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黄续考     
《左传》僖公十二年记载的“自郢及我九百里”,为楚所灭的黄国,在弦、蒋二国间,位于今河南潢川以西的淮河南岸。历来认为,《左传》中的其余有关黄的记载,全都是指的这一个黄国。在《春秋时楚灭国新探》一文中,笔者根据《左传》桓公八年“楚子会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以及《左传》  相似文献   

2.
《左传·僖公四年》中"南至穆陵"之"穆陵",既不在齐境内,也不在楚境内,而应在越国南部,可能就是会稽山中的"永穆陵"。  相似文献   

3.
<正>《左传》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左传》哀公十三年:"遂取宋师于嵒,获成讙、郜延"。"聂"、"嵒"皆为地名。《说文》引《左传》聂字  相似文献   

4.
“风马牛”新解杨钊鲁僖公四年齐伐楚,《左氏春秋》载楚使语:"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何故。"自汉唐注疏"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为句,至今"风马牛不相及"已为辞书收词作解。笔者思考,似作新解更为恰当。晋杜预注《左氏》是语:"牛马...  相似文献   

5.
"文物"1959年第12期博物馆藏品栏内载有高至喜同志的"楚公籇戈"一文,对"楚公籇戈"作了详细的介绍.据说这件戈是湖南省博物馆从废铜中拣选出来的,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据文中关于"楚公籇戈"的描叙以及所附的图片看来,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件赝品.其理由如下:一、这件所谓"楚公籇戈",其铭文"楚公籇秉戈"五字,自左而右,绕列于"内"上.其中"秉戈"二字,尤其是"戈"字,在纳柲之后,势必为夹柲所掩.凡戈类铭文的部位适当于纳柲处者,其铭文必伪无疑.例如,"周金文存"卷六第四十页之一的所谓"作?右戈",同卷第四十四页之二的所谓"陵右戈";又"三代吉金文存"卷十九第二十七页之二的所谓  相似文献   

6.
(女菐)盘的作器者"(女菐)"是随州义地岗文峰塔33号墓的主人。她是■君的长女,曾在周王朝为官。根据上博简《成王为城濮之行》和《左传》僖公二十七年的对读,可以判明"■"就是子玉治兵之地"蔿"。君作为楚的重要封君,把女儿嫁到曾国,是当时两国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赐膰礼的争论在周代,天子、诸侯祭后有赐胙的习俗。如《左传》载庄公二十三年,楚成王贡献于周惠王,天子赐胙。僖公九年,王使宰孔赐齐侯胙。  相似文献   

8.
百越一词至战国中叶,即楚威王灭越后才为世人所使用。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楚威王兴兵……大败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朝服于楚。”从今日的考古实物及民族成份看,司马迁此说确不可尽信。然本文只在推断百越一词的最早使用年代,所以可借用此说判定这一族名流传于民间的时间上限,也就是说不会早于元前333年(楚灭越),若从百越一词正式见于文献算还应推后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17,(5)
<正>《左传·僖公五年》载:"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杜预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汉书·地理志》云:"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从上述文献记载可知,武王灭商后,封文王两个弟弟即虢仲、虢叔于东、西二虢。后西虢于公元前760  相似文献   

10.
“三望”一词不见于其他文献,仅《春秋》中有三次记载:僖公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宣公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成公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不郊,犹三望”。古人对“三望”有三种解释。《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释云:“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犹者何?通可以已也。何以书?讥不郊而望祭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引郑玄之言:“望者,祭山川之名。……鲁地三望,谓淮、海、岱也。”杜预沿用贾逵、服虔之说:“三望,分野之…  相似文献   

11.
《周易》益卦六四爻辞曰:“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郭沫若先生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一文中把“中行”解成《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将中行……”之荀林父。并说:“《益》六四的‘为依迁国’当是僖三十一年‘狄围卫,卫迁于帝丘’的故事。卫与(韦阝)古本一字,《吕览·慎大》‘亲(韦阝)如夏’,高注云‘(韦阝)读如衣’则‘为依迁国’即‘为卫迁国’。” 郭  相似文献   

12.
伍子胥献"三分疲楚"策略,吴国以小搏大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亲自率领3万精锐部队伐楚,五战五捷,长驱直入,一度占领楚国郢都。楚国上下在灭顶之灾中团结起来,反抗吴军暴行,秦哀公发兵援楚抗吴,吴国内部发生了夫概叛乱,还受到越国重兵袭击,结果吴军大败而归。关于伍子胥向吴王阖闾奉献的攻楚之策,《左传·昭公三十年》记载,吴王阖闾问伍员:"‘伐楚何如?’对曰:‘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若为  相似文献   

13.
归姓胡国史中,有不少值得辨析的问题。《史记·楚世家》载:“(楚昭王)二十年,楚灭顿,灭胡。”《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故胡城在豫州郾城县界。”《史记》集解引杜预曰:“汝阴县西北有胡城。”两说迥异。近来,考古学界又提出新的看法,多谓今陕西境内有胡国。而且,对于楚灭之胡的姓氏,也是各说不一,《姓觿》“胡”下引《郡国志》说:“胡国姬姓,灭于楚。”  相似文献   

14.
“楚公(爫 家)”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半年来,湖南省博物館从廢銅中拣选出一批古代文物。多是两周时的鼎、鬲、壶、钟、鏡、戈、劍、带鈎等;其中特別重要的有"楚公(?)"銅戈,是以往青铜器图录中不見著录的。戈有援有内而无胡,形制甚古,戈面綠色近藍,内色黑,并有少数綠斑。戈面有黑色椭圓形斑块,大小不一,愈近鋒处愈小,海面有十四块。这种斑块,应是銀斑,因經久变黑。戈身非常光滑平整,质甚坚硬,刃尚鋒利。并現出了紫色銅。內呈长方形,长6.6、寬4.8、厚0.4厘米,中間有一梭形穿孔,长3.2厘米。近栏处有一圓孔,直徑1.8厘米。援长15.3厘米,稍带弧度。戈通长21.3厘米。内端有‘楚公(?)秉戈"銘文。"楚公(?)"三字与郭沫若著"两周全文辞大系图录"(四)177—178頁中所载"楚公(?)钟"上的文字相近。应是同时的制品。又該书(八)164頁釋"楚公(?)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以邓命名的地区概有2个:一个是蔡国邓地(简称蔡"邓"),一个是楚国邓县(即古邓国,简称楚"邓")。《左传》鲁成公九年(前582年)载:"郑伯会楚公子成于邓。"关于此条记载,杨伯峻指出郑、楚两国相会之邓为楚"邓"。但通过对蔡"邓"、楚"邓"地望的准确界定,并结合对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霸形势及楚国会盟人员公子成身份的详细分析,可以断定杨伯峻的考释有误,鲁成公九年郑、楚相会地点当在蔡"邓"。  相似文献   

16.
《左傳·僖公七年》的"心則不競"依《風俗通·十反》篇可作"心敬不競",《成公九年》的"德則不競"也可同義换讀爲"德敬不競"。"德"與"敬"複詞同義,"德敬不競"與"心敬不競"意思大致相同,都是講在道德修養上、在誠信上做得不好。這兩"則"字都是實詞,相當於"敬"。將它們當成虚詞,訓爲"既"或"若",都是不可信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楚公(爫家)戈的真伪问题,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视,曾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从高至喜同志"楚公(?)戈"一文开始,接着于省吾、姚孝遂两同志的"楚公(?)戈辩伪"一文,提出六个论点,肯定该器为伪造。其后高至喜、蔡季襄两同志予以反驳,仍坚持器、铭同  相似文献   

18.
表里山河     
正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最早用于形容晋国(今山西)境内大山大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相似文献   

19.
公子■鄝公戈应系春秋晚期楚器,器主公子■系楚昭王或楚惠王子,曾任鄝县县公。淮滨王岗M1的墓主或即公子■,亦即鄝公,墓葬年代为战国早期。蔡公子吴戈应系公子■即鄝公在灭蔡战争中所获的战利品,死后以其随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鄝公鼎和缶的"鄝公",亦应指楚鄝县县公,而非鄝国国君。王岗楚墓所出有关材料与包山简等所载楚鄝县的有关情况可互相印证,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20.
“朱方”辩     
朱方,春秋时曾一度是吴邑。在《左传》中,“朱方”这一地名出现过三次。其一,《左传·襄公廿八年》记载:齐庆封奔吴,“吴句馀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其二,《左传·昭公四年》云:“秋七月,楚子以诸候伐吴”。“使屈申围朱方,八月甲申克之。执齐庆封而尽灭其族。”其三,《左传·昭公四年》曰:“冬,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史记》则载五次。《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曰:楚灵王三年“夏,合诸侯宋地,盟。伐吴朱方,诛庆封。冬,报我,取三城。”《史记·吴太伯世家》云:“王余祭三年,齐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