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热潮中的史书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史书编纂在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向 ,主要表现在 :由边疆史地研究引发对域外史地的研究 ;史地学者能够根据社会变动的需要 ,灵活变通地运用史书体裁、体例 ,撰述了一批具有个性色彩和时代特色的史地著作。这是对章学诚寻求史学变革之道的有力回应 ,反映了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2.
20 0 1年 ,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稳步发展。汤勤福的《中国史学史》(山西教育出版社 )于此年问世 ,该书以中国历史发展为阶段 ,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近代八个时期 ,阐述了中国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面貌特征 ,对相应各个时期的史料构成、史官制度、史学思想、史书编修、著名史家和重要史著进行了论述。周少川《元代史学思想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这部著作对元代的理学影响下的史学思潮、元代史学的民族观、世界性意识、经世思潮等论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揭示了元代史学…  相似文献   

3.
一、爱国主义和求实精神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优良传统在清代,边疆史地作为专门研究对象,是从嘉庆、道光年间开始的。祁韵士和徐松就是当时研究边疆史地的名家。但边疆史地研究形成为一种学术思潮,却是同鸦片战争之后的边疆危机相联系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有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爱国主义和求实精神。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清朝国势一落千丈,一些关心祖国命运的知识分子,鉴于边疆危机的日益加深,便潜心于边疆和域外的研究。他们本着求实求真的态  相似文献   

4.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一部中国史,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中,均有边疆史地研究的对象。为了推动我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发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在《西北史地》编辑部的鼎力相助下,从1987年9月始在《西北史地》上创办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学术专栏。以中国边疆史地作为研究主体而独辟学术专栏,在40年的大陆史坛上尚属首次。因而,颇得历史学界,特别是地方史、中外关系史、民族史研究同仁的关心与支持,使专栏成为发表边疆史地研究论文、沟通彼此信息的小小园地。  相似文献   

5.
敬播以他的博学多识,参与了唐初许多重要史学活动,为唐前期史学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身在史馆,能秉笔直书,所纂高祖、太宗《实录》,被誉为"信而详"、"颇多详直",从而赢得"陈寿之流"的美誉。他对史书的编纂体例有独到见解,纂修《晋书》有发凡起例之功。他参与纂修隋史,为唐初"鉴戒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由他编纂的《西域图志》,在边疆史地及中外交通史研究上有重要价值。刘知几对其史学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具有"良史"之才。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在鸦片战争前后形成研究热潮并发展成专门的学问。其在鸦片战争前后的风气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中国传统史学进行了深层次的总结 ;二是研究中开掘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因素 ;三是在社会变动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史学发展方向的思考。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学研究在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环节 ,客观上为近代史学的萌发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西北史地研究,是我国近代经世史学的重点关怀之一。作为清末民初该学术传统的代表人物,沈曾植在这方面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对蒙古早期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以及西北、西南边疆史地和南海交通史的开拓性探索上。其治学理念和方法,既透露出光绪间部分士大夫对边疆和外交危机的关怀,也反映了国内史学开始与国际"东方学"研究展开交流互动的趋势,在我国近代史学的发展上实具上承清学、下开新域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廷■对域外史志研究进行了具有开拓意义的实践与理论探索。在《海国四说》中,他提出了实用可行的域外资料收集路线图,并运用用乾嘉考据的办法对资料进行考证以求准确,在体例上则汇合中西史学之长,开创了"以中国人述外国事"之新体例。梁廷■的域外史地研究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边疆史地学术领域,中国海疆史地无疑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对中国海疆史地的研究,将极大地丰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内涵,对学科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史研究和边疆史地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作为两门不同学科的分类标准并不是同一的,因而研究的对象有互相交叉之处。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两者的关系更为密切,在一定程度上,中国近代史学可以说是从边疆史地研究为开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