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河南省方城县出土一批宋代瓷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4月,河南省方城县拐河公社顺店大队菜园生产队的社员,在村旁耕土中约50厘米深处发现窖藏瓷缸一口,缸内一批宋代瓷器保存完好,迭放整齐,显然是有意埋藏下来的。但因无缸盖,发现出于偶然,出土时被刨毁了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傅华墓是山东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北朝时期墓葬,一次性发现的三尊大型石俑,材料优良、雕刻精细、保存完整,既有当时上层主流文化的体现,又兼具地域文化的特色,弥足珍贵,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古和艺术价值,对研究南北朝时期山东的人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物》2014,(11)
<正>2002年4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岱庙进行西城墙修复。泰安市博物馆在清理遗址过程中,于西华门南侧马道基址发现了几块用作"土衬石"的长方形石条,其上刻有图画,当时考虑保留原状就地保护。但在对其中一块外倾严重的条石进行拨正的过程中,发现条石内侧面也刻有图画,且条石上部均有柱状凸起及被砸损的痕迹,可知这些"土衬石"是"借用"而来,而与其相对应的北侧马道基址并无土衬  相似文献   

4.
马咏钟 《文博》2000,(2):36-36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二日,户县大王镇卓西村村民在村北砖厂取土时,发现唐三彩残片和两件较完整的三彩镇墓俑。西安碑林博物馆闻讯即派员前往调查。可惜现场已被推土机完全破坏,只能从残留的土质可辨出此处原为一古墓葬。其墓葬型制、走向无从察考。现将几件三彩俑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5.
1978年5月,山东曲阜县陵城公社北宫村大队社员孟庆德、张风亭、孔繁忠三人,在村西北一公里许清皇庄高地生产动土时,挖出白釉黑花瓷人四个,已全部献给国家,经县文管会鉴定,系宋代瓷俑。这四件瓷俑,皆以白、黑、红三彩釉色装饰。其中坐俑二个,一男一女;站俑二  相似文献   

6.
1987年秋天。上蔡县第三中学在县城西关外校院内建厕所挖地基时发现一残宋墓,出土钧瓷碗两件,宋代买地石券一块(见图),现存县文管所。  相似文献   

7.
河南方城县出土南宋银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5年4月,河南省方城县杨集公社王营大队社员在平整土地时,掘出南宋时期银铤六件,其中完整的三件,另外三件已断残。银铤出土地点,是在县城东北约十公里的伏牛山南麓、王营村北的岗坡自然石下,石的  相似文献   

8.
巩义出土一批唐代题字俑,数量众多,具有一定的地域性。题字内容多为表明俑的名字、身份等,有的题字带有巫诅、避邪镇墓等性质。  相似文献   

9.
1988年5月,在市吴家区孔雀村汉代崖墓中出土说唱俑。红陶制作,通高32厘米,额头有三条皱纹,为说笑所生,右手摸头,左手抚肚,胸脯微微凸起,大腹之上还有一凹陷的肚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方城县博物馆多年来收集了一批古代官印,现选介于后: 1、解县马丞印县废品仓库拣选而得。铜质瓦纽,印面呈正方形,边长2.3、通高2厘米。阳刻,篆书(图一)。王莽改汉制,县尉为马丞。马丞、徒丞、空丞等,皆王莽时期官名。解县,春秋晋解梁城,汉置解县。故城在今山西省西南部。 2、都提控印 1961年柳河乡出土。铜质,长方形纽。印面正方形,边长6.7、通高4.2厘米。阳刻,九叠篆“都提控印”(图二)。《金史·兵志》:“元光间,时招义军以三十人为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四千户为一万户,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  相似文献   

11.
1982年,河南省博物馆从省文物商店征得一件相扑俑。二俑设置在一个长3.6、宽2.7厘米的长方底板上,通高6.4厘米。系陶质手工捏制品。该相扑俑除底板及俑的下肢部分未涂釉外,余皆施绿釉。二俑皆裸体,赤脚,头系发髻,身束腰带,胯间绷护裆带。二者分次上下,皆弓步俯身,居上者上体饰有阴线圈纹饰,仰面张口,皱眉瞠目,右手扒对方臀部,左手抱腰。居下者面部向内,用双手紧  相似文献   

12.
13.
《文物》1979,(4)
1975年冬,在鄱阳县磨刀石公社殷家大队发掘了南宋洪子成夫妇合葬石槨墓。墓中出土一方墓志和一批陶瓷器物。其中一批人物瓷俑十分引人注目。这批瓷俑共计二十一件。俑无釉,胎质洁白。姿态生动,表情细腻。因长期被石灰裹蚀,致使色彩剥落,只面部、袍带微见朱彩墨痕。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马是古代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马俑类文物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造型生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吴中华 《文史月刊》2023,(12):70-76
<正>俑是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使用较为普遍的冥器之一,是代替人或物殉葬而塑造出的一种产物。近年来,对墓葬出土的人物俑及其服饰的研究成为热门话题,对于动物俑的研究则略显逊色。动物俑作为陪葬品出现在墓葬中,不仅折射出动物在当时社会中的发展情况,而且也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物证。本文选取了北魏时期平城地区出土的动物俑为研究点,梳理了大同地区北魏动物俑发掘资料,结合鲜卑逐步汉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四川文物》1996年第5期发表陈钢、陶陈洁《南部县出土唐代三彩陶俑》①,报道了一批彩釉陶源,并认为这批彩釉陶俩是唐代三彩俑,还推测可能是邢窑产品。其判断有误。我们虽不能见到实物,但从文字描述和刊发的照片看,这批陶俑不是唐三彩,也不是唐代遗物。首先这批遗物并没有足以认定为唐代的任何相关依据。这批陶源发现于1994年2月,由农民挖地时从距地表深约20~30厘米处出土,现场已经破坏,只能从发现者口中知道理藏深度和呈纵向排列三排放置的情况,且总数不详,皆已流散,文物部门仅追回22件。文章作者认为系墓葬随葬品,这是可能…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秦始皇陵园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继兵马佣之后,20世纪90年代末,又在秦陵东南部内外城之间发现了一座“百戏佣”坑,该坑平面是长方形,东西70米,南北17米,总面积约1190平方米,坑底距现地表深约6米。  相似文献   

18.
19.
资中县出土宋代铁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年以来,从我国各地考古发掘所获得的古钱中,以宋钱为最多,而在宋钱中,北宋又多于南宋。这是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货币流通量大,加之年号更改得很勤,随着年号的更改,就要以新的年号命名铸钱,所以宋代的钱币数量既多,品种又繁,名称特别复杂。据《宋史·食货志》记载,“钱有铜、铁二等,而折二、折三,当五、折十,则随时立制。行之久者,唯小平钱。夹锡钱最后出,宋之钱法至是而坏”。说明宋钱的质地有铜、铁和夹锡钱。北宋钱币地方性突出,四川和陕南一带用铁钱。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蜀平,听仍用铁钱。开宝中,诏雅州百丈县(今名山县百丈场) 置监冶铸,禁铜钱入两川”。故四川专用铁钱。  相似文献   

20.
新野县奕集公社于湾村,五星公社汪庄村两社员,在劳动中先后各掘得宋代瓷瓶一件,及时主动上交给新野县文化馆收藏,得到了表扬和奖励。于湾村出土的瓷瓶(图左),通高48.5厘米,腹径20.5厘米,口径5厘米,口沿剖面呈三角形,外部通体施白釉,釉色纯白。釉上花黑如墨,当为磁州窑所烧。汪庄村出土的瓷瓶(图右),通高41厘米,腹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