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元衡,唐中期宰相,宪宗朝征淮西吴元济时,被节度使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暗杀。关于暗杀时间,史书有二种记载。《旧唐书·武元衡传》载: “元衡宅在静安里,九年六月三日(按即宪宗元和九年),将朝,出里东门,……贼乃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而《旧唐书·裴度传》载: “十年六月(按即元和十年),王承宗、李师道俱遣刺客刺宰相武元衡,亦令刺度”。到底是哪年武元衡被刺呢?  相似文献   

2.
至德元年(756年),六胡州受安史叛军招诱东出投奔叛军,被以原经略军的建制安置在范阳。由于这种变故,唐在宝应(762—763年)后废除宥州。贞元二年(786年)六州胡从石州被迁往云、朔。元和九年唐复置宥州经略军,居民却是神策军行营兵士及家属。至于迁往云、朔的六胡州,由于沙陀东迁进入其中之故,六胡州内已是沙陀与六州残胡杂处,且六州胡处干沙陀押领之下。六胡州是唐为管理突厥降户中的中亚昭武九姓而设置,其居民六州胡主体是昭武九姓,且是昭武九姓中柘羯类  相似文献   

3.
明嘉靖《海门县志》万历增刻本载有文天祥《渔舟》诗:“一阵飞帆破碧烟,儿郎惊饵理弓弦.舟中自信娄师德,海上谁知鲁仲连.初谓悠扬真贼舰,复闻款乃是渔船.人生漂泊多磨折,何日山林清昼眠.”我们认为这是文天祥途径通州海门时留下的诗篇.于是我和梁学平的《一首山歌唱出一个剧种》(《艺苑》1989.1)一文引用其中记载当时渔歌风格的“初谓悠扬真贼舰,复闻款乃是渔船”两句.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文天祥《渔舟》诗不是途经通州海门所写,而是经过京口、瓜州间的古长江口海门时写的,并认为“贼舰”系“战舰”之误.  相似文献   

4.
我在阅读施谢捷《点校本<越绝书>校勘拾遗》,核对点校本《越绝书》时,发现我于1986年6月应山东大学历史系之邀参加硕土生研究《越绝书》论文答辩会上翻读该书记下点校谬误的一些符号,有4点超出施文,特补于后: 1.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刳姬妇,残朝涉。(《越绝吴内传第四》27页7行) “朝涉”标上专名线,即误认为朝涉与比干、箕子,微子等同为人名。“刳姬妇”,“残朝涉”相对为文,“残朝涉”是杀害早晨淌水过河的人,朝涉,并非人名。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南与太平洋的史前交通工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春明 《南方文物》2008,(2):99-109
一、百越先民航海、舟船的探索 在中原、“中国”华夏人文视野中,“四方”边缘的东南“岛夷”、“百越”以“善于用舟”而著称。《尚书·禹贡》语:“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淮南子·主术训》语:“汤武圣主也,而不能与越人乘黔舟而浮于江湖”;《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载:“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相似文献   

6.
“杂治”一词,屡见诸两汉史乘。它是一种典制用语,后代治史者对其已不甚瞭然。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杜延年传》时,也仅说“交杂共同治之”而已,对杂治的对象、事由等均无说明。南宋徐天麟编纂《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也未将有关杂治的史料钩稽为专条。 《中文大辞典》倒收有“杂治”辞目,其释文说: 诸事皆治也。《史记·准南衡山王赐传》:“与沛郡杂治王。”《汉书、楚元王传》:“杂  相似文献   

7.
唐代卢言《卢氏杂说》载:“玄宗命射生官射鲜鹿,取血煎鹿肠食之,谓之热洛河,赐安禄山及哥舒翰。”(《太平广记》卷234)清王士禛谓安禄山部下有骁勇善战之精卒谓之“曳洛河”,热洛河为“曳洛河”字音相近之附会(《池北偶谈》卷24)。今人王子辉研究唐代饮食,定热洛河为“唐代宫廷专用食品”(《仿唐菜点》第234页)。但都未说清“热洛河”究竟为何义?玄宗为何要将鹿血煎鹿肠取名为“热洛河”?据《资治通鉴》,“曳落河者,胡言壮士也”,  相似文献   

8.
龚贤与髡残     
龚贤与髡残,除了曾同在南京地区活动之外,他们之间有无关系?笔者因研究髡残而对此好奇,曾以此一问题就教于对龚贤有研究的学人,包括几位曾亲阅《草香堂集》者,数年来均无所获.一九八三年.南京博物院首次发表了髡残的《松岩楼阁》,上款为“野翁道长”,是否即野遗龚贤?笔者在上海博物馆也曾见龚贤山水扇面,其款识为:“此作成,当急持示卧云僧.为石道人一笑.”  相似文献   

9.
清小横香室主人辑《清朝野史大观》卷五“年羹尧之兵法”条云:“年征西藏时,一夜漏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飞惊起也。'”  相似文献   

10.
《传载》与《传记》、《传奇》《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著录《大唐传载》1卷,谓“唐、宋《艺文志》俱不载”.《守山阁丛书》本《大唐传载》钱熙祚跋曰:“《唐·志》杂史类《传载》一卷,不著撰人名氏,检《太平广记》引《传载》文,悉见今《大唐传载》,则《唐·志》著录者即此也”.盖唐人记唐事,自当迳称《传载》,后人为区分朝代,遂冠以“大唐”二字.南宋曾慥《类说》卷45录此书条文,即题《大唐传载》.《太平广记》所引《传载录》、《传载故实》,亦即此书.可见此书旧有数名.而书前自序称“传其所闻而载之,故曰《传载》”,则此书原名实作《传载》.自吴越入宋的释赞宁亦著有《传载》,又名《传载略》,与此书无涉.  相似文献   

11.
1、《公羊传》是《春秋》的传《公羊》是《春秋》的传,这从体裁上就看得清清楚楚。对此,自古及今,学术界看法一致,没有异议。《公羊传》在由公羊寿和胡母子都著于竹帛前,一直是口说相传。《汉书·艺文志》说:“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传”;刘歆移让太常博士说;“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帅而非往古”。言之凿凿,可以信据。  相似文献   

12.
<正> 北魏时有两支匈奴人分别被称作“西河胡”与“河西胡”,因二者名称相近,易为混淆,且事关民族地理分布问题,故在此特为一辨。 北魏时的西河有两指,一是指北魏所设的西河郡(治兹氏城,今山西汾阳县),如太宗永兴二年,诏将军周观率众诣西河、离石,镇抚山胡(《魏书·太宗纪》)。一是指河曲以北的黄河。穆帝三年,以击白部、刘虎之功,求得句注陉以北地区,其“东接代郡,西连西河、朔方,方数百里”(《魏书·序纪》)。  相似文献   

13.
易水 《文物》1982,(10)
公元211年,曹操西征,大军自潼关北渡,突遭马超袭击。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所记当时的情况是:"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张邰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可见曹操在指挥军队渡河时,是坐在胡床上的。提到胡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籍中,常常可以见到将帅在战争中使用这种家具的记载。有时主将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如前凉张重华将谢艾与敌将麻秋对阵时,"艾乘轺车,冠白(?),鸣鼓而行。秋望而怒曰:‘艾年少书生,冠服如此,轻我也。’命黑稍龙骧三千人驰击之。艾左右大扰。左战帅李伟劝艾乘马,艾不从,乃下车踞胡床,指麾处分。贼以为伏兵发也,惧不敢进……"  相似文献   

14.
原作传世 永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要求签约国政府“竭尽全力”做好遗产的“鉴定、保护、保存、展示、并传之后代”的工作,同时要保护好国家遗产。保护遗产的标准,就是保护好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也是申报世界遗产时所论证和鉴定遗产价值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正> 《旧唐书》卷九二《韦斌传》云:“天宝五载,右相李林甫构陷刑部尚书韦坚,斌以亲累贬巴陵太守,移临安太守。”《新唐书》卷七四上《宰相世系表》韦氏“郧公房”亦记:“斌,临安太守。”然《新唐书》卷一二二《韦斌传》则云:“斌以宗累,贬巴陵太守,移临汝。”《旧唐书》卷二○○上《安禄山传》亦记天宝十四载十二月,“临汝太守韦斌降于贼”。再检《元和姓纂》卷二韦氏“京兆杜陵”房记韦安石次子“斌,中  相似文献   

16.
释“函胡”     
苏轼的《石钟山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关于其中的“函胡,,新编《辞海》释为“声音模糊不清.……今通作‘含糊’.”新编《辞源》释为“模糊不清.同‘含胡’.”《中文大辞典》释为“形容大声,模糊不清也.”新编《汉语大辞典》释为“犹含混.模糊不清”.以上四部工具书都释“函胡”为“模糊不清”,而且都引《石钟山记》中的语例为证.这种讲法似乎可以讲通,但令人生疑.“模糊不清”的声音究竟是一种什么声音?既是“模糊不清?,又何以能“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相似文献   

17.
亦足披发 《韩非子·说林上》:“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徒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山,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文身 黑齿 赢饰 《战国策·赵策》:“披发文身,错璧左衽,甄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冠秫缝,大吴之国也。”《左传》哀公七年:“……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赢以为饰……”。 善舟 《淮南子·齐俗》:“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吕氏春秋·大贤贵因篇》:“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生而至,有舟也。” 嗜鱼盐 《风俗通义·佚文》:“吴楚之人嗜鱼盐,不重禽兽之肉。”《史记·贷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鱼,或火耕水耨……”。  相似文献   

18.
《汉书·匈奴传》:单于来朝,天子赐予玉具剑。《王莽传》:“莽疾,(孔)休侯之,莽缘恩义,进其玉具宝剑,欲以为好,休不肯受。”颜师古注解释“玉具剑”是“标、首、镡、卫,尽以玉为之”,而“标、首、镡、卫”是剑上的哪个部位?根据颜注,“镡,剑口旁横出者,剑鼻也”,可知“镡”即今天我们称之为“格”或“琫”,是剑鞘最上方的剑口处。而“卫”即“璏”。至于“标”、“首”,  相似文献   

1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何琳仪《说文》所无。《甲骨文编》445下列二字:旧均释已成定论。a式从“水”在“舟”两侧,也可理解为“舟在水中”,见一期卜辞,b式从“水”从“舟”,见三期卜辞,a式无疑是b式的较原始形体。《管子小问》“意者君乘驳马而桓迎日而驰乎?”尹知章注。“古盘...  相似文献   

20.
《史记·曹沫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人曹沫劫持齐桓公的事迹,但其间疑点重重,後人对於曹沫其人之身份、劫盟其事之真伪、会盟前之背景以及会盟後之结果多存争议。本文从史源分析的角度入手,对《曹沫传》的材料来源加以考查,并综合其他方面的证据,对“曹沫劫盟”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作出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