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阜城,是明正德至嘉靖期间(十六世纪初叶)所建。"阙里文献考"有"至武宗正德七年流寇刘七犯阙里,明年按察使司佥事潘珍疏讲改建今城"的记载。可见此城的修建主要是为了防犯"流寇",保卫"孔圣人"的故乡——阙里。从这座城池  相似文献   

2.
鲁凤  张伟 《文物天地》2023,(2):61-65
雍正年间对阙里孔庙的修缮,是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本文以《孔府档案》为中心,结合其他馆藏文献资料,对雍正年间阙里孔庙的大修史料进行系统梳理,再现当年的修缮过程,彰显清廷对孔子的尊崇。  相似文献   

3.
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生前在曲阜的"故所居堂"立为庙。当时只有庙屋三间。这是历史上的第一座孔庙——阙里孔庙。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阙里孔庙不断重新扩建。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皇帝首次下令修  相似文献   

4.
庞洪 《文物世界》2011,(2):55-57
孔子刚去世,鲁国当时的国君鲁哀公非常悲伤,亲自写了诔文祭悼孔子,并在文中尊称孔子为“尼父”。鲁哀公又在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把孔子阙里的故宅改为庙,以奉祀孔子,这就是中华大地上专门供奉和祭祀孔子的第一座孔庙。  相似文献   

5.
孔子刚去世,鲁国当时的国君鲁哀公非常悲伤,亲自写了诔文祭悼孔子,并在文中尊称孔子为"尼父".鲁哀公又在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把孔子阙里的故宅改为庙,以奉祀孔子,这就是中华大地上专门供奉和祭祀孔子的第一座孔庙.  相似文献   

6.
<正>乾隆帝在位期间(1736—1795),先后八次亲至阙里孔庙,祭祀先师孔子,优渥孔氏后裔。这在历代帝王中极为罕见,其用意也大可深究。一种观点认为,乾隆帝曾将一位爱女下嫁孔府,祭孔的同时也是为了探亲。此说至今仍在当地流传,几成信谳,甚至被许多学术论著采纳和征  相似文献   

7.
清代大规模制作中和乐器,始于清初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后铜荒缓解,康熙通过颁赐阙里孔庙中和乐器,来树立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孔府则视朝廷赐乐为不易之典,借此加强巩固孔府的地位乾隆五十岁万寿前后,恰逢平定回部战争胜利,地方抚臣为取悦皇帝进献古钟,乾隆据此仿铸中和韶乐镈钟,君臣双方共同人为建构了乾隆治礼作乐的圣人形象。  相似文献   

8.
陈修亮 《民俗研究》2005,(1):260-265
《节序同风录》,清孔尚任撰,是一部谈论一年十二个月节日风俗的重要民俗学著作,《阙里文献考》、《四库全书总目》对其均有介绍。由于该书不曾刊刻,《四库全书总目》又归入《存目》,所以自乾隆以后,鲜为人知,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编纂出版,《节序同风录》才与世人见面,为更多的读者所了解。现对这部书进行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9.
汉魏鲁城孔庙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魏鲁城孔庙考曲英杰今山东曲阜为孔子故里,周秦汉魏时期称鲁城。孔子生于斯而殁于斯。后世立庙,历代相沿。一般认为早期孔庙即在今址,其原为鲁城内之孔子故宅,如宋孔传所撰《东家杂记》、金孔元措所撰《孔氏祖庭广记》及清孔继汾所撰《阙里文献考》等均记在孔子去世...  相似文献   

10.
济宁路在元代是景教重镇,这里长期存在着景教寺院和教徒群体。作为蒙古贵族弘吉剌氏的家臣,按檀不花家族至少三代先后在济宁路各地为官,留了不少碑刻材料。这些碑刻提供了元代景教的许多新知识,可以弥补景教研究在汉文史料上的不足。按檀不花家族在济宁路当政期间,曾经兴修景教寺宇,复建阙里孔廷,甚至参与道教庙宇的建设,展现了元代景教徒与中国本土文化与宗教的交融与互动。  相似文献   

11.
正山东大学周洪才教授的文献学大著《孔子世家艺文志》,2015年6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以精装两大册推出,凡一百二十余万字,煌然巨构,为同行所瞩目。周先生早年供职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及孔子文化学院,还在策划《阙里丛书》之时,已立志编著此书,并由此展开一系列专题研究。后来他调任山东大学图书馆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古籍部主任,虽业务大趋繁忙,仍长期寝馈于此,覃思精进,昼  相似文献   

12.
泰州市图书馆臧有《晓堂幼诗》抄本一部(未刊过)。首页题:“海陵陈忠站晓堂氏著,阙里孔尚任东塘氏、晋水施世纶浔江氏同选。” 陈忠靖字尔位,一字晓堂,号念共,泰州人。清顺治丁亥进士,授刑部给事中,未几谪归。著有《晓堂奏议》,《平赋录》,《二宣文集》等书。 《晓堂幼诗》书前有孔尚任,施世纶分别为该书所作的序文各一篇。孔氏这篇序文,在他的诗文集中,均未刊载,乃是一篇伙文。其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3.
清朝在建立之初,吸取元朝不足百年而亡的历史教训,调整统治策略,积极谋求与汉族知识分子集团的妥协合作,确立和巩固政权的统治合法性。其中,颇具典型意义的措施就是沿袭历代王朝尊孔崇儒的政策,继续承认孔子及儒家学说在文化思想领域的至高地位,以期达到拉拢具有强大话语权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目的。为此,清朝前期的几位君主在入关之初对儒家祖庭曲阜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康熙、乾隆二帝亲临阙里孔庙,高规格祭祀孔子,尤其是乾隆帝更是八临曲阜[1],其动机与到明孝陵祭祀明太祖颇有相似之处,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家族历史研究,最完整最典型的个案莫过于“阙里人家”——山东曲阜的衍圣公府(俗称孔府)了。对此,已有学者分别从儒学思想、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等方面作过探讨,但对其中的一个基础性的重要问题——孔府所特有的继承制度,却迄今未见专论。所谓孔府的继承制度,确切地讲,应该是以衍圣公为核心、涉及衍圣公近支子弟以及普通孔氏族人在内的完整的继承制度体系。明清时期是孔府最兴盛、制度最健全的时期,保存下来的原始资料也比较多,本文仅以这一时期为主,分宗祧继承和家产继承两个方面作些考察。  相似文献   

15.
北京东正     
《收藏家》2013,(1):87-88
清乾隆白玉雕麒麟背书摆件长8厘米来源:劳伦斯·埃温斯夫妇旧藏出版:《asian art KNAPTON PASTI》Lot.34说明:此件玉麒麟以整块白玉雕琢而成,采用立体圆雕手法琢制而成。麒麟呈立姿,牛蹄形足,前肢一足向后抬起,作行走状,宽长狮形尾,尾向背卷并紧贴。麒麟顾盼回首,口吐烟云,背负书,书下有祥云。在民间传说中,麒麟与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传孔子降生的当晚,有麒麟降临孔府阙里,并吐玉书,上有"水精之子孙,  相似文献   

16.
南宗孔府遗址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老城区东部,东邻孔氏南宗家庙,南临新桥街。南宋建炎 二年(1128年),为避战乱,孔子第48代孙衍圣公孔端友随驾南渡,赐家于衢。衢州遂成孔氏 第二故乡,史称“东南阙里”。据史料记载,孔氏南宗家庙曾数易其址,明正德十五年(152 0年),建家庙于西安县学宫旧址,即今所在,其后历代多有修葺,尤以清道光年为最。现存 家庙即为清道光元年至三年(1821年~1823年)重修后之建筑。为配合南宗孔府(包括孔庙西轴线)复建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8年7月~9月,衢州 市博物馆成立“南宗孔府考古发掘队”对孔府遗…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20,(6)
正宋建炎二年(1128),孔子第四十八世孙、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随高宗南渡,被赐家于衢州,为孔氏南宗始祖,衢州遂为孔氏后裔第二故乡,史称东南阙里。宋绍兴六年(1136),权以衢州学为家庙。宝祐三年(1255),建孔氏家庙于城北菱湖芙蓉堤畔,规制一如曲阜孔庙。元季毁于兵,明永乐初迁于崇乐坊,明正德十五年(1520)迁于西安县儒学旧址,即今家庙所在地。现孔庙主体建筑有头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庑、思鲁阁、圣泽楼等,庙前设有"金声""玉振""棂星""大成"四门,金声、玉振两门之外,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块牌坊。  相似文献   

18.
曲阜孔庙祀田是历代帝王封赐给衍圣公府,用以承担阙里祭祀费用的土地。1928年2月,大学院废除春秋祀孔祭典后,围绕曲阜孔庙祀田归属等问题,南京国民政府、衍圣公府及社会各方展开激烈争夺,并逐渐演变为一场文化论争。在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蔡元培等人将孔庙祀田收归国家、升科纳税的提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衍圣公府竭力反对祀田国有,除了试图保留自身经济来源外,尚有延续儒家祭祀、恪守祖宗家法的考虑。孔祥熙等政府要员及社会上关于祀田文化意义的讨论亦反映出祀田国有问题,不只是经济争端,还关涉其所维系的儒家文化价值体系。最终,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旨在收归祀田为国有的《改革曲阜林庙办法》以"暂缓执行"不了了之。孔庙祀田的境遇,为重新审视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政治文化生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孔姓由于出了孔子,而使孔氏名声震天下,照宇宙,传古今,子孙绵延,遍于阙里,播乎四海,且谱系延绵不绝,成为世界上最古老而有系统的世系。广东一隅亦有孔氏流寓,并以广州地区为主。笔者因于去年参加广州地区文物补查工作,获知广州地区尚存有关孔氏遗迹若干处,乃考稽旧典,搜罗文献,而勉成此文,既期方家学者之指教,又表对文化圣人之仰止。 一、几处遗迹 南海神广利王庙碑 该碑立于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十月一日,韩愈撰文,陈谏书丹,碑为青石质,平道方趺,身首一体。碑高2.47米、宽1.13米、厚0.25米。篆额阴刻“南海神广利王庙碑”,左  相似文献   

20.
马德 《南京史志》2014,(8):15-15
这个世界,没有人会为懦弱买单。懦弱是什么呢?是羊的绵软,是鼠的惊怯,是鼬的疑惧,是忍气吞声,是苟且偷安,是临阵脱逃,是浩瀚的词汇里,所有最没出息的词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