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共同进行并取得胜利的。国民党在抗战中对共产党采取的既联共又反共的两面政策,在当时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剖析一下国民党反共政策的根源和危害,不无观实意义。一国民党的反共政策有较深的历史渊源。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集团即确立“清党反共”政策,公开宣称要用“决绝手段”,“必以至大至久之恒心与毅力,肃清潜伏之共产分子、绝其根株。”宁汉合  相似文献   

2.
一、山西大学“救国会”的建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恣意横行,屠杀同胞,而蒋介石南京政府为了“剿共”,采取“安内攘外”的不抵抗主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抗日反蒋的浪潮。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路易·艾黎为了推动中国“工合”的发展,曾来皖南指导“工合”工作,为皖南“工合”运动的开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工合”是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简称。它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由在华的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埃德加·斯诺和我国爱国进步人士胡愈之、章乃器、陈翰生等共同发起并组织建立起来的。宋庆龄任名誉理事长,路易·艾黎任技术顾问,负责协会的组织工作。“工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是世界人民友谊的成果。其主要任务是:拉住蒋介石抗战,不让他投降,并尽可能多地争取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支持;动员人力物力在后方重建工业,发展生产,供应战时的军需民用;解决千百万流离失所濒于饥饿的难民及伤兵的劳动就业,安定后方秩序。  相似文献   

4.
周宣王中兴,内修政事,外攘夷狄的对内对外(少数民族)政策,为后世诸多统治者所袭用。蒋介石征史论今,防止中华民国重演中国历史上的亡国故事,也重提了“安内攘外”政策。国内史著大都认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以及国民党内部各派系之间的分裂和斗争。在此形势下,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作为他处理对内对外关系的准则(黄元起:《中国现代史》(上),第351页.)。蒋介石本人在《苏俄在中国》一书中也回忆说:“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之战,共匪乘机扩大了湘赣闽粤的苏区,……其扰乱范围遍及于湘赣浙闽鄂豫皖七省,人心惊惶,燎原之火,有不可收拾之势。这时候朝野人士看清了国家面临此两个战事,为了挽救这严  相似文献   

5.
宋庆龄与宋子文姐弟俩自1927年武汉分手后,一个是为寻求新的革命道路而继续奋斗,一个则是为蒋介石也为宋家而“奔波劳碌”。虽然在孙中山安葬典礼之日,姐弟俩再次重逢,之后又在宋母去世的日子里,姐弟俩共同守灵发丧,但是,政治上的分歧却无法弥合。一个是要“宋家为中国而存在”;一个是要“中国为宋家而存在”。这个裂痕太大、太深。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义愤,民族大敌冰释了姐弟俩的积怨,他们又携手合作了。“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仅遭到国人反对,连为蒋介石效劳…  相似文献   

6.
1932年初,日本帝国主义继“9·18”事变之后,又发动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的“1·28”事变。当时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不顾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奋起抗战,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情绪。可是这支爱国的抗日军队,竟遭到蒋介石的仇视,被迫调到福建去“围剿”闽西苏维埃区。在闽西的连城、闽北的将乐、南平等地,不断被红军打败,十九路军将领逐渐觉悟到“剿共”是没有出路的。同时,具有抗日传统的十九路军士兵和下级军官,在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政策的影响下,厌恶内战的情结越来越深,要求抗日的情绪越来越高。于是十九路军领导人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与红军订立抗日反蒋协定,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反蒋势力和第三党黄琪翔等,在福州密商决定反蒋起事。1933年11月20日,福建事变爆发了。这一天,李济深、陈铭枢、黄琪翔、蒋光鼐、蔡廷锴等,在福州  相似文献   

7.
<正>毛泽东在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七大上说,对蒋介石,“直到今天,我们还是请他洗脸,不割他的头”“如果有一天他变成大花脸,发动内战,那时我们党就要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打倒蒋介石”(《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随着全面内战的爆发,对蒋介石的“洗脸”政策已不适用,代之以打倒蒋介石,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持续4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经济危机,转移国人视线,乘欧美帝国主义无闲东顾和蒋介石忙于“剿共”打内战之机,实施其侵华政策,企图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1931年9月18日,驻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三省。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攫取了中国河北、察哈尔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死了     
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 据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四月六日报道,蒋介石死后,蒋帮由伪“副总统”严家淦接任伪“总统”,以继续维持其对台湾人民的反动统治. 蒋介石自从一九二七年背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一直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坚持反共反人民,独裁卖国.他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但是他的血腥统治始终未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  相似文献   

10.
1931年“九&;#183;一八”事变后,广大青年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成千上万名学生纷纷罢课、抗议、游行、演讲。各地学生成立了抗日救国会、救国义勇军、看护训练班等进行抗日救亡工作。但此时的蒋介石政府却死抱着不抵抗主义,宣传“忍辱含愤”、“逆来顺受”的主张.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青年学生更是义愤填膺,各地学生推派代表结队赴南京请愿。  相似文献   

11.
蒋介石是中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他统治中国大陆期间,倒行逆施,与人民为敌,终被人民解放军赶到了台湾。蒋介石到台湾后,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叫嚣“反攻大陆”,企图有朝一日实现其“复国”的梦想。就在蒋介石收拾残兵败将准备报仇雪恨之时,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垂涎台湾的战略地位和物产的丰富,散布“台湾地位未定论”,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来,搞所谓的“台独”,以便更加有效地控制整个台湾。一时间,台湾岛内外一些激进者公然建立各种“台独”组织,实施“台独”计划。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大力抵制和反对各种“台独”倾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史学界对九一八事变的研究虽然起始于50年代,但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有了深入的进展,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现将这一专题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一建国后至文革前,国内史学界关于九一八事变研究的主要著作及资料有:中国现代史资料编委会编《“九·一八”以来国内政治形势的演变》(1957年7月,北京)、《从“九·一八”到“七·七”国民党的投降政策与人民的抗日运动》(1958年11月  相似文献   

13.
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再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畅 《史学月刊》2003,(8):71-76
基于中国国力不及日本、迷信和平和保存实力等因素考虑,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在没有得到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明确指示下,自行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沈阳失守,东北沦陷。由于在对日看法上,张学良与蒋介石观点基本一致;二人对九一八事变的处理又合作无间,所以,张学良和蒋介石对东北沦陷都应负责。论对狭义的九一八事变的处理,张学良应负直接责任;论对广义的九一八事变的处理,蒋介石则应负主要责任。但蒋、张之“不抵抗政策”,非为不抗日,而是何时抗日、如何抗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由对中国的地区性侵略向全国性侵略急剧升级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由局部抗战向全国性抗战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实行了一条“安内攘外”的错误政策。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它在重点“安内”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一些“攘外”的措施,着手进行抗战的准备;并  相似文献   

15.
抗战胜利之际,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和世界人士书》广播讲话,该讲话的主旨长期以来被广泛地理解为“以德报怨”,并被视为战后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基本方针。更有不少人把战后中国宽大地遣返日本战俘与侨民、不参加占领日本本土、放弃对日战争索赔要求以及日本天皇制得以保留等都归于“以德报怨”政策的内涵。本文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考察,所得结论是:宽大并迅速地遣返日本战俘与侨民,虽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宽以待人的民族品格,但它与蒋介石反共的战略以及美国根除日本在华影响的既定政策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以德报怨”;关于战后日本天皇制的保留问题,蒋介石的态度仅仅是“要日本人民自己决定”,更为重要的是,天皇制的最后命运完全是美国占领当局决定的,与蒋的态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关于中国放弃占领日本本土,这主要是蒋介石出于战后国内政治斗争的现实考虑所做的决定;至于战争赔偿问题,从积极争取到最后的被迫放弃,是既受制于美国政策又无奈地屈于日本压力的结果,很难说是“以德报怨”。总之,将“以德报怨”视为指导战后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基本理念并无足够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6.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自此“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东北三省的大片国土和三千万同胞,在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和“绝对不抵抗”的反动方针之下,三个月之内被日本帝国主义全部侵占.反对日寇武装侵略,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要求和最紧迫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于是年9月20日发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宣言,22日又专门作出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提出“发动群众斗争”,“组织东北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以打击”的口号.在中国  相似文献   

17.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攘外必先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处理内政外交的基本国策。由于这一政策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因而海峡两岸的学者始终对其予以不同的评价。近些年来,随着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深入及两岸学术交流的扩大,在良好的学术气氛中,两岸史学界对这一政策分别进行了更为全面、实际的研究和评价。在台湾学术界的一些文章中,也并非像过去那样持一味赞美的观点,而建议对这一“谋国”手段是否合宜有效进行评估检讨;大陆学术界也不再将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中国人民都盼望过上和平安定的日子。但蒋介石竟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全面内战,把中国人民又推回水深火热之中,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国民党军队内部也有不少人反战、厌战,加之蒋介石对阵亡官兵家属没有很好抚恤,对残废军人没有很好处理,对编余军官没有很好安置,导致了“哭陵”事件的发生。崔恒敏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1947·四百余将官“哭陵”记》。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是被外国人誉为“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的一代伟人 ,他在戎马倥偬之中留下的许多雄奇壮丽的诗词 ,证明他是无愧于这一赞誉的。《沁园春·雪》不仅是他的代表作 ,而且围绕此词的发表 ,还有一串串鲜为人知的故事。现代屈原喜“折腰”1945年8月15日 ,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 ,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长达8年之久的抗日战争 ,取得了最后胜利。这时 ,时刻想消灭共产党的蒋介石要从峨嵋跑下山来摘桃子 ,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但是国民党军队大部分在远离战场的西南后方 ,要到抗日前线接受日伪军的投降需要时间。蒋介石为了欺骗中国…  相似文献   

20.
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悍然发动全国规模的反共内战.从发动内战的那一天起,就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蒋介石集团推行其反人民的内战政策,注定了他们必然失败的命运.蒋军在战场上节节失败,特别是1948年内军事形势的变化,加速了其独裁统治的总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看到形势发展对它不利,试图用一条“妙计”来解救它的对华政策的危机:即是支持李宗仁竞选“副总统”发展桂系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