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评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范子烨杨勇先生平生专治中古学术,功力极深。近读先生惠赠的新作《洛阳伽蓝记校笺》(简称杨《笺》)①,对其才学之广博,识解之莹彻,思维之缜密,颇有所感。兹聊书片言,以公诸海内同好。北魏杨之的《洛阳伽蓝记》(简称《伽蓝记》)是中国文...  相似文献   

2.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为中古珍贵文献。自近代唐晏撰《洛阳伽蓝记钩沉》以来,周祖谟、范祥雍、杨勇等学者在《伽蓝记》版本校勘、文字训释、考案史实与注释笺疏等方面取得不菲的成就,但仍有阙疑之处。本文对"火凤舞"、"绿水歌"、"白马寺经函"、"《大乘义章》"、"弹指"、"拔陀"、"石关"、"白马寺"等前贤未充分揭橥之处考证补苴,阐幽发微。  相似文献   

3.
如隐堂本为《洛阳伽蓝记》最古最善本,这是学界一直以来对于此书所持的版本观。此种版本观因为只是前后相承,故而缺乏系统深入的论证。其实,通过考镜源流不难发现,如隐堂本为《洛阳伽蓝记》最古本或可成立,而是否为最善本则需存疑。  相似文献   

4.
李煜东 《中国地方志》2023,(1):112-121+128
近15年来《洛阳伽蓝记》的研究取得长足发展,成果可观。就本体研究而言,学界在其作者杨衒之的姓氏、历官,全书文本与体例的厘定,以及字词注释等方面均有突破。在阐发研究中,无论是以《洛阳伽蓝记》作为直接对象,还是将《洛阳伽蓝记》作为主要依据材料的研究,在史学、宗教、文学等传统路径上都取得了进展。同时,学界还在较新的空间研究方面成果迭出。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反思研究方法、立足文本、有效结合多层次的材料,将是进一步取得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洛阳伽蓝记》自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伽蓝记》自注在史注发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 ,可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些被混入正文。清代学者经过不懈的努力 ,逐步恢复了自注的面目。今天 ,从理论上探讨《洛阳伽蓝记》自注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洛阳伽蓝记》的特点李晓明北朝东魏史学家杨之所撰的《洛阳伽蓝记》,有很高的史学价值。由于这部书在旧的目录学分类中列在史部地记类,加上这部书的书名,不能使人看出它和史学的联系,因此,这部书没有引起后世史家对它以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从史学的角度,探讨这部...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的历史是纷纭复杂的,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应搜集大量文献资料加以研究。《洛阳伽蓝记》以当时之人记当时之事,是一部很有研究价值的书,对研究南北朝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一、产生的时间、作者及社会背景 《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公元547年,当时南方是梁朝,北方是东魏、西魏分立,正是天下纷争的时代。它与《水经注》同为北方两大名著。一个记载自然界的美,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壮丽;一个是记建筑的美,记叙了工程技术的高超。《水经注》经戴震、赵一清整理,厘然可读,成为文学要籍;《洛阳伽蓝记》也由近代唐晏依水经分注例,钩稽抉剔,眉目分明,引人喜爱,成为重要文献,供人研究。  相似文献   

8.
北魏时代的著作流传到现代的却并不多,除了清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里有些辑本以外,整个保存到现在只有三部书.一是水经注、二是齐民的要术,三是洛阳伽蓝记.这三部书都很有名,水经注是地理考古的要籍,齐民要术是农业科学的结晶,洛阳伽蓝记文笔生动流利,在文学史上早有它的相当地位与评价.  相似文献   

9.
两汉之际,佛法东传。六朝时期.战乱频乃,兵祸绵延,佛教得以迅速传播。今云翔寺所处的江南地区.更是寺庙林立。南朝梁武帝四次“舍身”出家,唐代诗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皆可为证。北朝犹有过之。杨衙之撰《洛阳伽蓝记》,  相似文献   

10.
北魏洛阳城和北邙陵墓——鲜卑遗迹辑录之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公元五世纪末,拓跋统治集团为了进一步与汉族地主阶级相勾结,以保持其对黄河南北广大领域的继续统治,决定自平城南迁洛阳。洛阳自古以来即是汉文化的中心地区。迁都洛阳,必然引起北方鲜卑各族和中原地区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间的迅速融合;也必然加速北魏政权的彻底封建化。《洛阳伽蓝记》卷二记永安二年(529年),南朝梁人陈庆之自洛阳归来后,"钦重北人,特异于常",并说:"自晋宋以来,号洛阳  相似文献   

11.
今文三家《诗》与古文《毛诗》的融合是清代《诗经》研究所呈现出的新趋势,伴随着清代三家《诗》研究的全面复兴,这种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它既是清代三家《诗》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走向,也是三家《诗》深层次研究的表现,在清代三家《诗》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相似文献   

12.
与两宋、金代相比,蒙元初期正统论明显有新的突破。一是突破了传统夷夏之防的藩篱,为元末修辽宋金三史确定"各与正统"的原则奠定了基础,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意识。二是在理论上达到了新的水平。特别是杨奂、郝经标举"王道"或"中国之道",超越了从前以血缘、民族、天命、德运、地域、国势等因素来论正统的思维模式,因而更具理性色彩和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浅谈巴中石窟观音菩萨造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中石窟中的观音菩萨造像窟(龛)多达100余处。巴中石窟可分为四期:即隋末初唐期、盛唐期、中晚唐期和宋及以后时期。初唐、盛唐时期观音菩萨造像多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天王组合及"西方三圣"和"西方净土变",药师、观音、地藏等组合形式,观音菩萨单身像龛还很少。但是到了中唐以后,观音菩萨的单身像以及以观音菩萨做主尊的造像就多了起来。唐代是巴中石窟观音菩萨造像内容最丰富、数量最多的时代,特别是中晚唐时期,观音菩萨造像达到了鼎盛。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古代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海上交通史料 ,以广州城为主要论述线索 ,全面阐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为广州是我国海上丝调之路的最早始发港和海岸城市。徐闻和泉州是在特定条件下 ,如徐闻在番禺城烧毁 ,南越国灭后的外贸中成为新兴始发港 ;泉州是南宋偏安后 ,朝廷特别经营下成为超广州的外贸中心 ,全国最大的外贸城市。在徐闻、泉州兴盛时 ,广州外贸并未消失 ,而只是退居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小华外史》一书,1 9世纪朝鲜吴庆元父子编撰。“小华”,即“小中华”,指朝鲜王朝。明朝灭亡以后,朝鲜君臣上下多有崇祀明朝之举,同时编修了大量追述和思念明朝的史书。本书就是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中产生,内容是记载朝鲜王朝与明朝的历来关系,而在明朝灭亡以后,则详述朝鲜举国怀思明朝、祭奠明朝皇帝和优礼明朝遗民及其后裔的史实。吴庆元父子用了几乎半个世纪的时间才把其编成。全书征引史料十分丰富,参考了明、清、朝鲜以及日本的史料1 80余种,几乎每条史料都标明出处,史学方法严谨扎实,学术视野广阔。在思想上大倡尊周思明理念,宣扬尊王攘夷、尊明贬清观念,将清朝视作夷狄。此书之编撰在清朝已经统治二百余年之后,是值得注意的史学现象,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中朝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克 《江汉考古》2006,(3):69-73
养生汉画像石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达着“下根”之人对于道教义理的认识和选择。以往相关研究多流于图像内容的阐释,着力点在于将该类画像还原成文献,缺乏对图像形式背后所隐藏观念意味的关注,未曾从道教房中养生思想对汉画观念浸润的层面作深入考察。房中养生画像石刻是对特定历史时期道教养生观念的诠释和图解,它的出现,与汉代特殊的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刘猛  陈琪 《安徽史学》2015,(1):119-125
户口循环册是清代保甲制度中的一种册籍。它与保甲册、保甲门牌等均为清代户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口循环册随时修改,动态管理,有单独的特殊人群登记。透过现存的户口循环册,可以看出清末徽州人从事行业广布,社会流动频繁。以商为业的户口数量远远大于其他行业的单独数量,从商人员依然众多,20岁以下经商者颇有人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古遗址、古交通线路的多年考察以及沉积剖面分析,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探讨了塔里木盆地南缘汉代以来在自然与人文环境影响下交通线路变迁的特点。历史上,在汉、唐两个最为兴盛的时期,气候湿润,国家统一,中央政府统辖西域军政事物。自然与人文环境有利于发展。塔里木盆地南缘各绿洲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交通往来频繁,线路稳定、通畅。在此两个时期之后的阶段,自然环境干燥少雨,中央政府衰败,难以顾及和控制西域,地方政权相互角逐争斗。绿洲受多种因素影响迁移、废弃或消失过程中,交通线路变迁快。空间上,东西向的交通线路在和田河与克里雅河之间向南移动了200km左右;克里雅河与车尔臣河之间向南移动了100km左右;和田河以西移动了10-50km;而车尔臣河以东变化不大。南北向的交通线路中,沿和田河的交通线路自古以来一直有人通行,而沿克里雅河的路古代也曾是连接盆地南北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9.
糠灯是满族先民所使用的照明用具。盛京皇宫的清宁宫内曾摆放着一盏糠灯,它是皇太极生前所使用过的。入关后,此灯也一直存放在盛京皇宫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每每东巡盛京,始终都把“恭瞻”遗物作为一项例行的制度。清代十分重视对幼帝的教育,除了学习汉文化、继承本族传统文化之外,更注重以物育子。从多位皇帝的诗篇中不难发现,糠灯是“溯述家风”的民族传统教育的一件经典实物。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在太湖湖流的作用下,太湖南岸形成一条地势较高的滨湖沉积带,吴越时在太湖湖滨开挖溇港,创建湖堤。入宋以后,在太湖南部碟型洼地的平原地形中,产生了横塘纵溇的水利结构?崽劣胱轀鞠嗯浜现饕?是为成功地向太湖排出平原洪涝水,两宋时对横塘纵溇结构的完善主要体现为溇港的设闸与横塘的加筑扑问逼诘?水利建设奠定了后期太湖南岸地区农田水利开发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