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我国现阶段,区域问题与民族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以延边、恩施、湘西3个州为例,它们不属于西部地区,却能“享受”西部开发的待遇。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给各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也面临立法困境,由于受到各种地方利益、民族利益特别是政策因素的影响,其内部非法治化倾向不断凸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加强民族区域自治,亟待重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机制,改革审批程序,推进立法进程,必须规制政府行为,促使政策法律化,把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法治方略有机结合起来。要吸收有益经验,优化法治环境,增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同时也是我国人民民主国家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采用这一制度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60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本政策的实施,使党的民族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建设飞速发展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单一制国家中民族区域自治制确实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①这就是说,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同中国的民族问题实际、民族关系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成功地解决了我国民族问题,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中国各族人民,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指引下,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为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祖国的统一,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下面从五个阶段对我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形成过程加以考察。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4.
经济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民族经济法规是调整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是民族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族自治地方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需要,是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异,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需要。四十多年来,伴随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我国的民族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已初步形成一个颇具特色的体系。这个体系是以《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  相似文献   

5.
《文史天地》2014,(2):89-92
正20世纪50年代,地处西南地区的云、贵、川在中央"慎重稳进"的工作方针指导下,贯彻民族平等政策,通过建设地区民族机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组织民族代表团到内地参观、扶持民族地区发展贸易和生产、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等措施,为维护西南地区地区民族团结和稳定、树立共产党和新政府在各民族中的核心地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作用。至此,西南地区各民族走上了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6.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同时又是我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于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的统一,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和平等权利,促进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阶段,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此,民族地区也不能例外,必须按照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进行运作,时代对民族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  相似文献   

7.
金秀是全国成立最早的瑶族自治县。它的成立,结束了大瑶山地区过去由3专区7县分而治之的历史,大瑶山瑶族同胞实现了当家作主,是党的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为广西乃至全国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成功经验。踏上新征程,金秀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和民俗优势,承旧启新,开拓进取,不断书写金秀经济健康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精彩华章。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1995年至2014年民族地区财政支出结构实证分析,得出其典型特征与变化趋势偏重"行政管理"与"经济建设",而忽视"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的民生;与国内学者的全国一般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的研究结果相比,"偏向"结论用在民族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数据说明与民族地区政府短期"数量型"经济增长动机相关性显著.民族地区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路径是:其一,基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其二,基于民族地区财政支出特殊性的央地政府间事权明晰界定;其三,基于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的民族地区财政支出结构预算科学.  相似文献   

9.
荣雪莲 《神州》2013,(10):248
内蒙古的民族问题历史悠久,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都坚决反对民族压迫,提倡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让劳动人民充分发挥其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成功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开了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的先例,为日后其他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该制度实行六十多年来,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赵和忠 《攀登》2006,25(4):27-29
民族地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把党的建设的统一性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党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中的正确领导,不断开创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对于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变革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历史朝代。元朝所推行的行省制度、驿传制度、屯田制度、土司制度等统治政策不仅将全国所有地区置于统一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还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推进了中国以汉族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并对后世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政治体制的变迁,以及民族地区统治制度和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东南亚华商面对居住国“原住民优先”政策的压力、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和对立,应该立足于各自国家的立场和根本利益,与各自国家的其他族裔加强合作,共谋发展,实现互利共赢。这是东南亚华商的唯一出路,也是化解东南亚国家原住民经济民族主义的正确途径。东南亚华商只有随着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机会,不可能存在超越国家利益之外的所谓海外华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简析了华侨华人移居南河的背景并重点对南河政权的华侨华人政策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表明,17—18世纪,越南南河阮氏政权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华侨华人实施的是相较北河而言更为灵活的入境政策,更为宽松的居住政策,更为自主的行管政策,更为优惠的经济政策,更为开放的文化政策。这种政策对阮氏政权和华侨华人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是一种双赢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当前韩国对于海外华人四个方面的"似是而非"认识的分析,对华商网络的倾向与特征、建设韩民族网络等问题的探讨,得出结论:韩国华侨与韩国所理解的海外华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当代韩国政府希望能像中国充分发挥海外华人的优势那样,使海外韩人发展成为韩国在21世纪的新的成长动力并加以利用的认识是一种错误的"乐观判断";海外华人对祖国的向心力,不只是来自爱国情,更重要的是其生存保障与利益的实现;中韩两国的侨务政策存在区别,中国致力于"护侨",而韩国的目光集中于"用侨"。  相似文献   

15.
民族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民族旅游的有效模式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马晓京 《人文地理》2003,18(3):56-59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对民族旅游进行保护性开发,实现既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同时又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并动态向前发展的旅游目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针对某些学者提出的生态博物馆模式,本文在分析该模式局限性的基础上,认为民族生态旅游是保护性开发民族旅游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讨2003年10月阿都拉出任首相以来马来西亚政府的华人政策。阿都拉政府执政以来,致力于促进民族和谐,推出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华人经济政策和华文教育政策,承诺种族政权分享和华文教育的合法地位,但是它也坚持维护马来人的特权,确认马来西亚作为伊斯兰教国的地位,华人与马来人地位不平等的根本问题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7.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语言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在传统文化的保持和传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地理环境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类型、特征及时空变异。认为民族服饰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观之一,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中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Ethnicity used to be a political taboo in Indonesia, a country with more than 600 ethnic groups, but this has changed since the advent of the Reform era (1998). The government of Indonesia (through Statistics-Indonesia) included a question on ethnicity in its 2000 population census, and continued in the 2010 census. This paper produces the first estimates of ethnic diversity at the national, provincial, and district levels using tabulations provided by Statistics-Indonesia based on the full enumeration data set of the 2010 Indonesia Population Census. It analyzes three measurements of ethnic diversity: the percentage of the largest ethnic group, Ethnic Fractionalization Index (EFI), and Ethnic Polarization Index (EPOI). This paper provides a quantitative start for further studies to link ethnic diversity with many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variables, including studies on the dynamics of ethnic diversity. We conclude that Indonesia is relatively ethnically fractionalized, though not as polarized. Among provinces and districts, we have seen a continuum ranging from ethnically homogeneous to heterogeneous, from the least fractionalized to the most fractionalized, and from the least polarized to the most polarized province or district. Variation in ethnic diversity is also seen across islands although provinces and districts in the Island of Java are more likely to be homogeneous, less fractionalized and less polarized than provinces and districts outside Java Island.  相似文献   

19.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缅甸政府为阻止经济恶化,采取了推进农业改革、加速国有企业私营化步伐、拓宽融资渠道和加强边贸发展等措施,为缅甸华商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机会,华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而缅甸动荡的政治局势、缅甸经济改革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及中国新移民在缅甸的涌现,是缅甸华商未来发展必须应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