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并且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从新石器时代垒巢凿穴开始,中国的先民们就建筑了最早的茅屋,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建筑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形成了独具中国元素的建筑形态。  相似文献   

2.
“古建艺术”是凝固的音乐,是时代文化历史的产物。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凡是保存下来的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东方有东方的风格,西方有西方的风格。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历史朝代,其建筑的艺术神奇,无不使人联想回味,思索和探求。梓潼七曲山文昌宫,是中国道教建筑之瑰宝,当代不少著名的建筑艺术大师、美学大师、考古学者如梁思成、王朝闻、王利器、冯其庸、高文、王家等叹为观止。原苏联科学院士李福清,日本史学家山根幸夫,新加坡汉学教授辜美高,都认是中国近千年传统优秀建筑的典型。七曲山道教建筑并非始于…  相似文献   

3.
吴世祥 《文史天地》2013,(11):49-51
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袁崇焕出生于广东新莞,这让广东人梁启超先生非常自豪.。他说:“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于历史上求足以当一国之人物者,渺不可睹。”而“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于是,他自谦地说:“蒙虽不文,乌可以已,作《袁督师传》。”照此说来,贵州与广东相比,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更为浅薄。  相似文献   

4.
姚慧  杨萍惠 《文博》2006,(3):40-43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沿着中国特有的历史长河发展,并逐步形成一套成熟的、独特的体系,与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在建筑文化艺术中亦表现出民族的特征和思想。特殊的建筑“门”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与之相互融合,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30年代,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山西考察古建筑时,深邃富丽的晋商住宅院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当时的记录中写道:“这种房子在一个庄中可有两三家,遥遥相对,仍可以想象到当日的气焰,其所占地面之大,外墙之高,砖石木料上之工艺,楼阁别院之复杂,均出于我们意料之外许多”,“由庄外遥望,  相似文献   

6.
<正>明清时期是帝制中国的晚期,积累了数千年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思想演进、社会生活变迁、阶级关系调整、文化与科技创新之成果,在此基础上,按照自身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社会在默默前行。虽然,来自国内外的滞碍很大,但学界的独立探索却从未停止。所谓“中国历史停滞论”,“西方中心论”,“明代倒退论”,中国明清时期“有增长无发展论”“过密型商品化论”等,被中国学者的经验实证研究结论所突破,帝制晚期中国道路的探讨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相似文献   

7.
梁思成、林徽因,是中国最杰出的建筑学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为了表达对梁思成先生的敬意,中国建筑设计的国家奖就叫做“梁思成奖”。1930年,梁思成、林徽因离开沈阳回到北平,把家安在了北总布胡同24号院落(旧门牌为3号)。  相似文献   

8.
在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诸多名砚是中国文明之花中绚丽的一朵,它在传播和弘扬祖国文明传统中作出了辉煌贡献。但它和其它收藏品一样,曾一度埋没,然而,“天生丽质难自弃”,时下又在全国成了亮丽的风景线。产生并流传于云南省永仁县的苴却砚,它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在中国名砚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成为清代以来云南的一个名特产品。  相似文献   

9.
史飞翔 《文史精华》2012,(11):62-64
1948年底,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国民党败局已定。在这沧桑变化的历史关键时期,何从何去成为摆在中国知识分子面前的一个艰难选择。这时,远在美国的费正清夫妇给梁思成写信:“北平保不住了,共产党来了,看来台湾也不保险,还是把全家接到美国来吧。”梁思成轻松作答:“共产党也是中国人,也得要盖房子。我还是为新中国的建设出力吧。”  相似文献   

10.
于英辉 《钱币博览》2010,(1):34-37,F0002
太史公有云:“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缚之币兴焉”。纵览中华货币,源远流长几千年,林林总总数万种。其中琳琅瑰宝,丹青不足撷英,逸事要闻,笔墨难以名状。时逢盛世,新中国以人民币为法定货币、国家名片,凸显与时俱进之时代特色。人民币面世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十余春秋,但因其印制精美、质地优良而深得国人及五洲四洋平等待我之民族喜爱。毋庸讳言,人民币是几千年中华钱币文化的继承、发展结晶。  相似文献   

11.
窦忠如 《纵横》2012,(9):53-57
对一代建筑巨匠梁思成先生的家学渊源与煌煌著述稍有了解之人,不能不对其言必有据,且善于分析比较的治学方法深表感佩。而直接师从梁思成先生长达十年之久的罗哲文,在这方面得到了恩师的言传身教,如通过考证传世书画解析古代建筑形制和历史等,就是其至今还不广为人知,且更不为人所重视的一种治学方法与才能。  相似文献   

12.
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1901——1972)论:人类的创造物以建筑为最大。它不但“最宠大、最复杂、也最耐久。”“它所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多面,也更重要。”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90华诞,是他从事学术工作70周年,又欣逢他担任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这部历时二十年而最终完成的巨著,以其用马克思主义作理论指导的鲜明性,以其内容极为宏富、探讨几千年中国历史各方面问题所达到的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以其编撰体裁的重大创新和科学性、时代性,获得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积一代之智慧”的巨著白先生主编的这部《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民族、军事、学术文化各个方面,全书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及构造特点,形成了本民族的建筑体系,成为东方建筑文化圈之主体。而传统建筑之翼角,是构成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美的一大特征,主要用于四坡及攒尖屋顶建筑物转角处,并使这类建筑物更趋完美,从而丰富和烘托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完美性。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营建过程中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所创造出来的一项专门艺术。翼角,一是由老角梁、仔角梁、角檐椽、角飞椽、角斗拱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附属部件结构而成的。从建筑外观看两角渐渐上翘,并向前伸出,形成一条和缓的曲线,从一些画象石、明器及墓阙等资料考…  相似文献   

15.
孟繁仁  孟文庆 《世界》2006,(3):72-74
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西南70华里的“庙前村”村北,有一座雄伟壮观的三层木构建筑“秋风楼”,“秋风楼”前是一座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后土祠”,在庙里的主建筑“后土圣母殿”中央,端坐着一位凤冠霞帔、神态庄严的女神——中华民族的“国土大地”之神“后土皇地祗”——“娲皇后土圣母”。  相似文献   

16.
吴小燕 《收藏家》2023,(2):38-47
中国古代铜镜,作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承载着宗教信仰、美好祝愿等诸多寓意,也频繁出现在诗词歌赋、传奇话本等历代文学作品中,产生了广为流传的破镜重圆、以人为镜等典故或故事,使得铜镜成为了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学意象,并形成一种“镜鉴文化”。湖南省博物院“方圆之境——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通过“铜华初鉴”“质以昭明”“千姿焕影”“隽雅意趣”“流光余韵”五个单元,共展出210余件铜镜与相关文物,通过实物与场景相结合的形式对不同时代铜镜的造型、纹饰、铭文等进行解读,呈现了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揭示铜镜延续数千年的旺盛生命力,展现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徐州汉画像石室祠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建筑遗存,有地面上的石阙、画像石室祠和埋于地下的画像石室墓等。它们都模拟了汉代真实的建筑。画像石室墓毕竟是墓葬,石阙是起装饰作用的构筑物,只有画像石室祠能称得上是实实在在的房屋建筑。一、对汉画像石室祠的认识现代最早的古建筑研究者,诸如梁思成先生、刘敦桢先生和美国人费慰梅、日本人关野贞等把这些墓上建筑称为“石室”或“山东诸石室”。  相似文献   

18.
许承宁 《神州》2010,(5):12-14
“五四”运动中所倡导的新文化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的转折点,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的新纪元,为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他以政治家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的封建文化,深刻地体会到它太陈旧、太落后了。在当时列强竞争之世,中国处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形势下,必须引进当时还是先进的西学来改造它。康有为主张“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他在传播西学,改造中学,改革教育,培养人才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当时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龙庆忠先生1903年出生于江西,逝于1996年,是与梁思成、刘敦桢同辈的中国建筑史学的创始人物之一,有所谓"北梁南龙"之说。193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科,后加入中国营造学社,1941年任重庆大学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