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游彪 《史学集刊》2007,(4):11-19
宋代士大夫普遍认为,"牒试"是天水一朝科举考试中最阴暗的角落,也是腐蚀读书人心智的罪魁祸首。该制度源自于"别头试",是指由转运司组织的对各地官员亲属、门客等的科举选拔考试,大体上相当于州军发解试。宋朝实行"牒试"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防范官员利用其手中的权力在地方科场中营私舞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牒试"却逐渐演变成为政府对官员亲属的照顾和恩惠。因此,与其说"牒试"为防弊之策,倒不如说是官员特权的直接体现。就"牒试"制度而言,总体上还是比较严密的,按照规定,凡参加"牒试"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如须有关官员的担保,且必须是真正的官员亲属、门客,等等。然而,由于"牒试"录取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举子参加的发解试,因而各地方官员为了给亲朋故旧谋取功名,往往假冒籍贯、亲属关系或门客,通过种种违法"经营",使那些本来不符合条件的举子具备了法定"牒试"资格。结果不仅加剧了两宋时期的冗官危机,导致严重的吏治腐败,而且扰乱了科场秩序,破坏了科举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给宋代科场、官场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设官任职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员的选任制度直接影响着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政权的统治能力,因此这个问题历代都是很受重视的。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制度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以科举考试为主要选拔官员途径的时代。科举取士制度减少了士族门第、父祖官位对选官权的干扰,使选官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测试标准,有利于从更广泛的普通  相似文献   

3.
金代科举考试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文武选皆备,各民族人才的选拔,对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本文试从金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建立、具体举措和收效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史料探讨,为金史研究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评价科举制度是"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认为其利大于弊,并倡导建立考试院体制。而从科举考试卷的内容及格式中,可考见科举考试之运转,铸之为镜鉴,以利于今日人才选拔制度使之臻于完善,实属一叶知秋之历史见证品。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朝,此后一直沿袭到清代光绪年间。在这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科举考试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人材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文人儒士博取功名,挤身统治阶层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可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各县的童生参加府里举行的院试录取后,称为生员,即秀才。秀才到省里参加乡试,取中后即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各省的举  相似文献   

6.
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前,地主阶级的清朝政府已经相当腐败。清朝政府的各级官员,基本上是通过科举考试进行选拔。同时,也实行所谓“捐纳”制度,公开卖官鬻爵。官是用钱买来的,既做了官,必然设法捞回自己的本钱,挣得更多的利润。贪污得多,更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是盛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官吏选任制度。科举以其相对开放和公正的考试取才的方式,突破了古代宗法制度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科举开世界职业文官治理之先河,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进入近代,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的规范化与程式化,促使其走向极端封闭与衰亡。这些合理内涵后来为西方所引进,融合进入它们的文官考试制度之中,成为西方官员任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张晓峰 《文史月刊》2011,(11):58-59
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到末代皇帝祟祯止,一直都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因此科举考试从未闻断过。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科举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经历了发生、发展、繁荣和衰亡的过程。最初的科举考试在何时何地目前已无从考证 ,但 190 4年 3月在开封的河南贡院进行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成为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点站 ,这对研究我国科举制度兴衰变迁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贡院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场所。我国科举选士形式自隋朝始 ,至宋朝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科举制度 ,其科考程序大致可分四级 :一是童试 (乡、县级考试 ) ,二是乡试 (省一级考试 ) ,三是会试 (中央级的考试 ) ,四是殿试 (由皇帝亲自考试 )。贡院是乡试 (又称“秋闱”…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系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才选拔体系。本文从唐代科举制度确立入手,研究分析了唐代随着科举考试在考生来源、考试科目、考试内容等诸多发展变化,由此带来的对唐代社会人才选拔、文化繁荣、教育发展,以及对后世考试制度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度,系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才选拔体系。本文从唐代科举制度确立入手,研究分析了唐代随着科举考试在考生来源、考试科目、考试内容等诸多发展变化,由此带来的对唐代社会人才选拔、文化繁荣、教育发展,以及对后世考试制度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科举考试,是我国君主时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始创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相似文献   

13.
我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正式设置进士科,实行试策取士开始的。唐代充实了这一制度.考试科目大大增加,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被进一步完善,进士科成为科举考试中唯一的科目。考生来源由各州(府)选拔,将合格的考生接送礼部。礼部考试录取者为进士。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以后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相似文献   

14.
<正>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开创的人才选拔制度,宋、元、明、清各代沿用,于1905年废除,沿袭1300余年之久。明代是科举考试的鼎盛时期,无数读书人利用所学知识,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经邦治国,报效国家,留下历史美名。浙江余姚是明代科举重镇,人才辈出。余姚人王华和其子王阳明及其女婿徐爱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走向辉煌人生。他们的科举之路有着不同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清代科举考试,在贵州推行中出现了一些与民族地区发展实际相适应之变通与变革。从变通方面来看,这是务实官员努力之结果。它不仅使贵州士人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参与全国性的考试竞争,而且促进了贵州人才流动,扩大了这种制度文化在贵州的影响力。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有识之士在贵州走上了变革科举考试的道路,使贵州考试步入了近代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舞弊作为科举考试的伴生物,到了清代更是泛滥成灾。从童试到朝考、从场内到场外、从考前到考后、从草野小民到高官大员,无不有舞弊。综观晚清科考舞弊的主要方式,我们可以分为两大类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不经科举考试而当官任职的极为鲜见,然而诗人韩翎和李益却有这样的好运气,成为京城长安的官员。  相似文献   

18.
笔者《九品官人法再探讨》(《历史研究》1995年6期)一文提出,九品中正制是九品官人法的一部分,应放弃用九品中正制代替九品官人法的观点。张旭华先生于《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发表《魏晋九品中正制名例考辨》一文,对笔者上述看法提出批评。笔者认为:一,回顾该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古今中外学者对曹魏吏部尚书陈群所创制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究竟怎样称谓确实是没有统一起来。二,张先生否定九品官人法观点的不妥之处,在于失之搜讨,逻辑推导不成立。而九品官人法概念不误。九品之制、九品则是九品官人法的省称。三,从语法角度分析,从制度本身是官员任用之法定义,当称九品官人法合适。陈群创制的“九品官人法”是魏晋时期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的综合。中正所掌握的人才评价制度——即中正九品制或九品中正制,仅是个人获品途径中的一种,不能用其替代九品官人法。  相似文献   

19.
作为金代教育重要内容的教材建设,以往学界研究甚少,成果聊聊无几.事实上,金代教材建设承袭唐宋,虽无唐、宋发达,但也比较完善.既有传统的经史教材,也有文学教材、专科教材、儿童教材;既有汉文教材,也有女真文和契丹文教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教材体系成为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试就金统治者完善教材体系所采取的措施、教材划分标准、教材种类、教材特点及与科举考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公众面对官员提拔的时候形成了固定思维:先看年龄,后找爹。与其说公众怀疑这些新晋官员是否具备胜任岗位的能力,不如说人们对历来被视为敏感、神秘、甚至禁忌的官员选拔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