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神灵之手》是英国传教士勃沙特1934年10月在贵州黄平县旧州被红军俘获,随军生活18个月后撰写的回忆录。它是较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早一年在伦敦出版发行的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工农红军的力作。在资产阶级报刊都把红军诬称为“匪徒”、“强盗”的情况下,勃沙特以他的亲眼见闻告诉人们:“实际上,红军的领导人是坚信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徒,并在实践着其原理,是另一种频率和形式的苏维埃”。然而,因为该书的书名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其副名亦未标明跟红军的关系,所以很容易被认为是一本宣传宗教的小册子。它虽然曾在西方世界发行过三版,但在我国还鲜为人知。所幸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撰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前来我国采访,在与原红六军团团长肖克同志交谈时,提及勃沙特及其著作。同年,《人民日报》报导了这件逸闻,于是国内外许多热心研究红军长征史的同志都行动起来,帮助查找。当人们“踏破铁鞋”,为之奔忙的时候,山东省博物馆的有心人严强同志小心地从该馆朽坏了的地板缝中,取出了这部侥幸躲过了“文革”焚书之灾的珍贵英文善本史料来。他费了很大功夫进行翻译,并把译稿送请健在的原红六军团领导人王震同志(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肖克同志(现任中国军事科学院院长)和左齐同志(现任济南军区付政委)审阅、核实过。其中有关宗教词汇和有关地名,还请中国基督教三自委员会大主教王神荫和贵州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唐文元同志校订过。红军早年转战贵州,依靠勃沙特牧师帮助翻译一幅用法语标示的贵州省详细地图,进行作战指挥。勃沙特的回忆录面向资本主义世界发行,这事他未便详述,但肖克同志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作者由于突然被俘,对红军印象欠佳,但通过为时一年半的接触、了解后,他对红军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较为公正的评价。1936年4月,他离开红军时,肖克同志为他热情饯行,并请从贵州毕节自愿参加长征的周素园先生作陪。离别后,他一直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革命军队持友好、信任的态度。1952年,勃沙特作为最后一个离开贵州的西方传教士,在辞别遵义教友宁文生时,他恳切地表示说:“别的外国传教士都怕共产党,我就不怕。因为我了解他们,只要共产党是我见到过的红军,就不用害怕。他们是讲友谊的,是信得过的朋友。”今天,我们寻找勃沙特和他的著作,也就是为了寻找在艰难岁月里结下的难忘的友谊,为了寻找中国革命坎坷征途上留下的足迹。还应告慰读者的是,勃沙特牧师的下落也已找到,他从教会退休后,居住在英国曼彻斯特郊外风景秀丽的国王路234号,高寿虽已93岁,但精神钁铄,头脑清醒。当他收到我国外交人员通过他在瑞士的内弟媳比亚吉夫人转去的信时,当即欣然作复道:“你若与肖克将军通信,请转达我热忱的问候。”这以后,索尔兹伯里先生和我国驻英大使冀朝铸同志都先后拜望了他。《神灵之手》约20万字,本刊将全文分期连载,以供作多角度、全方位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参考。书中涉及一些处决犯人的情况,由于作者不可能了解案件的全貌,描述难免片面。勃沙特作为一个虔诚的传教士,他所表露的宗教思想和情绪,我们相信广大读者能够正确对待。  相似文献   

2.
在红军长征的队伍里,有五名值得一提外国人,他们是越南人洪水,德国人李德,朝鲜毕士悌、武亭等位军人和出生在英国的瑞士籍神父勃沙特。  相似文献   

3.
黎白 《炎黄春秋》2003,(4):40-42
重走当年红军跋涉万水千山的长征路,难!走遍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及红军西路军走过的所有长征路就更难。  相似文献   

4.
正在红军长征队伍中,有一位传奇的外国人,他就是英国传教士薄复礼(原译名勃沙特)。薄复礼曾被红六军团俘虏,于1934年10月到1936年4月随红六军团行军。薄复礼应萧克请求翻译的法文贵州地图,对于红六军团转战黔东南发挥了重要作用。薄复礼1936年11月在伦敦出版的长篇自传体回忆录《神灵之手》(英文版),是西方首部介绍长征的专著,比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早了一年。  相似文献   

5.
《百年潮》2016,(12)
正1934年10月,红六军团在贵州作战时,碰上了几名外国传教士,其中就有瑞士人勃沙特夫妇。红军战士们误以为勃沙特是特务,遂将他们逮捕后,押着一起行军,这使勃沙特后来有机会亲历红军长征。在攻克旧州后,红军从一所教堂中找到了一张近一平方米大的贵州地图,但上面所标的地名不是中文。听说勃沙特能讲汉语,红六军团军团长萧  相似文献   

6.
邓玉平 《大江南北》2022,(10):38-38
女红军苏力于2022年5月21日逝世,享年95岁,她是上海最后一位逝世的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我认识苏力10多年了,多次拜访她,与她结下深厚情谊。我根据与苏力的交谈,曾给《大江南北》杂志写过《长征路上访巾帼》《写给女红军苏力奶奶的信》《一只木碗的故事》等文章。从她的讲述中,我知道了她名字的由来,特撰此文以志悼念。  相似文献   

7.
近日,我们带着文化小学的小记者在溧阳市平陵中路一间简陋的老房里,见到了87岁的王秋生。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请他讲重走长征路的故事。我们一进他的家门,就看到他正忙着整理资料,筹划着再写两本书,把自己的藏品全部捐赠出去。35年来,王秋生踏遍红军长征经过的省市,甚至数次前往一些地方。2008年四五月间,79岁高龄的他跨越甘肃、陕西、青海、四川等20多个省市,行程1.5万公里,用时48天亲访长征路,还险些丢了性命。  相似文献   

8.
1933年桂北瑶民起义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经济诉求。起义失败后不久,红军长征经过桂北,通过和参与起义的少数民族首领接触,红军了解到桂北的民族状况,发布了长征以来第一项纲领性的民族政策《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和以《对苗瑶民的口号》十三条为代表的政策实施细则,帮助红军顺利通过桂北,并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基于这些民族政策成功实践的经验,在之后的长征路途中,红军将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团结各族群众的纽带与桥梁,建立起以“平等与联盟”为核心的民族团结关系,党的民族政策也因此变得更加具体和务实。  相似文献   

9.
十五年前的那个秋天,《解放军报》发布的一条消息,震惊了广大读者:老红军陈靖将以七十高龄重走长征路。紧接着从中央到地方诸多传媒对此加以转载或渲染,沸沸扬扬,使得陈靖重走长征路这件事,一时间成了军内外许多人共同关心的话题。陈靖此行是将当年三个方面军所走过的五条长征路线合在一起走,那是整整七万里征程!陈靖以如此高龄,却携着他的老伴翟羽佳、长子陈威及另外两名随行人员,毅然在三大苏区曲折蜿蜒的山间小道上行征了……  相似文献   

10.
卢毅 《历史研究》2016,(4):63-79,190
在第五次"围剿"后期,蒋介石运用"驱其离巢"策略,逼迫红军西走。这从表面上看虽有"放水"之嫌,但实际上乃是欲擒故纵,他早已在"远处张网"。红军突围后,蒋介石又在日记中以"不可错过剿匪成功之大好机会"自勉,频繁调动和督促各部,希图用多道封锁线剿灭红军,阻其入黔。而在红军进入贵州前后,蒋介石确实开始将追剿中共与统一西南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考量,以求"一石二鸟"。但他从未放松追堵,仍处心积虑欲消灭红军,并无驱其入川之意。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蒋介石更是在日记中懊恼不已,视为"用兵一生莫大之耻辱"。因此,或许蒋介石的某些决策在客观上有利于红军突围,但其主观上从未有意"放水"。进而言之,尽管蒋介石后来借追剿之机统一了西南,但却不能倒果为因地反推他当初便纵共"西窜"。在他的内心中,追剿始终是首要任务,并深以未竟全功为憾,解决西南问题只是其聊以自慰的一个收获而已。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在允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后方被释放回南京。然而他一下飞机,即向戴笠下达了两项指令:一为扣留张学良,二为扣留钱大钧。扣张,人们尚能理解;扣钱,却令人大惑不解。就连时任蒋委员长侍从室一处中将主任的钱大钧自己也万没想到,陪蒋归来刚下飞机即被莫名其妙地押上了汽车。  相似文献   

12.
赵平 《文史春秋》2001,(1):19-21
1934年,红军长征路过桂北,桂系当局炮制了一部名为《七千俘虏》的纪录片,宣称俘虏了7000名红军官兵。桂系部队是否真的俘虏了。7000名红军官兵?这部影片是如何拍摄的?  相似文献   

13.
1936年5-11月,宁夏境内发生了在中共党史、战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两件大事——红军西征和宁夏战役。红军西方野战军所进行的西征,是继红军东征山西回师之后,为继续贯彻中共中央所确定的“以发展求巩固”的方针,所进行的又一次重大战略行动。它巩固和扩大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漫长革命斗争中,曾多次被他们的敌人悬赏通缉过,而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被蒋介石以10万大洋悬赏通缉却是鲜为人知的一件事,这也是毛泽东的敌人历次对他悬赏缉拿奖赏金额最高的一份"通缉令"。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红军长征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如"长征"一词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红军长征是不是"战略转移"?红一方面军是什么时候开始长征的?遵义会议是不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领导地位?陈云的《(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手稿是不是传达提纲?"四渡赤水"是不是"真如神"?关于张国焘的"密电"问题,其他几支红军的长征,红军长征的路程究竟有多长?三大主力会师后究竟有多少人?应该怎么理解长征精神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叫"红军",但"红军"一词的起源在哪里呢?1927年11月1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麻城县农民自卫军发动了著名的"黄麻起义"。11月14日清晨,农  相似文献   

17.
红军在艰苦的长征途中,有时竟能下馆子吃辣子鸡,住洋房,同女学生跳交谊舞……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出现在《红军长征记》这本书中,但这部书已被尘封了七十多年。而近几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发现的此书孤本,引起了各方关注与再版。南此这部“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及其写作故事浮出水面,我们也领略到一个真实而感人的长征。  相似文献   

18.
赖晨 《文史月刊》2014,(5):46-49
国民党中将张振汉,又名张延桂、张炎生,是一位传奇人物。曾任国民革命军第41师师长。1935年6月13日被红军俘虏后,受到贺龙、任弼时、萧克等红军高级将领们的宽容善待,并被邀请为红军学校的军事教员。后跟随红军长征,并逐渐汇入革命的洪流之中。随红军到达延安后,毛泽东接见了他,周恩来亲自关心他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刘乾坤  任大跃 《旅游》2005,(5):74-79
毛泽东主席在《长征》诗中写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组歌》里有一段: "雪皑皑,野茫茫",这就是阿坝,这就是雪山草地。1935年4月下旬至1936年8月中旬的16个月时间里,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相继经过阿坝州。红军在这里经历了长征途中最艰苦、最漫长、最危险而又最辉煌的战斗历程,有不少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发生在阿坝州,红军在这里创造了"爬雪山,过草地"等许多惊天动地、悲壮雄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人间奇迹和英雄业绩。阿坝州是最能集中体现红军长征精神的地方。美国作家索尔克兹伯所作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最精彩的篇章是在阿坝州写成的。  相似文献   

20.
王金昌 《百年潮》2012,(3):79-80
正红军长征艰苦卓绝,黄镇将军当时留下"长征速写",在红军将领留下的长征墨迹中应是凤毛麟角,日记也不多见。日前,在位于北京门头沟区的"忠良书院博物馆"展出的建党前后、苏区至红军长征众多早期文物中,其中有一本吴奇伟始写于1936年1月1日止于1936年9月底的日记。内容大都是记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