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权杖头的形制分析,探讨了它们与西方同类器的渊源关系,发现虽然中国古代权杖头的主要形制特征来源于西方,但在传入中国地区后也发生了演变,这些演变更多是由于掺杂当地人群某种理解和意识而形成的。除了由近东经中亚传入中国西北,再沿长城沿线传播外,还可能有一条是从安纳托利亚高原、黑海沿岸、高加索、俄罗斯南部等地区沿欧亚草原之路传播至中国的内蒙古、宁夏等地。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渊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沙润 《人文地理》1997,12(3):25-29
本文讨论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以功用观、审美观及生态观为内涵的自然观,并分析了它们的产生渊源是中国的地理环境、当时的自然经济以及中华和合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铜盨的原型与功能、形制的演变轨迹,以及铜盨的得名与礼仪性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铜盨主要是由西周早期的小型圆角方鼎衍生而来,同时吸收了铜簋的许多因素而成。铜盨滥觞于西周早期,诞生于中期前段,定型于西周晚期晚段;春秋早期铜盨逐渐走向衰落,到了春秋中期铜盨遂被历史淘汰。  相似文献   

4.
自19世纪末关野贞、伊东忠太等日本学者开始研究东亚美术史以来,在中日两国学者的努力探索下,日本古代建筑直接或间接受中国古代建筑影响而发展演变的观点,已成为中、日两国学术界的共识,通过对比研究中、日古代建筑扶壁棋形制的流变,可以揭示不同时期中、日古代建筑的具体渊源关系,以微观窥全局之一斑,补证既往。  相似文献   

5.
浅谈藏族服饰艺术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服饰在民族学、考古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比较详细地阐述了藏族服饰的形成过程、发展演变、艺术风格、特点、各居住区域之间的异同等各种情况。对于研究藏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四年以来,在秦始皇陵东侧和西侧先后发现了兵马俑坑,出土了大量的秦代兵马俑及两辆铜车马。它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是秦帝国时代留下的奇迹。秦俑坑和铜车马的出现,不仅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关注和重视,而且也在美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关于秦俑艺术,研究文章已有不少。本文仅就秦俑艺术的渊源和流派问题试加探讨,以期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和指正。如果把秦始皇陵兵马俑与咸阳扬家湾出土的西汉早期兵马俑加以对比,就会发现两者显然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秦俑浑厚高大,似真人般大小,人体的各部比例适中,  相似文献   

7.
李卓  关志敏 《神州》2012,(33):208-208
完美的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有机整合体,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互补;没有艺术修养的建筑师难以创造出震撼的艺术作品。本文从艺术修养的多个方面着手讨论,提出如何加强建筑师的艺术修养和内涵。  相似文献   

8.
正满江红·端午望断相思,留园外,彩蝶飞处。觅知音,伯牙弦断,琴台无路。最伤楚人五月五,虽有龙舟千千渡。权作罢,一帖洛神赋,缓缓读。酒中影,独思量;月中人,何时顾?再一曲,已是英雄迟暮。孤箫只乱酩酊步,西子难迷醉人目。不必问,烟雨飞花路,染无数。常有藏友来函询及对印度教造像艺术及其价值的迷惑,限于国内并无相关完整的类似资料,笔者决定把多年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沧桑》2001,(Z2)
  相似文献   

10.
秦臻  李泽龙 《中原文物》2016,(4):127-128
2016年6月30日由四川美术学院与四川渠县博物院共同举办的"中国早期艺术与汉代建筑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四川美术学院召开,来自国内各高校机构相关的艺术史、考古学研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北京大学中国汉画研究所朱青生作"形相秩序——沂南墓重新调查及研究"专题演讲。朱青生以"形"和"相"概括了汉代画像的两个属性,并总结出汉代墓葬  相似文献   

11.
石窟艺术,准确地说“佛教石窟艺术”是佛教神学观念和宗教神学化相互作用下生成与发展的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佛教的广泛传播,就不会有石窟艺术的真正繁荣。石窟艺术是佛教、佛教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以来砖瓦窑业趋于繁荣成熟,建筑材料需求量的增多促使出现了大量砖瓦窑,汉代是砖瓦窑结构趋于成熟和稳定的重要时期,因此研究汉代砖瓦窑的功能结构变化关系对揭示中国古代窑炉结构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前人对汉代砖瓦窑的结构变化研究基础上,使用计算流体软件FLUENT模拟砖瓦窑内流场和温度场,以河南省焦作市苏蔺村汉代窑址Y6和洛阳东周王城十一号窑为例分别进行数值模拟,从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角度分析汉代砖瓦窑内烟气的流动情况。结果表明多烟道窑较单烟道窑更具保温的优势,解释了汉代砖瓦窑结构变化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陶寺文化与唐尧、虞舜——论华夏文明的起源(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历史悠久,文献典籍丰富,在考古学文化方面。近40年来无论是田野发掘。还是课题研究,均获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然而如何将考古材料与历史传说相结合,复原中国史前史或上古史的本来面目,重建中国古代文明,这是近几十年来几代人所关注和企盼的。但这项极有意义的考古学研究工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陶寺文化与唐尧、虞舜 论华夏文明的起源(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五、陶寺龙山文化的特征 和社会性质 陶寺文化在中原龙山文化中,有一群由铜器、木漆器、彩绘器、玉(石)器等组成的别具自身特征而又与众不同的器物群[22]。足以说明它的社会组织形态是一个部落联盟古国的国家载体。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为下列遗存。 (一)文化特征 1.铜器 在陶寺墓葬中,发现了一件铜铃或铜铎,它虽出自晚期墓葬,但却是一件工艺复杂的迄今年代最早的复合范的大型铜器。由于它是合范铸造,表明陶寺铜器由来有时,是其在早期就已出现的佐证。所以我们说陶寺文化的社会已进入了文明古国,铜器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2…  相似文献   

15.
16.
青铜编钟起源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铜编钟的起源若不梳理清楚,就难以论述明白青铜编钟的发展脉络。基于现有出土物和献记录,讨论了青铜编钟起源的若干问题,指出:青铜编钟可能滥觞于陶铃,其后陶寺铜铃的出现,为青铜编钟的产生发展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点,而青铜编钟的真正起步是从晚商铜铙开始。对二里头铜铃至晚商铜铙之间存在的缺环,中提出了一种可能性的解释。有人认为南方铙是中原铙南传的结果,本工作则根据中原铙别于南方铙的出土成编等现象,提出了中原铙是借鉴南方铙发展而来的观点。对南方铙和中原铙之间差异、甬钟等的由来、青铜编钟的起源所反映的礼乐意义及其带给今人的启示等问题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Herbst, Toby, and Joel Kopp. The Flag in American Indian Art.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3. 120 pp. including references. $40.00 cloth, $24.95 paper.

Penney, David W., ed. Art of the American Indian Frontier: The Chandler‐Pohrt Collecti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2. 368 pp. including references and index. $35.00 paper.  相似文献   

18.
19.
琉璃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艺术性.但因其长期处于露天环境之中,会产生釉面蜕变、开裂、脱落和胎体酥粉等多种病变.为了对琉璃构件的全面保护,对洛阳山陕会馆古建群琉璃构件进行了整体调查,发现部分构件釉面产生了一层亮绿色粉状物质,与青铜器粉状锈颜色非常相似,这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病变现象.为此,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对这种病变产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琉璃"粉状锈"的主要成分为PbSO4.它是大气中SO2与水分和琉璃釉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病变的形成过程为釉面弱酸水膜的形成,釉中铅离子的溶出和铅的硫酸盐形成三大步骤.研究结果可为琉璃构件的进一步保护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琉璃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艺术性。但因其长期处于露天环境之中,会产生釉面蜕变、开裂、脱落和胎体酥粉等多种病变。为了对琉璃构件的全面保护,对洛阳山陕会馆古建群琉璃构件进行了整体调查,发现部分构件釉面产生了一层亮绿色粉状物质,与青铜器粉状锈颜色非常相似,这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病变现象。为此,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对这种病变产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琉璃“粉状锈”的主要成分为PbSO4。它是大气中SO2与水分和琉璃釉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病变的形成过程为:釉面弱酸水膜的形成,釉中铅离子的溶出和铅的硫酸盐形成三大步骤。研究结果可为琉璃构件的进一步保护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