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三国志》本理解,本主要作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尝试:一,对中华书局陈乃乾校点本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商榷;二,揭示并论证卢弼《三国志集解》、张元济《三国志校勘记》中一些有价值的意见;三,从立目、书证等方面对《汉语大词典》进行补正;四,就《三国志》今注今译本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3.
《汉书补注》训诂杂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补注》是《汉书》注释的集大成之作,在训诂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其不足之处,亦往往而有:有当注不注,有训释欠妥甚至错谬,有继承前人之说轻易改动原而训释。  相似文献   

4.
针对《三国志》本理解,本主要作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尝试:一,对中华书局陈乃乾校点本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商榷;二,揭示卢弼《三国志集解》中一些有价值的意见;三,对《汉语大词典》从立目书证等方面进行补正,四,就《三国志》今注今译本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针对《三国志》本理解,本主要作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尝试:一,对中华书局陈乃乾校点本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商榷;二,揭示并论证前人研究中一些值得重视的考释意见;三,从立目、书证等方面对《汉语大词典》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6.
《后汉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从训诂的角度看,无论是古注还是目前通行的辞书,对这部文献词语的释义还都存在着瑕疵。要给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者提供更为完善的注本,就需要训诂研究者不断作出努力。《汉语大词典》对《后汉书》中出现的"(莫)适"、"将顺"、"简落"、"随辈"等4条词语的释义,都还不尽如人意。我们对这4条词语的释义力求做到追根溯源,着眼于《后汉书》却不局限于《后汉书》,以使释义验之他文而皆合。于其未详则俟有道。  相似文献   

7.
钱超尘先生《黄帝内经太素研究》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全面研究《太素》之力作,可谓成就卓著。本文从语言研究的角度,具体探讨《研究》一书在校正杨上善《太素》注方面的疏失,指出钱先生据《说文》校正杨注每每失之武断。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造成《庄子》注释失误的五种原因,列举实际例证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诸子平议》是一部训诂和校勘的笔记体学术专著,作者俞樾,晚清小学大家。学术界尚无专门文章探讨此书的功过优劣,这与俞樾的学术地位是不相称的。他审字义、破通假、立文法,对今人仍有借鉴意义。同时,我们也发现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本文力求对其不足之处作出中肯、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左传》僖公时期的一些疑难问题作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1、“读如”的训诂内容及其特点,2、“读如”与“读为”在用法上的异同,3、“读如”与“读为”通用的原因探索。章认为“读如”所特有的训诂作用是由“A读如B”式来表现的,注出通用正字或单纯注音是其基本职能,它与“读为”通用有一定的条件和特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八十年代以来,对颜师古《汉书注》的研究突破了前人仅注重刊谬补缺的局限,从语言字角度对颜注的音韵、训诂等方面都作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清代学者在训诂方面的成就以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最为突出,其科学的训诂思想和方法大略有以下几个方面:实事求是,不尚墨守;因声求义,不限形体;在训诂中辩证地分析词义;主张虚词不可用实义来解释;重视总结训释词义的规律。这些都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4.
《国语》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历史典籍,本文针对其中《周语》、《鲁语》部分的疑难词语进行考释辩证。  相似文献   

15.
吴祺 《江汉考古》2023,(6):110-114
结合传世与出土文献,上博简《从政》甲篇简19“”当读为“狯”,乙篇简1“”当读为“欺诒/绐”,《三德》篇简5“利”当读为“履”;清华简《汤处于汤丘》篇简2“”当读为“顺”,简16“”当读为“滞”,《赵简子》篇简10“孚”当读为“浮”。  相似文献   

16.
我们认为,将训诂学、音韵学、方言学知识运用于中学文言文教学是完全可能的。将训诂学、音韵学知识运用于中学文言文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科学性;联系当地方言特点进行文言文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17.
训诂学,是以解决古书语义的理解问题为基本任务的。在训诂学的发展过程中。注释术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注释术语是自成体系的。由于语言的时代性特征,现当代的训诂实践不能完全的照搬传统的注释术语。需要建立新的注释术语体系。本文选择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例证,对现代注释术语进行了归类。指出了注释术语使用的现状。希望能对现代注释术语体系的建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诗·大雅·凫鹥》共有五章,各章均以凫鹥的位置为兴,凫鹥“在泾”、“在沙”、“在渚”、“在潨”、“在亹”,比喻公尸之祭祀与所受到的福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择前人训释《诗经》时出现的5条具有典型意义的不当训释做出补正,并从方法论方面提出应注意的问题:《诗》的表达风格本简约明快,解释当忌繁冗迂迴,宜求其简约之旨。应注意阐发文章中的特殊辞例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对于受句法限制而产生临时意义的词语,应注重词义的引申理据,避免任意突破其词义系统而说之;在分析先秦词义时要特别注意研究它的词义系统和同源词系统,全面了解其义,再根据具体语境选择相宜的义项,不能简单地选择后来的常用意义;同源系统中的词义在同一时代往往表现在相同句型当中,寻找这些相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系统地把握它们的词义;宜通观语境,从整个语境中去把握词句的本意。  相似文献   

20.
《札迻》是孙诒让的第一部问世之作,校勘订正了秦、汉至齐、梁间七十八种古书中的讹误衍脱千余条,有功于学界。笔者在研读过程中,发现尚有值得商榷之处,今提出若干条,以见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