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贵阳方言随移民化而逐渐融入北方方言体系,在新的强势移民化程度的影响下,贵阳话已经成为一种弱势方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主要内涵,当方言失去自身的特征时,地域文化也就会因为缺乏养分越来越枯竭。  相似文献   

2.
当阳是湖北省宜昌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根据李蓝2009年新的方言分区,当阳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湖广片的鄂中小片。当阳话与武汉话有相近之处,但又因当阳与重庆、四川相近,所以当阳话有明显的川味。本文以湖北当阳城区方言语音特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阳城区方言语音特点的考察,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对当阳城区方言的语音特点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与解释。  相似文献   

3.
关中方言中的"让人"和"瓤人"是不同的,"让人"的"让"在关中方言中可以读成[rang42]和[rang42],分别代表"责备"和"责备"之外的其它义项,而"瓤人"的"瓤"读作[rang42],是"耍笑、嘲弄、戏弄、侮辱"意思。  相似文献   

4.
寻迹贵阳方言,可发现贵阳方言除了包含来自其他地方方言的组合外,还保留了一些原古黔中地区通用的黔台语及一些古代方言,如今都还在贵阳方言中运用。"大杂烩"的贵阳方言堪称多彩。贵阳话属于中国北方方言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包括了云贵川渝全部及陕甘桂湘鄂以及琼的部分地区,贵阳方言以贵阳方音为主,但是,贵阳话同时也杂处在普通话和其他地方方言互相影响的大环境之中。寻迹贵阳方言,可发现贵阳方言除了包含来自其他地方方言的组合外,还保留了一些原古黔中地区通用的黔台语及一些古代方言,如今都还在贵阳方言中运用。"大杂烩"的贵阳方言堪称多彩。  相似文献   

5.
林海燕 《神州》2012,(31):11-11
吉林方言属于东北方言,在音系上和普通话比较接近,但在声韵调等方面均不够标准。本文选取吉林方言与普通话差异较大的声母作为切入点,对声母的偏误类型做以举例并提出培训意见。  相似文献   

6.
高亮 《神州》2014,(17):141-141
沧州方言中“[u214]得慌”、“[u214]/[u51]点儿汗”及“车大[u51]了”的本字分别应记作捂、捂/焐/渥、污。《汉语大词典》和《北京方言词典》中关于“车大污了”中的“污”的解释“陷入、没入”/“陷入污泥”不确。当释为:因陷入泥泞或大水坑等而难以前行。  相似文献   

7.
胡欣 《神州》2013,(36):178-178
中国方言大致可以分为7大方言,有北方方言,吴语,闽语,粤语,赣语,客家话,湘语。湘语,或称湘方言是指在湖南使用。按是否保留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其中浊声母已基本清化的部分新湘语相对接近官话,但也有部分与官话差异较大的新湘语保留有部分全浊音及特有语音和词汇。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发展,以及地域文化差异的减少现在的湘方言与其他的语言一样也存在这相当多的问题,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我们也需要去通过一系列举措,传承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周振鹤 《人文地理》1988,3(1):57-64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历史上汉民族迁徙的大势及其与方言发展演化的关系,论述了历代移民及其对汉语方言地理的影响。首先,从先周时代到西晋末年几次重要的南向移民行动产生了南方各方言的最初渊源;其次,西晋末年以后由北面的三次汉族人民迁移决定了汉语方言地理的基本格局;第三,元代以后的东西向移民以及清代以来对东北和台湾的移民对汉语方言地理作了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湖北处在中国大陆东西交接、南北过渡的中部地带。移民与土著杂处,明清以来,荆襄江汉为流民丛集之区,北来自陕西、山西、河南,东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南来自江西、广东。移民初期,“里自成风,家自为俗”,各以其俗为俗。在长期的杂居生活下,移民土著之间相互影响、浸染,土著按受了部分移民风习,移民带来的故地生活风习也在时间之流的冲刷下发生淡化、迁变,“聚处日久,俗亦渐同,在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下,湖北形成了调和各地习俗的民俗文化形态,它兼容并蓄,“杂有吴越川广之风焉”,体现在人们最易感知的生活习俗上,呈现出南北混融,东西互摄的文化特征。 1 物质生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旅游》2009,(11):54-61
学会军声话,走遍天下也不怕 大家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七八个人一问下来.居然多一半是客家人。话题由客家菜到方言.军声这个词开始往外蹦。军声是语言,是一类客家人的方言。这类方言,在惠州,只有惠东的平海镇一带才有,别的地方当然也有,但不是在座的诸位大家能够探讨的。  相似文献   

11.
赵硕  王润孝  郭永建 《人文地理》2006,21(3):124-126
方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的发展是方言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条件。网络方言也同样是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本文就网络方言产生的原因、本身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针对网络方言研究背景,从网络文化社会方言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入手,提出网络语言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并从其简略化、图形化、符号化和时尚化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从而证明也只有在对社会全面关注和考察基础上才能发现社会语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孙炎的“八角螫虫”之说见于《尔雅.释虫》“蟔,蛅蟴”郭璞注,从郭璞注可以看出,孙炎将“蟔,蛅蟴”解释为“八角螫虫”,郭璞不同意孙炎的解释。邢?、郝懿行、段玉裁、朱骏声等四家在郭璞注的基础上对孙炎的解释或否定、或肯定,但都不能令人信服。文章根据现代方言证明孙炎的解释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3.
A variety of phytoliths, together with prolific microcharcoal particles, sponge spicules and diatoms were extracted and identified in four cultural layers from an archeological site at Jinluojia, Macheng, Hubei Province, Central China. The warmth (Iw) and aridity (Iph) indices calculated from grass phytoliths reveal warm and wet periods during the West Zhou, early East Zhou,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hilst cool and dry periods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 East Zhou,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paleoclimate conditions re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grass phytoliths extracted from archeological sediment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ose from natural sediment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egion. In contrast, the woody phytoliths show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microcharcoal particles, suggesting an anthropogenic contribution to the woody phytoliths from the use of woody plants for fuel during cooking and heating. Two episodes of the enhanced abundance of woody phytoliths and microcharcoal particles were found to occur at East Zhou Dynasty and from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 the Present, proposed to be a consequence of the population expansion and/or the frequent wars.  相似文献   

14.
In China, there are places that are rich in gem‐quality turquoise resources, including north‐west Hubei Province and the nearby Baihe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many ancient mining sites, although the mining history remains a mystery. Based on the compositional data from reference samples of known deposits, a comparison of th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ntents of archaeological turquoise may help with determination of artefact proven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new evidence of provenance‐tracking of turquoise in this area, obtained from geochemical analyses using REE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of 22 turquoises and their surrounding rock samples from six ancient mines and three archaeological sit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hree archaeological turquoises from the tomb of the Middl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580–560 bc )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6–221 bc ) in Hubei Province were made of raw material from north‐west Hubei Province and the nearby Baihe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 [Correction added on 29 October 2014, after first online publication: In the preceding sentence, the correct dates for the Middl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have been added]  相似文献   

15.
张耀光  孙惠  彭湃 《人文地理》2003,18(6):85-87
洞头列岛的住人岛中;分布有吴语(温州话)和闽语(闽南话)二种方言。文中从人口迁移、行政区的变动和海岛的地理环境等方面,对方言的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对邻近的玉环岛的方言状况以及"方言岛"的形成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国语》方言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本文认为《国语》中存有部分方言词。联系上古方言词的一些材料我们梳理出了40余个《国语》方言词,并在对它们所在国别和方言区对应关系调查的基础上对《国语》作者、《国语》方言词的历时层次以及战国中前期稚言和方言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推断和解释。  相似文献   

17.
2006年3 ~12月,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郧县五峰乡乔家院墓群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限于考古发掘材料和学者关注度等因素,利用科技手段对该墓地出土战国及东汉时期青铜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同时,关于鄂西北地区出土古代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目前并不多见.鉴于此,本研究利用金相显微镜、XRF等方法分析了湖北省郧县乔家院墓地出土的14件战国及东汉时期铜器样品.分析表明除铜壶镶嵌丝为低锡二元(Cu-Sn)合金外,其他13件均为Cu-Sn-Pb三元合金;其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另外还采用了热锻、热锻后冷加工、铜质芯撑、错红铜等工艺.以上分析数据为湖北地区战国及东汉时期青铜合金构成及成型工艺积累了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18.
湖北黄冈市对面墩东汉墓地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桂萍  吴晓松  刘焰 《考古》2012,(3):35-50,109,104,107
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对面墩墓地发掘了三座东汉晚期的砖室墓。M1为带双耳室的前、后双室墓,规模较大,墓室结构基本完整;M2为带侧室和排水沟的横前堂双后室墓;M3为带耳室的单室墓。三座墓共出土陶器、青瓷器、铜器、铁器、金器、玉器等各类遗物161件(套)。  相似文献   

19.
广东地名语言文化空间结构及景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语言符号,地名是人类群体活动、经济开发和区域文化进程中的集中体现。广东地名层从语种上明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古越语地名层、地方方言地名层和全国通用语地名层。从时间上看,唐代以前,广东地名基本上属古越语时期,宋至明和清前期为南方方言地名时期,清末以来为北方书面语地名时期;从空间上看,广东地方方言地名层大抵在宋代已基本形成,清代最终形成粤方言、客家方言和福佬语地名文化景观三分广东的空间分布格局,粤方言地名层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及邻近地名,客家方言地名层位于北江和东江间的广大山区、丘陵地带,粤东韩江地区则多是福佬地名文化层;从形成原因分析,广东地名层主要归究于历史时期移民、区域人内口繁衍和土地大规模开发,加之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又为族群地名文化扩散提供了条件,而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健全,最终成为广东地名层语言文化景观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列举了十条贵州方言词,分别从其词义、语音以及字的历史与地域的流变上对其本字进行了考释,同时尽可能的列举了古代献资料予以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