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中叶以后,东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加以朝贡贸易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私人海上贸易飚兴,促使中国人海洋疆域意识强化。当时以《筹海图编》为代表的著述,将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标志为中国东南海疆版图之内,归入防倭抗倭之海防区域,这表明明代海洋疆域的观念与岛屿的历史主权已经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2.
郑若曾《筹海图编》是明代海防著述的典范之作。该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官方文牍,同时也吸收了众多有识之士及民间亲历者的意见。作者郑若曾对相关素材更是旁搜远索,务求有体有用。是书内容详核,见解精到,具有极高的经世价值。《筹海图编》在明嘉靖以后至清鸦片战争之前,影响广泛,不少海防图籍以及日本相关之论著,皆不同程度的受其影响。至于今日,《筹海图编》的史学价值益加彰显,其中包含丰富的明代海防史、中日交通史、历史地理学、科技史等宝贵资料,郑若曾的海防战略思想也蕴在其中,值得予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广东的海防部署依据不同的区域划分呈现出循序渐进的"分路"特征,即从元末三路分防的萌芽,到明中叶的全面成型,再到清代四路甚至五路的发展。关于广东海防分路的时间,本文认为早在元末已经出现,当时中路的虎头门、南头澳等地均是重要的海防要塞,明初的广东海防从无备到有备,实际上借鉴了元末的海防实践,而对于肇庆府在明清两代并不归属中路海防区域,本文也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从元末到清末,广东海防分路的漫长发展演变不仅是海防部署工作的细化,更体现了明清两代区域海防工作责任的日益繁重。  相似文献   

4.
清中叶岭南爱国史学家梁廷枏编撰的《广东海防汇览》是一部广东海防通史与专史。该书是一部具有个人著述性质的官修之书,它在资料收集上搜罗古今、综合公私,在学术视野上着眼广东而筹划全局。它既是一部经世致用的应时之作,也适应了清中叶我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新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元代以前偶有外敌从海上入侵,也存在海盗流寇之患。但从总体上说,中国之有海防应从明代开始,福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建立海防体系。本文主要介绍明代福建海防的指挥机构与驻军、海疆防卫行动以及规模较大、影响较为深远而被称为海防重要战事的战役战斗,目的是借鉴中国历史上海防的经验教训,以巩固今日的海防。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元代以前偶有外敌从海上入侵,也存在海盗流寇之患。但从总体上说,中国之有海防应从明代开始,福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建立海防体系。本文主要介绍明代福建海防的指挥机构与驻军、海疆防卫行动以及规模较大、影响较为深远而被称为海防重要战事的战役战斗,目的是借鉴中国历史上海防的经验教训,以巩固今日的海防。  相似文献   

7.
早在明代以前,我国就设置海防,但没有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自明代开始,在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江苏、辽宁和京师等沿海各地设立卫所,构筑了涵盖卫所城池、海上会哨和烽堠报警的海防体系,为防范和打击倭寇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是一个拥有18000多千米大陆海岸线的海洋大国。中国人很早就开始认识、开发海洋,并不断发展海上力量。所以海防问题非常重要。赵树国著《明代北部海防体制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一书,详细梳理了明代北部海防体制的发展历程,是明代海防史研究的一部力作。全书由正文七章及附录构成,总共70余万字。第一章,介绍明代北部沿海的地理形势及行政、军事建置;在二至  相似文献   

9.
任妮娜 《东方收藏》2024,(2):124-126
铜铳是元明清时期用于海战的重要军事武器,荣成博物馆馆藏的明洪武十一年铭文铜铳应该是靖海卫用于海上作战、防备沿海倭患以及海运的海防水军兵器,也是目前威海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明代碗口铳。该铜铳的出现,再次印证了荣成在明初重要的海防地位。  相似文献   

10.
郑若曾,明代军事家和学者,为人所熟知的是其参加嘉靖抗倭斗争和编著《筹海图编》。然而,他还曾从关注中国海疆防守的角度,对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琉球和安南有所研究,也多有己见。《安南图说》是其著述之一,而学界鲜有论及。作者从明代中越关系与中国海防史的视角,对《安南图说》的编撰缘起、版本、体例、内容及其史料价值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