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是为了攫取各种利益,面对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残暴的日本侵略军不惜采取世界战争史上最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2.
周韬 《史学月刊》2007,(8):131-134
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得到美国的援助,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至1943年这个阶段内,美援的数量大大超过了抗战初期。诚然,在此期间美援确实起到了援助中国抗战的作用,但是,美援的真正目的不是纯粹为了帮助中国抗日,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而是立足于美国自身的利益和其在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解放、捍卫国家独立而进行的一场反侵略、反法西斯的伟大战争,但这场战争在中国国土上持续时间之长久、展开规模之巨大、武装对抗之激烈、波及区域之广阔,在近代战争史上是不多见的,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劫难,使中国遭受前所未有的人口伤亡、价值难以数计的社会物质财富的损失及化遗产的毁灭。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日军两次入侵广西,对广西各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日军侵入广西是为了扩大侵华战争,并根据其军事战略目标有选择性地进行破坏活动。龙州作为边陲重镇,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这种代价与中国的抗战、日本侵略战争的变化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国家首次以立法的方式确立有关抗战的重要纪念日,其意义可谓深远。从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3日,14年间,中国人民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无法忘却的伤痛,战争也在中华大地上刻下了不能抹去的印迹。如今,在中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可以找到抗日战争历史遗址遗迹,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涉及抗日战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全境,随即将东北经济纳入战争体制,对东北工业实行垄断性经营。为了不断满足侵略全中国和东南亚的急需,日本一方面对东北人民敲骨吸髓,聚敛可以搜刮到的一切财富,作为原始资本,投入到工业中去;另一方面从其国内向东北大量转移资本和机器设备,在东北建设起强大的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到了抗战末期,日本为躲避美国飞机轰炸,把一些要害的工业部门也转移到了东北。东北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任日本无代价、无限制地掠夺,东北大量青壮劳动力被驱之如牛马,不分昼夜的为侵略者“勤劳奉公”。在这种超常生产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大本营就提出了进军印度洋和中东地区与德意会师,迫使英国屈服的西进战略.日本取得太平洋战争初战胜利后,即1942年春至年底瓜岛战役结束前,是西进良机;但日本要实施西进战略,却因中国战场拖住了日本陆军主力,而迟迟不能将西进战略提上日程.当太平洋战场发生战略转折后,日本为在太平洋战场应对美国反攻,需要更多的陆军兵力,而日本陆军主力依然深陷于中国战场,最终不得不放弃西进战略.中国战场的抗战是牵制日本西进战略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对盟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8.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日,凡我祖国同胞,都会不约而同地缅怀起为打赢这场战争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民族英雄人物,而现年93岁高龄,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在京闽藉名专家李温平博士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卢沟桥事变后中日高层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进行全面抗战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崔节荣 《史学月刊》2008,(6):133-136
岁月如流,往事如烟,1945年抗战胜利至今60多年过去了.在60多年前中国的八年抗战期间,强暴的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侵占我大好河山、残杀我苦难同胞,中国军队为了保护家园,浴血奋战,献出多少宝贵生命,有多少勇敢的将士在疆场致残、负伤!由于这是一场敌强我弱、空前激烈残酷的战争,中国军队不可避免地存在伤残、伤亡的严重现象,伤兵救助成为关系到中国能否维护士气民心、维持长期抗战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以中国全面胜利、帝国主义侵略者无条件投降而告终的唯——场战争,也是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中仅有的一场全民抗战,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这样规模、性质、结局的战争确属空前。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忘记这一段艰难卓绝的战争。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中,包括藏族僧俗民众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各阶层、各政党、各团体、各宗教派别同仇敌气,  相似文献   

12.
抗战与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变迁及角色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是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极为特殊的、也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时期。一方面,从19世纪上半期开始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原本就异常艰辛和曲折,到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武装侵略、血腥屠杀和疯狂掠夺,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灾难,这对中国的社会转型的进程无疑深刻地打上战争劫难的历史伤痕;另一方面,自20世纪以来逐渐觉醒并日益滂湃的中国民族意识、现代主权国家观念和思想潮流,在五千年文明蕴力的基础上形成了足以取得抗击任何外来侵略战争胜利、扭正中国社会发展航向并深刻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震撼人心的浩然生命韧力和强力,这又是中国20世纪社会发展甚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历史上甚为关键、极为重要的一页。值此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之际,作为20世纪社会转型问题笔谈栏目,我们组织、约请了对抗日战争问题向有深入研究的魏宏运先生、王桧林先生、王建朗先生、荣维木先生,从抗日战争及其胜利对中国社会转型、抗战中的中国与20世纪的国际外交体系的变动等角度,各自贡献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以表达作者和我刊对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在我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这段历史的纪念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近现代中日关系史领域中 ,对于近代中国人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以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 ,都有较深入的研究 ,而对于 2 0世纪 2 0至 3 0年代中日关系的研究 ,则显得相对薄弱。日本钏路公立大学教授原充博士的近著《中国的经济建设与日中关系———对日抗战的序曲·1 92 7— 1 93 7年》(京都Minerva书房 ,2 0 0 0年 9月发行 ) ,则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著者认为 ,当前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之下 ,经历了2 0年以上的迅速发展 ,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也是 2 0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的几次高潮之一。其他的…  相似文献   

14.
陈立夫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立夫是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八年抗战期间,陈立夫担任近7年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在战争艰难岁月中,陈立夫在拟订战时教育政策、方针,迁播高校,增设、改进中国高等教育,推进中等教育、国民教育与社会教育,发展边疆教育和华侨教育,以及救济、培养与征召青年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使中国教育不仅没有因战争而停顿,相反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但是,陈立夫执掌教育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在教育部门维护蒋介石的专制独裁,实行思想统制,防共反共,抵制“赤化”,逆时代进步大潮。功过是非,历史会给予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江苏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集中的地区。"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侵华战争的迅速扩大,已是必然趋势。为了挽救中国的民族工业,使工厂免遭战火破坏与日本侵略者的劫掠,江苏民族工业界积极响应上海实业界人士的倡议,要求政府协助各工厂迁往远离战火的内地。  相似文献   

16.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大规模侵华战争。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全面抗战开始,中国举国进入战争状态。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迁都宣言,正式宣布迁都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的规模,从事更持久的战斗”。战争开始后,国民政府为了支持战争,积极致力于建立战时经济体制,在金融、财政、经济政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战时措施,战时专卖政策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拟从战时烟类专卖政策切人,对国民政府的战时特殊财政政策做一浅略评述。  相似文献   

17.
经盛鸿 《史学月刊》2005,(12):118-122
日本当局发动的侵略中国的不义战争,日本侵略军对南京等地军民的血腥大屠杀,以及对中国沦陷区长期的残酷的殖民统治,不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仇恨与持久反抗,而且也引起了一些良心未泯的日本军民的痛苦思索与逐步觉醒。就是在日伪统治的核心地区,在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所在地的南京,也有越来越多的日本军民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对日本侵略战争与支持中国人民抗战的活动,发生了各种形式的抵制、反抗乃至叛逃、决裂的事件。尽管日本当局对日本军民的这些反战活动进行严酷的镇压与严密的封锁,但部分日本军民的反战活动始终没有停止,在南京乃至在整个中国与日本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推动和加强对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的研究,这是深化中国抗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一个新途径。研究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历史,可以还原二战真相,进一步揭露日本侵华的战争罪行;可以还原中国国民政府战时首都的面貌,从而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这段历史;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准确把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程,揭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大趋势;可以全面展现中国战场的全貌,更加准确地反映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和作出的巨大贡献。为此,要把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出版放在第一位,以科学的精神加强学术研究,建设高水平学术研究的平台,注重学术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向世界展现中国学者的成果,说明中国学术界为世界二战史研究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19.
王睿恒 《历史研究》2016,(4):80-97,190,19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在中国设立分部,全面负责对华宣传。为促进美国战争目标和对华政策目标的实现,战争信息署中国分部通过一系列对华宣传项目,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正在崛起的抗日英雄国度。这种中国形象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中国是一个全民抗战的英雄国度;第二,中国是肩负国际责任的世界大国;第三,中国正在走向以美国为模本的"改革"之路。美国试图通过对战时中国国家形象的展现,鼓舞中国民众的战斗士气,同时向中国民众灌输大国意识和国际共同体理念。为了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战争信息署构建的中国形象经过特殊剪裁,没有完全反映中国现实,它体现了美国对中国想象与认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日本侵华战争,是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最残酷、最血腥的战争。战乱使无数人丧生,也使成千上万的民众流离失所。许多人逃离即将沦陷的家园,只是怀着不愿作亡国奴的朴素感情,不少人争先恐后地追随撤退中的政府军队,作无目的的流浪。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对战局尚且缺乏有效的掌控,更不可能妥善安排民众的撤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