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社会的进步不单纯体现在那些先进人士的行为中,那些"顽固"人士思想的变化更能体现这种变动。林纾著作权思想的变化就符合了这种情况,他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开始并不认同稿费,可后来却成为稿费有力追求者,林纾思想的变化更能体现近代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以前对林纾研究多集中在翻译的文法、艺术等方面,对其著作权思想研究不够,所以从其思想变化的角度研究,更能体现其代表性及进步性。  相似文献   

2.
论林纾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他是清末民初的古文名家,又是著名的西方文学翻译家,这样一位文化名人理应为学术界重视。以往对林纾的研究多局限于文学界,且偏重于对“林译小说”的译文技术、文体特征以及客观作用和影响的探究、论述,而关于林纾的文化思想及其在“林译小说”上的体现,却很少有专文论及。本文试从近代文化史的角度对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3.
江中柱 《文献》2006,(4):83-87
林纾的古文,在其生前已被整理为三集:《畏庐文集》(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畏庐续集》(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畏庐三集》(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林纾去世后,其弟子朱羲胄在《贞文先生年谱》(世界书局1949年版)中辑佚了数篇.20世纪80年代,张俊才先生编辑《林纾著译编年》①,对林纾文作了较为详细的揭示,不但较全面地列出了林纾文的篇目,还标注了具体的出处,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4.
林纾是晚清与民国易代之际出现的杰出翻译家,然而其古文创作价值亦不可忽视。林纾古文创作多取法唐宋,于唐人之中尤其推崇韩愈和柳宗元。林纾精研韩柳古文几十年,他在诸多文论中给予韩愈和柳宗元的古文创作以极高的评价,称赞韩柳文的独特风格、分析其布局谋篇、激赏其用字造句、体会其本事题旨、重视其承启作用、总结其擅长体式,既对韩柳文个别篇章做细致分析,也对韩柳文的创作规律作整体观照。在韩柳文的影响之下,林纾本人的古文作品也洋溢着韩柳文的风格韵味。推崇韩柳与坚持古文创作,这在林纾所处的时代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林纾(1852-1924)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近代文学翻译的开创者。他是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语的文人,但他却与朋友合作,翻译了涉及11个国家107名作家的作品,翻译小说达200多种,被誉为"译界之王"。少年时的林纾,读书异乎寻常地刻苦。他曾在居室的墙上画了一口棺材,旁边写道:"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房门边的墙上贴着一张字条,抄着一段文章或者一个问题。林纾要将它背诵一遍或想出答案才  相似文献   

6.
赖晨 《钟山风雨》2022,(2):56-58
<正>近代中国曾经有一位不懂外文的译界泰斗——林纾,他的第一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是在王寿昌的协助下完成的。殊不知,近代造船专家魏瀚是该书的推手,也是林纾成为著名翻译家的幕后英雄,他引导林纾开始翻译该书,并给予长期的帮助。林纾与魏瀚的结识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清咸丰二年(1852)生于福建闽县莲塘乡(今福州城内)。先祖世代为农,祖父弃农从艺,父亲弃艺从商,但因所经营的贩盐船触礁沉没,以致倾家荡产,  相似文献   

7.
林纾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译介外国文学最有成绩的翻译家,他一生共译了西洋小说183种(包括未刊稿)。这些翻译小说在清末民初曾产生过极为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迦茵小传》等,曾风行一时,受到当时广大读者的欢迎。林纾的翻译活动,按钱钟书先生的观点,可以民国二年译完《离恨天》为标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译作大多比较出色,译本出版时,林纾还往往写有序言或按语等。在这些简短的文字中,林纾除了对原著的有关背景知识作一些介绍之  相似文献   

8.
清末举人出身,既没有上过洋学堂,又没有出国留学,对于外国语言、民情风俗一概不知的人,谁能相信,在20多年中竟能译出好好丑丑近200部小说。这位今古奇才,就是被人称为“译界之王”的林纾。要问林纾是怎样走上翻译小说道路的,还要从王寿昌、林纾声泪合译《茶花女》说起。  相似文献   

9.
吴仁华教授主编的《林纾读本》,是一部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的优秀读物。该书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二、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三、具有时代感。  相似文献   

10.
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19年林纾与蔡元培的笔战,是民国初年新旧之争的一次象征性事件。一般人均认为此事是以蔡胜林败为结局的,当然也就是新战胜了旧。这个看法,最多只对一半。从思想观念的视角看,应该说是林胜了蔡。这并不是要标新立异。只要细看蔡元培对林纾的驳论,便可见蔡无非是一一力驳北京大学并不存在林所指控的“错误”,却甚少指出林氏的观念本身有何不妥。实际上蔡在驳林时,处处皆本林纾所提的观点。此虽是论战中常用的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但争论的一方若基本全用对方的  相似文献   

11.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因而失败者的言行往往被有意无意遮蔽、曲解、贬低。五四政治运动前夕发生的所谓新旧冲突,在近一个世纪里一直被描述为旧阵营对新势力的迫害,是旧学者与政治势力的勾结、合谋。其实,依据新旧史料重新解读各派政治势力的立场以及相互间的争执,可以清晰感到不论是新势力,还是旧势力,多少都有点误会,都将对手做了最大限度的恶意猜测。陈独秀之所以退出北大,胡适之之所以受到警告,固然有与旧派文人林纾、张厚载反复辩难的因素,但说到底张厚载、林纾并不像新派人物猜测的那样,成为政治迫害的"递刀者"。  相似文献   

12.
林琴南名纾,字琴南(后以字行世),号畏庐,晚称蠡翁、践卓翁,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从未学习过外文,却在1899年印行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的中文译本,轰动一时,之后他又翻译了《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拊掌录》等160多部欧美小说,世称"林译小说"。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人都回忆过"林译小说"对其早期成长历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钊 《炎黄春秋》2002,(4):64-66
清末民初的作家林纾,原名林琴南,他始终坚持文言文,反对白话文,是个文化保守主义者。当年他在《自由谈》上发表了哪些作品?一时无法考察。不过以他老人家那种摇头晃脑、一唱二叹的调调儿,写几篇风花雪月的文章,是完全可能的。但他是不是属于鸳鸯蝴蝶派,似乎还难作定论。  相似文献   

14.
林纾的《先大母陈太孺人事略》是一篇记载其祖母事迹的古文。文章为今人了解晚清福州经济、社会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从林家收入情况的变化、福州地区盛行铁钱等记录中,我们可推知晚清福州经济的运行境况。由林家日常生活用度和购书费用之间的巨大差额中,我们可感受到寒门学子参加科举时所承受的巨大经济压力。林纾家人赴台谋生的遭遇,又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当年闽台之间广泛的社会、经济关联。  相似文献   

15.
胡舜庆 《收藏家》2003,(4):51-53
林琴南是晚清文学家,翻译奇才,以意译西洋文艺名著蜚声文坛。他多才博艺,在绘画上亦出手不凡。其所作山水画亦楚楚可观。林纾(1852-1924年),福建闽县(令福州)人。初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泠红生,蠡叟,晚号补柳翁,践卓翁,长安卖画翁等。1852年出生于闽县。家境贫寒,但林纾学习极为勤奋,11岁起同邑薛则柯学诗古文辞,不久又向温陵陈又伯(文台)学画。早岁的刻苦力学,  相似文献   

16.
论林纾的诗     
林纾(公元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又取“枫落吴江冷”诗意自号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相似文献   

17.
正林纾山水四屏质地:设色纸本立轴尺寸:126.9×64.4厘米录文:△洞中世界远氛埃,洞外桃花已盛开。天与仙人无量寿,不阅当日避秦来。此本藏诸大内,余入府三次,每见徘徊不去。癸亥三月螺江太傅招宴钓鱼台,假来此本。尽三日之工临之,自谓有会心处,不知识者以为然否?畏卢老人林纾并记。△汨汨灵淋沸小龙,昂头天柱见奇峰。竹深不见前朝寺,却讶风来何处钟。图中为天柱峰,在灵  相似文献   

18.
沈崇二三事     
赖晨 《文史春秋》2015,(2):27-29
68年前轰动一时的北平"沈崇案"的事件主角——沈崇因病于2014年12月11日去世,享年87岁。沈崇(1927—2014),又名沈峻,福州人,是清代名臣沈葆桢的曾孙女,翻译家林纾(林琴南)的外孙女。1927年,沈崇出生于江苏镇江,其父沈劭当时30多岁,正在镇江市盖桥梁、修铁路。沈劭因为搞工程建设,到处跑,小沈崇便去了上海寄居姑姑家,在上海念小学。姑姑喜欢女儿,特别疼侄女沈崇。  相似文献   

19.
胡适是五四白话文运动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由于白话文是新生事物,当时社会上对此的反对异常激烈,反对白话文运动的有大学者吴宓、黄侃、林纾、梅光迪、章士钊等人,尤以黄侃为最。  相似文献   

20.
胡适是五四白话文运动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由于白话文是新生事物,当时社会上对此的反对异常激烈,反对白话文运动的有大学者吴宓、黄侃、林纾、梅光迪、章士钊等人,尤以黄侃为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