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曹操的《蒿里行》一诗作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从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曹操起兵讨伐董卓至建安四年曹操攻打袁绍,反映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两个主要阶段:一是关东(函谷关以东)诸军与关西(函谷关以西)军阀的战争,前者的代表人物是袁绍,后者的代表人物是董卓;二是关东诸军之间的互相攻杀,在这一阶段形成了袁绍、袁术、曹操等势力。  相似文献   

2.
前秦时关中氐人分布的武都是指侨置武都郡。侨置武都郡始于曹魏。曹魏为与蜀汉争夺陇右,将武都氐人迁徙至关中,并先后在小槐里和美阳设置武都郡以进行管理。西晋江统的《徙戎论》反映出此时关中武都氐聚居的地方未置武都郡。十六国初期屠各刘氏和羯族石氏先后统治关中,将大量氐羌迁往关东,因此这一时期在关中侨置武都郡缺乏现实基础。苻健立国关中后,在战略要地宝鸡附近侨置武都郡,是其氐人本位政策的体现。北魏时侨置武都郡始领县级行政单位,统治范围扩大,标志着氐人的关中化,同时它也是太武帝平定盖吴叛乱时分化关中南道氐人的重要战略举措。西魏北周立国关中后受政区滥置影响,武都郡领县减少。隋开皇间侨置武都郡在当权者废郡、保留州县的地方行政政策的影响下消失于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3.
<正>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载: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对此,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卷六八解释说:“斜谷道险,操恐为备所邀截,先以军遮要害之处,乃进临汉中。或云:遮要,地名”。究竟“遮要”意何指?  相似文献   

4.
安帝时,由于滇零羌乱,北地郡内徙至冯翊。羌乱平定后,顺帝令复郡旧境。此时北地诸属县较西汉时已大多被裁撤,剩余六县复归旧县境。顺帝后期,羌乱再起,北地再度内迁至冯翊,大概在桓帝时,又迁回了旧境。灵帝后期西北陷入战乱,直到曹操平定关陇,才恢复对那里的控制。曹操曾迁徙边境上的五原、武都等郡置于内地,北地郡彻底内迁至关中平原并确定魏晋时期的版图,亦应在曹操主政的建安年间。  相似文献   

5.
求才令与汉魏嬗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前夕 ,袁绍阵营最后覆灭 ,曹操奉天子讨不臣的战略目标胜利完成。战后曹操实施战略转变 ,放弃武力征伐 ,在北方转入文治。建安十五年以后颁布的三道求才令 ,与其所处战略阶段的人才要求不吻合 ,唯才是举并非为了完成统一而提出。曹操的佐命人才也在建安十三年以前全部到位 ,求才令颁布后 ,实际没有吸收新人才。本文将三令与同步进行的曹操建国活动联系起来分析 ,可以为开掘唯才是举的历史内涵提供一个新的认识角度。  相似文献   

6.
建安时代和建安文学从汉献帝建安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这一年,曹丕正式代汉建立曹魏王朝)的二十六年間,前后情况是大不相同的。建安初年,自桓灵以来爆发的社会政治危机,仍在急剧发展,农民同地主阶級之間的斗爭,地主阶级內部各种力量之间的斗争,都还以战爭形式交錯复杂地进行着。曹操在北定冀州之后,建安十三年,乘胜消灭了荆州的刘表,基本上完成了北中国的统一事业。这年冬天,曹操大敗于赤壁,三分之局已定。此后,在曹操统治的地区,也还有时有农民起义活动,曹操也  相似文献   

7.
陈国伟 《文史月刊》2010,(11):52-52
<正>赤壁大战后,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间,孙权、曹操两家曾数次相互攻守于合肥,二度战于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操进军濡须口,攻破孙权  相似文献   

8.
三辅是关中的核心地区,亦是秦汉时期全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东汉末年,天下纷乱,板荡飘摇,三辅地区所受的灾难尤其深重。自初平元年董卓西迁长安,三辅即陷入持续的军阀混战和社会动荡之中,大批区域人口死于兵火荒乱或为避饥乱流徒外地,曾经繁荣富庶的关中几乎沦为一片废墟。建安十六年,曹操击败韩遂、马超等关中军阀,结束了当地军阀割据的局面,之后三辅形势趋于安定,实现了较快的社会恢复,并为三国时期曹魏王朝打造抵御蜀汉进攻的关中防线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文以史实为基础,试从多角度对汉末至三国初年与三辅地域和人物相关联的历史事件进行梳理,以求较为客观全面地分析和探讨三辅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9.
华佗与曹操     
华佗与曹操都是同一历史时代的人,但他们之间却充满了阴霾:当权者的曹操杀死了医仙华佗,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由于历史久远,许多史实变得模糊不清了,本文将对可查考的部分作些探索。(一) 华佗与曹操何时结识华佗与曹操何时结识众说纷纭:《三国演义》把华、曹相见的时间放在曹操临终前,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公元219年)前,而最近一部文学作品却把华、曹相识的背景说成是在官渡之战时期,也就是建安五年(200年)左右,这些结论都只是根据文学作品需要安排的,并无多少史料依据,故不足凭信。其实华佗与曹操相识还需从三国时代闻名的政治家陈登说起。据《三国志·方技传》  相似文献   

10.
“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好饮酒,曾诗:“座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吾无患矣。”然而,终了丧命于酒。建安十三年,曹操于赤壁江畔率众载酒登上水师的旗舰。望着舳舻相连、樯橹林立的庞大舰队,诗兴大发的曹操,酒意微醺地吟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消忧,惟  相似文献   

11.
华容是谁放走曹操周乾后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刘拒曹战于赤壁,把曹操打得大败。曹操取道华容,逃归北方。华容地处今湖北监利县北,是刘备的防地,曹操过此,竟没把他截住。是谁放走的呢?一般都把罪咎归之于关羽。据说诸葛亮派关羽在此防守,曹操过此,...  相似文献   

12.
曹操在汉中     
曹操曾两次至汉中,对汉中历史的发展发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应予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进军围攻成都数十日,刘璋降。此时;刘备已拥有荆、益二州,势力日大。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封为汉中王。翌年,曹丕代汉自立为皇帝,国号“魏”,改元黄初,东汉亡。公元  相似文献   

14.
关于建安文学史料研究,已有不少研究成果。本文在前贤考订的基础上,对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至建安二十四年(219)间有关作者生平及作品系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修订,涉及蔡邕、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卫颉、公孙瓒、丁冲、李朝等九人。  相似文献   

15.
正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已呈"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优势的曹操举兵南下,趁荆州牧刘表新丧之机,打算乘胜荡平江东。这时,曹操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大地,军力强盛,兵多将广,足以睥睨天下。曹操执意进军,由此便将战火引向了此前曾相对安宁十数年的荆楚大地。三道防线护卫的坚固陆上堡垒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以刘备为首领的这个政治军事集团,此前  相似文献   

16.
中原寻踪说曹操(下)傅哲清,李先党迁都许昌挟天子经过几年的发展,曹操的实力逐渐增强。建安元年(196年),曹操42岁时,长安又乱,献帝刘协在权臣悍将的劫持下,东奔西走,出长安,经华阴,到弘农,入曹阳,又为叛军所追,连夜渡河,到了安邑(旧为县,今属山西...  相似文献   

17.
曹操纳谏     
曹操被《三国志》作者陈寿称为“超世之杰”,但他为人处世却很谦恭,能善待部属之谏。为了广开言路,让部属敢于说话,曹操在建安十一年(206年),先后下了两道《求言锄,规定“诸掾属、治中、别驾”,要在每月初一就所存在的问题各自写出书面意见上报,以供他阅读、善待。  相似文献   

18.
曹操爱才     
姜洪  姜海 《文史天地》2004,(3):44-45
曹操爱才,留下许多佳话。“建安七子”之一阮,堪称曹操的“文胆”。阮(王禹)被曹操网罗的过程,颇有戏剧色彩。当初,曹操雅闻其名,征召他出来做官,不应,连连逼促,阮(王禹)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颗“火热的心”,不肯罢休,使人放火烧山,阮(王禹)招架不住如此“热  相似文献   

19.
向泽国 《沧桑》2011,(4):105-107
曹操的诗歌兼具悲凉与气势两种风格,是建安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风。他的所见、所闻、所触、所感在诗歌中表现得很莽苍悲凉;但同时,雄浑大气也是他个人气质的重要体现。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深切的忧患意识都是曹操诗歌不同风格的有机融合的原因,也是曹操诗歌无穷魅力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20.
曹操立嗣问题考辨柳春新曹操在曹丕、曹植之间择立继嗣,是建安后期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决定着丕、植二人的政治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到汉魏嬗代的历史转折,因此,历来史家予以关注,是很自然的。南宋人叶适认为,曹操打算在诸子中选择有才能者作为继嗣,并不专守嫡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