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5年底,袁世凯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复辟帝制,举国哗然。时为云南都督的蔡锷率先登高一呼,发起"护国战争",全国立刻应者云集,终致袁世凯在人们的唾骂声中死去。可以说,是蔡锷给了袁世凯致命的一击。然而,蔡锷和袁世凯并非一开始就水火不容;相反,两人刚开始很是英雄相惜。蔡锷最初甚至是袁世凯的"铁杆",而袁世凯也对蔡锷青睐有加。蔡锷是一个职业军人,而且是一个优秀的职业军人。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时,蔡锷与蒋方震、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还是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他就深受军国主义影响,  相似文献   

2.
庚子事变后,袁世凯在其奏折、往来函电中多次联衔或单独提出"惩办祸首"的主张。袁世凯认为,这一主张为议和先决条件,是抵制联军内犯山东、长江、晋、陕等地的关键。"惩办祸首"又与保护教士与使节、回銮等问题密切联系。袁世凯通过与东南督抚的协力,以"惩办祸首"为此后新政推行扫清了阻力,对清末政局的走向起到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句古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按理说,袁世凯龙飞九五,身登帝位,受益最大的是他的家人,最有荣耀感的是他的家人,也最应该得到家人的支持。然而,事实上,袁世凯称帝,却受到了他家中一些人的反对。一、次子袁克文痛写讽帝诗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多才多艺,是民国"四大公子"之一,他对乃父称帝持明确的反对态度。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喜欢唱戏,特别是在得意之时,总不免手舞足蹈哼几句戏文。那段日子,朝思暮想要当"皇帝"的袁世凯,听说即位大典的筹备事宜已安排就绪,不需多久他就会坐上皇帝交椅,于是整天心花怒放,喜形于色。回到新华宫中,经常开口大唱戏文,所唱的不外是"孤王酒醉桃花宫"、"我薛平贵也有今日一天"及《大登殿》之类。  相似文献   

5.
袁世凯出生时,正值剿捻前线传来出兵大捷、凯旋班师的消息,再加上袁氏家族"保世克家,企文绍武"的辈序,父母就给他取名世凯。谁家父母不是望子成龙啊,所以,袁世凯8岁时就被送到济南,拜举人王志清为第一位启蒙塾师,11岁时又被送到扬州,师从王伯恭学八股制艺。谁知,袁世凯到20岁时,先后两次乡试不中。在科举考试中,两次不中的人有的是,但袁世凯却觉得丢人,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先生对袁世凯的认识是经过从怀疑、防备到放松警惕,从一度支持袁世凯到彻底认清袁世凯并高举反袁大旗这样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按时间顺序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从南北和议至1912年8月下旬,这段时期孙中山是怀疑袁世凯的,是防备着袁的;  相似文献   

7.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历史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直至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历时十余年。  相似文献   

8.
袁世凯罢官归隐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迅速启用归隐三年之久的袁世凯出山收拾残局。袁世凯后来确实不负众望,促使南北和谈。只是由于民主共和的思想已成为中国人的不懈追求,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即将成为过去。重出江湖的袁世凯顺势发力,结束战争,促成共和,使一触即发的全面暴力冲突演变成和平谈判。对这一结果,过去的研究者由于不明白袁世凯三年前罢官归隐的真相,总从道义上指责袁世凯在辛亥年公报私仇。本文根据新旧史料爬梳袁世凯罢官归隐的蛛丝马迹,试图解开袁世凯辛亥年政治举动的历史背景和真实心迹。  相似文献   

9.
赵富民  韩小泉 《沧桑》2011,(4):45-47
一直以来,史学界将袁世凯执政时期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笔者针对国内外学者对军阀的不同界定,结合袁世凯政府取得的政绩,对民初军阀做出科学的界定。民初军阀酝酿于袁世凯执政期间,形成于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时期,而1912~1916年这一阶段,正是从地方实力派到军阀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0.
马勇 《安徽史学》2012,(3):13-27
在辛亥传统叙事框架中,袁世凯重出江湖后一味搅局:先是利用武昌危机与清廷讨价还价攫取权利;继则用清军打压南方,威逼革命;终则利用南方革命党人逼退清帝,进而交换中华民国大总统宝座,"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这个传统叙事框架在过去特殊年代自有其解读的合理性,但显然不是从史料发出,用事实论证,多少带有以袁世凯后来帝制自为倒推其重出江湖时的心情和作为,与历史事实具有相当差距。本文根据新旧史料最大限度还原袁世凯在武昌起义后的一段心路历程,重建袁世凯从君宪到共和的踌躇、无奈、顺势及转变的限度。本文认为,作为晚清重臣,袁世凯从维新到新政,再到仿行立宪,一路走来,基本上充当着晚清政治变革重要推手,他们那一代政治精英能够认同的也就是君主立宪,所以袁世凯重出江湖后的政治选择就是利用政治危机推动政治变革,实现君主立宪,只是当君主立宪被各方面抛弃后,袁世凯方才顺势而为,变成一个有限的共和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史学界在论及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事时,几乎众口一词说是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然而历史事实表明,革命党人和南方独立各省,从开始酝酿到具体筹组民国临时政府,始终都是选定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来选了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是独立各省与革命党人的权宜之计,事实上是替尚未来归的袁世凯行使主持政府的大元帅。孙中山所任始终是一有临时总统之名、无临时总统之实的“虚位待袁”的总统,系临时承乏。后来孙中山的卸任交印实属“还位”而非“让位”给袁世凯。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等人书札册》研究刘金库(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藏《袁世凯等人书札册》系早年从北京购人,经著名鉴赏家杨仁恺先生鉴定为真迹。该册四通,有袁世凯书札二通,胡书札一通,张荫桓书札一通,近万言。保存完好,并已装裱成册。其中袁世凯两通和胡一通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有些教材、专著认为北洋军阀的统治始于1912年,即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成果,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时。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尽贴切,原因:(一)当时革命党尚控制着南方数省的十几万军队,阻止袁世凯的军事势力向南扩张;(二)革命党仍统辖、影响着南方七八个省区,并利用国会、《临时约法》向袁世凯进行有力斗争。所以,从军事上、政治上说,袁世凯的统治还未最终确立。革命党控制的军队在武昌起义后,迅速扩至十几万人,对袁世凯的统治构成极大的威胁。为此,崇尚军事实力的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极力阻挠黄兴出任陆军总长,而让其亲信段祺瑞充任;他还  相似文献   

14.
陶易 《文史天地》2013,(7):28-31
纵观袁世凯的一生,他从一个落第秀才、捐纳监生,一路爬到巡抚、总督、内阁总理大臣,乃至民国大总统的高位,临死前还过了一把皇帝瘾,成为清末民初的乱世奸雄。这其中靠的是什么?袁世凯曾自诩为"靠天成功",其实正如古语所云:"虽曰天命,抑亦人谋。"机遇对于袁世凯而言只是部分因素,其掌权得势主要还是  相似文献   

15.
学界一般认为,1915年9月3日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标志着梁启超与袁世凯关系公开决裂。事实上,从1915年9月到12月,梁启超与袁世凯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和一定程度的工作联系。梁启超曾三度给袁世凯写信并向袁递交辞呈和病呈,还两度公开发表文章劝阻帝制运动。梁这样做,既有规劝袁世凯制止帝制运动、打探其对帝制运动真实态度之用意,又有麻痹袁以便于谋划讨袁斗争之效用。袁世凯对梁启超1915年9月1日来信未作回复,但也不便公开对梁施压。梁启超曾说,袁世凯贿赂他20万元,让他不要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此说法不合逻辑。梁10月7日致信袁世凯表示对帝制问题不再"论列",袁复信委婉地表示了称帝的愿望。12月12日,梁启超第三次给袁写信劝阻帝制,同日袁世凯接受劝进称帝。  相似文献   

16.
周信芳生涯简录周信芳(1895-1975)名士楚;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出身演员家庭。7岁即以"七龄童"艺名开始演出。五四运动前后受新文化思想影响,曾演出《宋教仁》等新戏,抨击袁世凯等。长期在上海演出,与王鸿寿、汪笑侬等协作,编演、移植了许多剧目。...  相似文献   

17.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一夕崩溃,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但此时南方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并无力统一全国,北洋军阀袁世凯手握重兵,雄踞北方。经过两个月的你来我往,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协议,只要袁世凯驱清帝退位,拥护共和,则中华民国大总统之位属于袁世凯,从而实现全国一统。1912年2月14日,清帝退位,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在袁世凯就任总统仪式上,共和派人士被袁世凯“誓守约法”、“捍卫共和”的言辞所陶醉,肉麻吹捧袁世凯为中国的华盛顿,举国沉浸在一片喜气洋洋当中。  相似文献   

18.
史学界关于阎锡山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期间作为的研究目前仍显薄弱,有大量史料未能得到研究者的注意或充分利用。因此,使用当时的报刊报道、《政府公报》、日记、书信、档案等多元材料,并与阎锡山等人的回忆、来往函电等进行对比考辨,从当时的政治脉络出发,能比较详细地重建阎锡山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及其同袁世凯的关系情况,特别是阎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之举的具体表态和支持情况,乃至洪宪帝制取消后阎锡山的骑墙观望态度与袁世凯去世后的自保善后举措,希望借此揭示阎锡山支持袁世凯背后的内在逻辑、阎锡山与袁世凯的互相利用关系,以及当时的帝制文化构建情形及其实践效果。阎锡山后来在个人回忆中利用其收藏的来往函电等档案资料,重构了他同袁世凯的关系,大大美化自我形象,以掩饰其昔日参与洪宪帝制的行为。这提醒当今近代政治史研究过度依赖的所谓档案资料,内中实存在不少陷阱与局限。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后不久,袁世凯迅速复辟了帝制,其原因主要有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没有被完全阐释与执行、帝国主义国家对袁世凯的复辟之举给予了支持等,再加上袁世凯本人的称帝愿望,最终出现了袁世凯登基称帝的闹剧.  相似文献   

20.
杨度,湖南湘潭人。生于1874年,1931年在上海病逝。在中国近代史上,他算得上是一位风云人物。他一生的经历十分曲折,几经浮沉,最后转向革命,投人中国共产党的怀抱。从他的几则联语中我们可以窥见其从保皇党到中国共产党的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辛亥革命后,杨度曾任袁世凯内阁学部副大臣,参政院参政。1915年著《君宪救国论》一文,为袁世凯恢复帝制摇旗呐喊,并为首组织筹安会,极力主张恢复帝制。1915年12月,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恢复帝制。在全国上下一片讨伐声中,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于1916年6月6日死去。临死时袁世凯大声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