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满族人擅长曲艺,名家辈出。在表演艺术家成名背后,有一批默默无闻的为曲艺发展做出贡献的艺术家,程树棠(1910—1951)就是其中的一位。程树棠的父亲文焕亭、岳父金小山均为北京有名的满族单弦演员,他自幼酷爱曲艺,继承了家传的弹唱艺术,15岁便登台演出京韵大鼓、联珠快书。后来嗓子坏了,不宜演唱,于是潜心研究曲词,精心为满族曲艺大师白凤鸣和滑稽大鼓演员富少舫整理曲词、设计唱腔  相似文献   

2.
《神州民俗》2007,(8):13-13
东莞的“麒麟引凤”流传有四百多年历史,麒麟先舞,凤凰出,麒麟对舞。再由粤剧曲艺演员作演唱。[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徐兆格 《古今谈》2004,(2):36-40
戏子就是演员。旧社会的地主老财视演戏为贱业,称演员为戏子,有轻蔑之意。一般老百姓却不如是看,视演戏与务农、经商一样的职业,演员在他们眼中也是有很高地位的。解放以后,就一律称之为演员,其中成就高的则称之为表演艺术家。  相似文献   

4.
方四姐的故事通过宝卷讲唱、地方曲艺演唱的方式广泛流行于河西,比较分析现在刊行的《方四姐宝卷》不同版本和地方曲艺演唱的同类故事,可以见出,宝卷同一故事的讲唱,可因地域、时间、讲唱者的因素,人物、情节、细节可以适当增减;宝卷对地方曲艺中人们喜闻乐见的细节可以加以吸收;因为方四姐的故事广为人知,傩舞戏的演唱可以略述梗概。  相似文献   

5.
从1952年我读小学五年级时第一次登台唱快板算起,我与曲艺艺术的结缘已有51年。从1963年我成为职业评书演员至今,我的舞台生涯,也整整是40周年。  相似文献   

6.
凡是对西双版纳傣族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那里的村村寨寨都有章哈,每逢重大节日或举办红白喜事,章哈都要被邀请来演唱。许多专家学者曾对这一傣族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进行过广泛研究,但这一文化现象究竟属于哪一类文化范畴?却至今尚无定论。有人认为:章哈是歌手,章哈所演唱的章哈调属于民歌民谣,应归民歌类;有人认为:章哈是艺人,章哈所演唱的章哈调属于说唱艺术,应归曲艺类。谁是谁非,民歌论者与曲艺论者曾进行过长期的争论,在最近召开的章哈学术讨论会上,争论更为激烈。  相似文献   

7.
战争年代的山东曲艺□张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山东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以及冀鲁豫边区(山东部分)等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曲艺工作者,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和鼓板,充分发挥曲艺作为文艺轻骑兵的战斗作用,创作演唱了大量优秀作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服...  相似文献   

8.
悼金寄水     
当代满族文学家金寄水先生逝世了,我接到电报后,无比沉痛,万分惋惜。我认为他的逝世不只是使我失去了一位族中长辈和多年以来在文学方面的共同爱好者,更重要的是使我国失去了一位精通满族生活并擅长写作的文学家。满族文学者,现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恰好在这个关键时刻,寄水离开了我们,这实在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熟悉北京的人,都知道要研究北京,须靠二金。二金者,金受申和金寄水也。二人同样熟悉北京掌故、北京风俗,但他们二位各有偏重:受申偏重在旧社会劳动阶层的生活和曲艺;寄水偏重在旧社会王府生活和二黄。好像有一个天赋的分工,真是妙极了。我常想若让他们把自己所知道的扫数写出,对研究北京真是一笔无穷的财富。  相似文献   

9.
贵州曲艺始于何时,史书尚无确切记载,从考古工作者70年代在黔西汉代古墓中发掘出的说书陶俑推断,贵州至少在汉代便有了曲艺的存在。清末,贵州洋琴、青岩唱书、黔北草书已经成熟。光绪二十年,以王石青、蒋发三、丁小瑞组织的“三友社”洋琴演唱班影响最大,遍及全省。民国时期,贵阳出现了由桂百铸组建的“百蕙堂”洋琴演唱班,他们操琴技法熟练,演唱音色悠美,为洋琴演唱的最高水平。“百蕙堂”位于贵阳民权路,传统的青瓦木结构房屋,石板铺就的小院,配有两扇腰门的宅门,均透出浓浓的贵阳民居的地方特色。1939年,遭受日机轰炸后的贵阳城满目苍痍,市井箫条,唯“百蕙堂”的演唱给贵阳带来些许生气。他们演唱时从不关大门,任过往行人驻足围观。一天,他  相似文献   

10.
兼具音乐演奏和作战辅助双重功能的"笳管",秦汉之际传入中国,并流行于南北朝。其在唐代被称为"觱篥",并成为雅乐和教坊的领奏乐器——"头管",同时也是定音乐器;筚篥谱成为乐工记录曲调的重要方式。在宋代,觱篥因其独特的音色、构造与宋词风格相契合,其功能在宋词演唱的领奏、伴奏、独奏中发挥至极致,觱篥演奏成为宋词演唱的标志。宋以后慢词演唱消歇而戏曲勃兴,觱篥在乐舞表演中的主导功能让位于笛,逐渐成为民间曲艺的普通乐器。  相似文献   

11.
满族不但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酷爱戏曲的民族。满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艺术,同时,也充实和丰富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汉族传统戏曲形式,在中国的戏曲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仅就满族的几种传统曲艺和在京剧形成、发展过程中满族所起的作用及在中国戏曲史上有过贡献和影响的满族艺术家做一简单介绍。 一 曲艺在满族是晚起的艺术形式。最早出现的八角鼓从形成至今还不到三百年时间。 八角鼓,是由演唱时所用乐器“八角鼓”而得名,属于牌子曲(各种小曲集成的组曲)  相似文献   

12.
胡迟 《江淮文史》2014,(4):159-168
正我们在萧县采录的,更准确的说,应是花腔渔鼓。是渔鼓道情这个大类里的小分支。渔鼓道情是一种和大鼓书相似的传统曲艺,盛行于清末并流传于民间,有着100多年历史。民间叫"梆梆筒子",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蒙上猪护心皮,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表演者一人边演唱边伴奏,右手拍击渔鼓,左手敲击竹板作为伴奏。  相似文献   

13.
在江苏常熟档案馆保存着一帧1958年8月周恩来总理为曲艺演员签名留念的珍贵照片。照片中一边是日理万机、世人敬爱的共和国总理,另两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演员。这帧照片是笔者从王义梅女士处征集到的,在20世纪80年代,她曾是虞山镇文化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她为笔者讲述了这张照片背后一段生动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在藏区,民间广泛流传着一种古老而深受喜爱的曲艺演唱,藏族称“折嘎”,意为戴白须面具的和善老人、喜庆之时的吉祥颂词者。从巫师表演到藏族曲艺这种曲艺形式类似汉族的“数来宝”,藏族取名折嘎,主要依据艺人表演的形式和内容,特别是手捧白米为主的五谷等道具为基础。据传这种表演形式起源于古代藏族氏族部落,是本教“法拉”巫师的一种祀神娱人的表演,后来与内地街头民间艺人杂耍相结合,并经藏戏创始人汤东杰布的改编和历代藏族民间艺人的创造、加工,逐渐演变成今天这种独具风格和特色的藏族曲艺。这种说法是否有据,有待考查,但…  相似文献   

15.
八角鼓是北京社会生活中影响极大的艺术形式,源自清代,并迅速发展,由岔曲这一简单的曲艺形式,在音乐结构上不断丰富,逐渐衍生出众多曲艺形式,内容题材也有着多样性的变化.由于八角鼓曲艺在北京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以致于八角鼓这一名词成为一种较为固定形式的典艺表演的代名词.八角鼓演艺人群极为独特,主要来源于票友,并始终以业余演员为主要人群,它的演变发展很有研究价值.本文从八角鼓起源的考辨、八角鼓曲艺的流变和以八角鼓为名的表演形式三个方面对八角鼓曲艺的名称、音乐结构变化、内容题材的丰富、全堂八角鼓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解构.  相似文献   

16.
山东快书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风靡全国,成为流行全国的新曲种。此前虽然有众多的民间艺人从事这种艺术样式的演唱,却始终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这种曲艺形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板胡,民间也有称作“胡胡儿”、“大壳子”、“小壳子”的,普遍仍称作“板胡”。青海民间板胡的使用非常普遍。器乐合奏、戏曲表演、曲艺演唱、社火歌舞等均离不开板胡的伴奏,甚至只有两三个人的小乐队中,也必有板胡。因而,演奏板胡的民间乐手也非常多。在这些众多的板胡演奏者中,就演奏水平来说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18.
“倒喇”是汉语中的蒙语借词。本文搜求元明清中有关“倒喇”的记述,指出它们是不同时期的多种演唱技艺:蒙汉语夹杂的歌曲“倒喇”,“倒喇小厮”、“倒喇班”表演的敲水盏和杂技,撂地说唱的曲艺“倒喇”,技艺精湛的“倒喇”歌舞,并介绍了它们的流变和形式的特点。认为这些演唱技艺是金元以来各民族民间文艺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在省、市曲艺圈内和在省、市群众文化战线上,李祥泰这个名字,可说是广为人知,就是在全国曲艺界,也非无名之辈,就连我国著名的曲艺泰斗刘兰芳和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都曾与他同台演出过。他在曲艺表演的技艺上,可以说并非泛泛之辈。这是曲艺圈内人士对他的评价。而广大喜爱曲艺的观众却另有说法,认为他自编的曲艺段子,表演技巧,贴近生活,适合观众的“胃口”。有时是即兴拈来,出口成趣,往往引来台下观众的捧腹大笑。于是,人们送给他一个雅号:“业务笑星”。笑星二字是对他曲艺表演艺术的肯定,业余二字却是对他的精神的赞誉。去年10月,在…  相似文献   

20.
宋世生 《黑龙江史志》2013,(6):25-25,34
<正>哈尔滨市的环境卫生事业与全国各大城市比较是年轻的。然而,它却经历了军阀割据、伪满统治和国民党"截收"时期。它的全部历史,反映了环卫工人披星戴月、汗流浃背、过着吃不饱肚、衣不遮体的过着牛马不如的旧社会的心酸历程。1.解放前环卫工人的遭遇:环境卫生工人,在旧社会既在政治上受压迫、欺负、侮辱,又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更谈不上在社会中的地位了。环卫工作这一行,只要在生活上有一点出路,谁也不愿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