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加强边疆统治,清朝在边地设立边疆缺,实行与内地不同的人事管理政策。清初袭明朝旧制,设立边俸之制,优于腹俸升转。康熙朝中期,逐渐调整边俸范围,立在外题调和三年即升之例,从边俸向优升转换。乾隆朝中期,延长历俸时间,从三年展至八年,从优升过渡为久任。这一演进趋势,一方面标志着中国古代边疆人事管理政策日趋完善,王朝中央和边疆地方间逐渐形成新型的行政格局和权力关系;另一方面标志边疆统治理念和管理模式日渐成熟,边区治理由防备、控制向有效施政、长治久安转移。此为清朝边疆统治日益深入、成熟的表现,也是清朝边疆统治迥异于前代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2.
<正> 清嘉庆元年到嘉庆九年(1796——1804年)的川、陕、楚白莲教起义,是我国十八世纪末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川、陕、楚等五省几百万农民、矿工参加起义军,纵横驰骋于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区,横扫清军,历时九年,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严重地削弱和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基础,使清朝由盛而衰。  相似文献   

3.
1932年2月结束了从鄂豫皖苏区西征的战略转移。挺进川北,在川陕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在川陕边区党组织和广大劳动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建立的一块苏维埃区域,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高度评价“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这使蒋介石和四川军阀都不得不在红四方面军的胜利面前发抖起来。”“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廖承志、  相似文献   

4.
晚清处于一个外患内忧相并行的时代,统治者为了维持“大清帝国”的生存,对维持统治秩序的主要工具——军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使中国军事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本文仅拟对三次具有重要影响的变革略作探讨,以期加深对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产生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民国初建,北洋政府设立镇守使以绥靖地方,但川边镇守使除负责军政外还兼管民政。此职系由尹昌衡西征后设立的川边镇抚使演变而来,在民国初期固川卫藏、遏制西藏地方上层分裂活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1914—1925年间先后有四人担任川边镇守使,分别是张毅、刘锐恒、殷承瓛、陈遐龄,又因川边镇守使往往陷于边军派系争斗和内地军阀混战,更替频繁,诸多治边计划未能完全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6.
职缺分配制度,是清朝统治者统治策略和人事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随着形势的变化逐渐调整。入关之初,为保障和均衡以满族为主体的旗人的入仕权益,笼络汉人巩固统治,将职缺分为旗人官缺和汉缺,并将旗人官缺分为旗缺、翼缺和公缺。这种划分职缺的方式,对于清初政权的稳固起到重要作用,但也造成冗员众多,官员素质低下。为解决这一弊端,清廷一方面将汉军缺裁并汉缺,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将旗缺、翼缺改为公缺,提高官员的素质,使职缺分配制度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7.
红四方面军从1932年12月进入川陕边区到1935年3月离开川陕革命根据地,在两年多的时间内,敌人对苏区不但进行军事“围剿”,而且进行经济封锁。因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为了保证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改善苏区人民的生活,还得进行必要的经济建设,川陕苏维埃政府先后建立了工农银行和造币厂,发行了川陕苏区的货币,为巩固和壮大川陕苏区创造了一定条件。一红军入川时带来了一部份鄂豫皖区的一元纸币和一元银币,仅在党、政、军内使用。 1933年2月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公布了《川陕省苏维埃组织法》,其中规定:省财政  相似文献   

8.
王进 《铁军》2023,(12):23-24
<正>1933年初,川陕地区已进入到一年中最冷的季节。红四方面军由鄂豫皖地区进入了四川,与当地革命武装会合,攻下了通江、南江、巴中,紧接着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2月,中共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蒋介石岂能容下这等事,他急忙委任川军第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拨军费20万元,子弹100万发,并派出4架飞机支援。田颂尧以38个团约6万人编成左中右3个纵队,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川陕苏区,是当时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特别尖锐的地区之一。川陕苏区建立以前,军阀各设防区,混战连年不绝。兵乱加上沉重的苛捐杂税,压得人民弯腰背驼无法生存。尤其田颂尧统治的川北防区,此时普种普吸鸦片,烟毒遍及军民。繁重的烟税、杀人的烟毒,使得许多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全面研究种毒吸毒之风在这一地区盛行的原因、表现、危害和红军入川后的禁烟情况,不仅对地方风土习俗是一新的有价值的课题,就是对今天防毒禁毒工作也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一、险恶的川北种毒吸毒之风据史记载:自鸦片传入中国后…  相似文献   

10.
《攀登》2017,(6)
清代中期,清政府在青海农业地区社会统治秩序渐趋稳定。但从乾隆后期开始,贵德地方牧区藏族社会抢掠蒙古地方乃至侵扰内地社会的案件时有发生,官府通过在地方社会调整行政建制、以僧治番和设立千百户制度等方式来加强对抢掠案件的治理。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力量也随之进入贵德牧区藏族社会,并最终在道光年间完成了王朝国家在牧区藏族社会统治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川陕革命根据地创自1932年冬,在不长的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成立了川陕边区工农民主政府。为了发展川陕苏区的生产,保障城乡市场的供应,制定了一套较完善的金融政策,实行了统一的苏区货币。汉中地区的镇巴、南郑、宁强、西乡等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的地区之一,有名的“红色交通线”的起点就始于汉中城(今汉中市)。通过这条运输线,传递文件,运送电器、医药等奇缺物资供应苏区。  相似文献   

12.
从清末川滇边务档案看赵尔丰的治康政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8年原四川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在康定清理了一批清末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所遗留的档案资料。这批档案约一万余件、千余万言。除边务大臣的奏、片、咨外,更多的是川边各设治区的往来文件,内容涉及清代藏族地区(特别是川边)的政治、经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盐业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食盐是陕甘宁边区的特产之一,主要分布在三边分区定边、盐池县的北部。边区在盐业经营中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1940 年前边区的盐业生产、运输、销售都是自流的,政府只征少量的税。之后,边区政府专门成立盐务局,对盐业的生产、运输、销售进行管理。边区政府积极开发这一资源优势,使盐业成为边区经济的支柱产业。抗战时期,由于边区政府的有效管理,使盐业在边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稳定了边区的金融秩序和平抑了物价;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一、工农银行到江油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是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红军取得节节胜利的1933年12月4日成立的。总行初设通江县城,是中共川陕省委、苏维埃政府领导下的金融机构,其职责是负责制定苏维埃政府的金融政策,印制和发行苏维埃货币,促进货币流通,发展苏区经济,保障红军供给。总行行长由中共川陕省委委员、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部长郑义斋兼任,行长以下设立秘书、财经科、保管科、运输连、警卫连等,负责总行各方面的工作。总行下辖石印局、造币厂、各县分行等分支机构。在川陕省苏区凡是全部或大部分解放的县均设工银行…  相似文献   

15.
公元1247年,藏传佛教萨迦派法主萨迦班智达与蒙古汗国驻守西凉的阔端进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谈。双方商定了吐蕃全境归属蒙古统治的具体条件,发表了著名的"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从此,蒙古汗国在吐蕃派兵设治,奠定了西藏归于蒙古帝国统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史实为依据,从清廷逐步加强西南边疆统治的角度出发,主要从改土归流、滇铜北运、西米东盐等方面对清代广西“一府两运河”繁盛原因作一解读。在此基础上,论述清统治者加大对西南边疆的治理与开发根源于其治边思想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两宋之际川陕地区时局变动与中央应对的关系,探讨宣抚处置司的设置原因。认为两宋之际川陕地区战略地位突显;川陕地区地方行政运行中弊端丛生,危机四伏;朝臣关於加强地方权力与整合地方力量的呼声日益兴起等,促成了川陕宣抚处置司的设置。川陕宣抚处置司的设置,是南宋中央在新形势下所作出的积极回应。川陕宣抚处置司的设置过程,提供了一个认识两宋之交地方行政运行的绝佳个案,从中展现出南宋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互动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新书微讯     
正《深蓝帝国:英国海军的兴衰》内容简介长久以来,英国只是处于欧洲边缘的三流海洋国家,其岛屿四周的海面上全无法纪可言,各种灾厄接踵而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岛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屡次战胜来自四面八方的海上威胁。特拉法尔加海战之后,英国稳坐海洋霸主之位,成为统治世界海洋的强大贸易帝国。最终,它在20世纪丧失这一霸权,其海洋帝国的史诗画上了句号。本书讲述从阿尔弗雷德大帝到伊丽莎白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  相似文献   

19.
有清一代,清政府以军政制的形式对黑龙江地区实行管辖,时间是很长的。自道、咸以后,一方面汉族流民大批涌入黑龙江地区,并首先聚垦于呼兰河流域,有力地冲击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蒙古尔山等处闲荒开禁而准许招民开垦后,内地汉民更是负耒而至,旗民词讼因之日增:另一方面黑龙江地区与俄接壤,强邻逼境,日甚一日,迫使清政府不得不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于是呼兰、绥化相继设官,军政制始向民政制转变.黑龙江将军辖区内最早设立的民官就是呼兰厅同知。  相似文献   

20.
清朝统治蒙古的农业政策,在有清一代的演变大体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顺治后期到乾隆十三年,清王朝虽然颁布了禁令,但实际上采取的是有一定的限制下允许汉人前往蒙古开垦种地的政策。清入关后于顺治时规定:“各边口内旷地听兵治田,不得往垦口外牧地。”但是,这一规定在乾隆十三年前,并没有认真执行,而实际做法是对内地汉人到口外开荒种地采取了在一定限制的政策。清初的长期战乱和清入关后大肆圈地,导致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背井离乡。为了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