能安葬在此。当时的旅游部门经过文献资料和民间线索,在山上找到一处墓葬,开挖之后发现不少遗物。为了开发旅游,景区把该墓认定为"南蛮王孟获之墓"。李国强"站在孟获的角度"撰写了两块碑文,他认为这样增加旅游区文化内涵,也是为孟获"平反"。  相似文献   

7.
正"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当年熊培云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里写下的这句话,唤起了多少游子的共鸣。那些在异乡漂泊的人,常常会在梦中回到曾经草木葳蕤、如今已是一片荒芜的家园。故乡是一个人的根之所系、魂之所系。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中,无论你去到天涯海角,无论你行走的路是一帆风顺或是颠沛流离,在你的心里,早已埋下了一颗乡愁的种子。它会孕育、发芽、长大,渐渐地长成一朵"故乡的云",在你的心头弥散开来,笼罩着你,裹挟着你,催促着你,回到那个让你魂牵梦绕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高宁 《贵阳文史》2015,(2):95-96
奥氏与《钢铁》的局限《钢铁》的故乡乌克兰有这么一段堪称"国难"的"大饥荒",而作者则视若无睹。我的视觉自然延伸到了《钢铁》的作者——在中国如雷贯耳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因《钢铁》一书而被公认为无产阶级的伟大作家。32岁就英年早逝的奥氏,虽然没有多少复杂的经历,但却是一个年轻的"老革命"。1904年9月29日,他出生在乌  相似文献   

9.
《文献》2014,(2)
<正>一做中国学问,文献学是其基础。"文献学"一词源于1920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说的"全祖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又在《近代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当代文献学大家张舜徽先生在谈到中国文献学时,总结历史,阐明近义,对中国文献学做了很好的表述,他说:"我国古代,无所谓文献学,而有从事  相似文献   

10.
<正>“走遍了天下的路,最亲的还是故乡”,这是游子的心声。又逢春节,千千万万的游子们开始奔向故乡,故乡的山山水水永远是他们心中最美的风景线。游子热爱家乡山水,是因为有情感的寄托。这些年来,我的确走了很多地方,可无论走到哪里,当地的景区接待者都会自豪地向你诉说景区之美,故乡  相似文献   

11.
解说乡愁     
正乡愁,应当是全人类共有的情感,尤以我们中华民族为甚。在中国,乡愁十分古老。《诗经·小雅·小弁》即道:"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就是故乡之地、父母之邦。在古代,古人对家乡眷恋的表现内涵十分丰富。这里我们仅以诗词为例,粗略地举例说明。一是衣锦荣归,比如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二是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比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三是表达对故乡情感的,比如张九龄《西江夜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  相似文献   

12.
正借助犹如耕耘的写作完成自我的实现,并达到精神的返乡——因为写作,所以存在;通过写作,回归故乡。此处拿来做标题的话是潘年英说的,在他一篇题为《年终盘点》的文章里。其中,被举出来与耕耘相比的是"写作"。在回答文友们的提问时,他说"写作犹如农民的耕耘",因此,都只是一种惯例,"或者就是一种日常行为和生活,仅此而已。"我相信这话不是夸张或文饰,而是他对写作的一种看法。不过"犹如"一词令人回味,指向似和不似之间。  相似文献   

13.
我爱花泽类     
又看了一遍《流星花园》,依旧喜欢他。他斯文,不似有钱人家小孩的那般强悍而缺乏修养。他长情,从小迷恋大自己三岁的滕堂静。他不"鸡婆",总说:"别人的事我不感兴趣。"这样的男子是最让人安心的吧!一个冷冷的男子是不屑于拈花逐蝶追草争芳的吧!他  相似文献   

14.
《文献》2014,(1)
<正>摩利支与摩利支天摩利支,梵語Marici的音译,本义为"光"。佛典汉译意译"阳焰,威光"。他是古代南亚次大陆民间信仰的众多神灵之一,出身甚早,《梨俱吠陀》中已见其形像。如,"创世主赞"中提到,生主(梵语Prajapati的意译)有七位修行成道后住世的儿子,称为"七仙人",头一位就是摩利支,注意:是儿子!男性。又如,录有颇多咒语的《阿达婆吠陀》中所记"七大仙"中的迦叶波为其所生。《薄伽梵歌》第十章中又称其主"风",为七位"风神"之首,每位风神又衍化成七位风神,总共七七四十九位风神。总之,记录相当不一致,这也是神话传说中常见的必然的现象。但从反映他会咒语等情况来看,他在庶民中颇受尊崇。不过,他不能与主要的天上的大神如因陀罗(Indra)和生主等并列,地位不高,  相似文献   

15.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6月,上海中国画院就出现了第一张批判丰子恺的大字报。大字报是针对丰子恺发表在《上海文学》1962年8月号上的随笔《阿咪》的。此后,"文革"工作组进驻上海中国画院,将时任画院院长的丰子恺定为"反动学术权威",并扣了一顶又一顶的帽子:"反革命黑画家"、"反共老手"、"漏网大右派",甚至被列为"上海市十大重点批斗对象"。对于丰子恺来说,挨批已不是一回两回了。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就因为提倡四君子画而受到过严厉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一"对抗庸人主义"是英国学者弗兰克·富里迪在其著作《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里的明确提法。所谓"庸人",《The Shorter Oxford Dictionary》这般定义:一个欠缺人文文化的人;一个只对物质和日常事务感兴趣的人。很显然,如果教育工作者也是"欠缺人文文化","只对物质和日常事务感兴趣",那么,他就是一个"庸人",而由庸人实施或执行的教育行为,大概多的是"庸人主义"。  相似文献   

17.
正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悬瓮山下有一处著名的4A级旅游景区,绿树成荫的古代园林建筑群——晋祠。其中的难老泉、宋代彩塑、周柏号称"三绝",唐代诗人李白诗中写道:"晋祠流水如碧玉。"水是晋祠的灵魂,这就是号称"三晋第一泉"的难老泉水,在难老泉旁的水潭中,有一石舫就建在难老泉出水口边,石舫名曰"不系舟",出自《庄子·列御寇》:"巧者  相似文献   

18.
王乐然 《环球人物》2013,(19):88-90
被称为"军人专业户",喜欢在博客上写诗在邢佳栋的粉丝群里,有这样一句形容他的话:"这个人,有点儿像京剧,不知道他的人就是真不知道;一旦知道了,了解了,那就得是痴迷上了。"的确,邢佳栋这个名字是隐藏在他众多作品和角色之后的,或许是因为他低调不喜宣传,也或许是那些角色本身深入人心:《士兵突击》里的副班长伍六一,《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军官虞啸卿《,狂飙支队》司令桥隆飙《,零炮楼》平民英雄贾文清,还有正在多家卫视热播的电视剧《战雷》中排雷英雄林峰。  相似文献   

19.
书讯     
正《雪域山水藏地人》该书是一部纪实性的长篇回忆。作者金志国,童年进藏,在藏生活工作30余年,是20世纪80年代有影响的西藏作家。在书中,他饶有趣味地向读者讲述了自己10岁随父母进藏的经历,以及此后在拉萨读书,长大后在西藏工作的种种经历。由于作者经历独特,该书为读者提供了了解西藏的别样视角。如作者所言,西藏是他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有一份抹不去、撇不掉的"西藏情结"。透过作者不可多得  相似文献   

20.
正如果用"才子佳人"、"郎才女貌"来形容元载夫妇,显然有溢美之嫌,因为无论高文典册还是笔记野史,都没说女方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然而,说丈夫是才子,妻子是才女,大概就算不得夸张,而是恰如其分了。丈夫元载,新、旧《唐书》里都说他聪明好学,《旧唐书》里还说得比较具体:"自幼嗜学,好属文,性敏惠,博览子史",一个既聪明又勤奋的饱学之士,自然无愧于"才子"的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