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坎儿井装点吐鲁番○吴益早就听人说过,新疆的坎儿井可与长城、运河相媲美,并被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夏季的一天,从乌鲁木齐坐卡车东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烘燠颠波,进入了吐鲁番盆地。白炽的阳光照在呈锅形的戈壁上,升腾起灼人的热浪,袭入车厢里,只要车速稍慢...  相似文献   

2.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最低洼的内陆盆地,也是我国古代和西方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之区。这里的古代文化遗存表明,它不但是我国最重要的最珍贵的文化艺术宝库,而且也是研究我国,特别是中古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最丰富的百科全书。一、吐鲁番学的兴起和研究何谓吐鲁番学?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指出:“吐鲁番学这个名词,是一个新名词。本世纪初起,东西方一些所谓探险家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掘出大量的文献和文物,许多国家的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取得  相似文献   

3.
“坎儿井”并不是井 ,而是在地表下开挖的一种奇特的引水渠道。在新疆的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哈密市都有坎儿井。全新疆共有坎儿井 1 60 0多条 ,以吐鲁番为最多。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最长的达 30公里 ,最短的也有 3~ 4公里。到 80年代末 90年代初有 1 0 4 4条 ,总长 30 0 0公里。修建坎儿井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费时费力。那么 ,为什么要大量修建呢 ?让我们以吐鲁番为例 ,先从吐鲁番地区的地理环境说起吧 :吐鲁番盆地四周环山 ,山岭靠盆地的内缘是一圈戈壁砾石带 ,再向里便是绿洲带了。绿洲带中心是我国最低的湖泊艾丁湖 ,仅 60公里远…  相似文献   

4.
什么样的绿洲,就会诞生什么样的文化。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新疆在古代西域就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交汇之地。吐鲁番盆地作为古代西域的一个重要通道,很自然地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早在公元前2世纪,吐鲁番就已成为一个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的绿洲。2000多年来,在吐鲁番这片面积并不很大的绿洲区域内,当地人民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绿洲文化。坎儿井、葡萄和吐鲁番木卡姆是其文化的杰出代表,并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5.
坎儿井     
《世界遗产》2014,(1):55-55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相似文献   

6.
新疆是中国西部最神秘和最富浪漫色彩的地方。多姿多彩的民族 ,妙曼艳丽的民族歌舞 ,奇异的自然地貌以及众多的西域文物古迹 ,对外界有着极大的诱惑。而在新疆 ,吐鲁番尤是一块别致的地方。吐鲁番是中国夏季最热的地方 ,有著名的火焰山 ,有中国第一低地、世界第二低地艾丁湖 ,有与万里长城、大运河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奇特的地下引积水工程“坎儿井” ,有含糖量世界第一的无核白葡萄 ,有作为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遗存的大量珍贵文物古迹……而至今不为世人所知却十分值得深入探究的是 ,吐鲁番还是个盛产寿星的地方 !吐鲁番仅有一市…  相似文献   

7.
忆吐鲁番     
忆吐鲁番○高平那一年夏日我从喷着火的山上走下去我从不长草的峡谷走出去心里盼着口里念着吐鲁番的名字远远就看见吐鲁番向我张开了两臂给我坎儿井的凉爽给我葡萄沟的甜蜜还有飘满街的花香遮满天的翠绿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诞生了一首歌曲吐鲁番的姑娘嫁了牵走了一串美丽吐鲁...  相似文献   

8.
伊朗坎儿井     
<正>坎儿井是干旱地区一项特有的、古老的水利工程,同时也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的一大创举,被誉为“活的文化遗产”。它存在于至少40个国家和地区,从中国新疆一直到北非沙漠都有建造,其中尤以伊朗境内坎儿井为典型,它的出现为当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与心血。  相似文献   

9.
宋政厚 《丝绸之路》2003,(11):40-42
初访新疆吐鲁番时,我曾好生纳闷儿,辽阔的盆地不见河水,不见溪流,听说也少下雨,且每年有大半年时间烈日烧空,大地流火。可是,千顷戈壁万顷沙滩上却梦幻般地展现  相似文献   

10.
吐鲁番学,是本世纪初兴起的一门国际性的显学,热学。何谓吐鲁番学?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指出:“吐鲁番学这个名词,是一个新名词,本世纪初起,东西方一些所谓的探险家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掘出大量的文献和文物,许多国家的学考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种学问被称之为吐鲁番学,它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载《红旗》1986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1.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关法律文化资料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古丝路上的法律文化,敦煌、吐鲁番文书是宝贵的资料.古代的丝绸之路,在我国境内主要是经过甘肃省的河西走廊、新疆自治区的天山南、北麓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北缘.这些地区在古代是中原政权与西北古代少数族政权争夺的场所,也是中西文明交流的中继站.因此,这些地域的文化带有很浓厚的西部特色.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强盛的中原王朝不断向西部伸展,由河西设立四郡到在天山南、北路设立郡县及羁縻州府,使中原的文化不断传入古称西域的区域.中原封建的法律文化自然也就因之在这些地区逐步  相似文献   

12.
白伟 《大众考古》2022,(2):52-54
<正>新疆地区自古就是多元文化荟萃之地,以饮食为例,在受到中原饮食文化影响的同时,还把自身创造的许多美食传播到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地区的饮食结构。吐鲁番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和经济文化重镇,现存各种文化遗产众多,有城址、聚落遗址、军事设施遗址、宅第民居、衙署官邸、坛庙祠堂、寺观塔幢、墓葬等,阿斯塔那墓地更是展示晋唐时期吐鲁番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地下博物馆”。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各种面食实物和文书,是研究吐鲁番居民日常饮食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唐代丝绸之路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之一斑。  相似文献   

13.
中原文化的西播,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具有深厚的累积。古代吐鲁番等地虽为多民族共处,但是汉文化起着主导地位,在丧葬习俗得到了充分体现。吐鲁番文献多次提到眼龙、金银眼龙,对照实物,知道它是一种金属眼罩。它用金属皮钻孔,透过微孔观察外面世界,并以布帛包边,系布带挂固定在眼睛位置,或者缝在面衣上。铜眼笼制作精细,铅眼龙粗糙简陋,前者为实用器,后者为明器。关于眼龙的来源,前苏联Е·И·鲁伯-列斯尼契科认为是出于中央亚细亚的传统,学术界基本认可这种说法。我认为汉民为应付西北寒冷、干热、风沙的气候,受多孔甑箅启发,发明了金属眼笼。这点可以从古代墓葬中大量出土的甑箅得到证实。研究复杂文化背景的遗存,需要充分挖掘各种因素,才能得到全面、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等重要的史料,其中法律文书是研究古代法典、律令、军事等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关法律类契约文书的整理与研究,相关法律类契约文书的论著发表、出版逐渐增多,故有必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可大大方便学界参考引用,为敦煌吐鲁番相关法律社会史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5.
近年,与举世瞩目的“敦煌学”并称,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吐鲁番学”,并成立了“中国敦煌——叶鲁番学研究学会”.吐鲁番绿洲,是中国新疆东部天山中间一块不算太大的山间盆地。这是中国地势最低的地区,然而它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却是很高的.在多民族的祖国历史长河中,吐鲁番地区各族人民,曾经创造了辉煌  相似文献   

16.
将中国新疆坎儿井的年出水量,根据农业季节性需水量分为灌溉期水量和非灌溉期水量,提出了坎儿井非灌溉期水量对干旱地区绿洲生态系统的贡献。论证坎儿井为农业生产供水的同时为绿洲生态环境系统供水的功能。通过对比分析坎儿井的供水性质,揭示坎儿井与生态环境系统和谐共处的特性。阐述生活在这里的农民对坎儿井为生态供水的认可态度和深厚感情,列举与此截然相反的一些观点,进一步阐明人水和谐,现代水利工程与坎儿井和谐相处,解释坎儿井对干旱地区人类赖以生存的绿洲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坎儿井专项调查统计,截止2010年,新疆吐鲁番地区现有已登记核查的坎儿井共1108条。其中有水坎儿井278条,干涸830条,总长度约4000公里,竖井总数超过10万个,总灌溉面积约占吐鲁番地区灌溉总面积的8%。表明坎儿井仍是当地发展农牧业生产和解决人畜安全引水问题的主要水源,坎儿井的延续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2009年吐鲁番地区文物水利部门联合起来对30条坎儿井实施掏捞加固,利用农闲时期施工。由政府出资经过培训的当地农民直接参与,为更大规模的坎儿井本体保护积累了经验,摸索出适合坎儿井的文化遗产保护道路.  相似文献   

18.
吐鲁番出土北凉赀簿,是研究古代高昌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重要文献,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但据朱雷先生综合研究,以及日本町田隆吉先生续为考证,我们仅知: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吐鲁番出土”北凉赀  相似文献   

19.
均田制是我同古代的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在我国土地制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以出土的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依据,对其进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20.
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素以干旱、酷热闻名于世,故有“火洲”之称。游历火洲,一眼就能看到这儿的水总是秘密在地下流淌着,而在地面却难以见到水的踪迹。地道似的暗渠,就是闻名遐迩的“坎儿井”。 坎儿井使水在地下穿穴而行,有效地防止了水的强烈蒸发,保持着水量稳定,故被来此地观光旅游的人们称之为不可思议的奇迹。时至今天,它仍然不失为火洲──吐鲁番的一大名胜。 可是,谁是此地创建坎儿井的英雄呢?据史书记载,1000多年前也就是唐朝的时候,吐鲁番就有坎儿井了,并且说是从内地传来的。可是,是谁传的,却没详尽的记载。也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