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江涛  庞小霞 《南方文物》2009,(4):92-92,93-96
1973年,在山东兖州西李宫村发现一批铜器,见有铜卣、铜爵、铜觚和铜刀各一件,其中铜卣盖内与腹底铸有铭文“蜀册父癸”,铜爵腹内铸有铭文“移父癸”。铜卣与铜爵铭文第一个字基本相同,应为同一个字,一般认为是“索”,材料公布者认为器主是《左传》定公四年载周初封鲁所赐殷民六族之一的索氏。本文在重新考释该字的基础上,对与其相关的几个问题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一年五月,茂陵东侧一号无名冢南从葬坑中出土了一批铜器,其中镌有“函池”二字的计有: 鼎一件。腹外侧铭文:“阳信家,容二斗,并重十六斤,第十七,黄山。”盖外侧铭文为:“阳信家铜二斗鼎,盖,并重十四斤四两,四年二月工官得指造,第十二,函池。”炉、杯各一件。炉壁口沿外侧铭文:“阳信家铜炉,重二斤七两,三年曹孟所买,第六,函池。”耳杯底有铭文:“阳信家铜杯,容二升,重十五两,三年曹孟所买,第五,函池。”另一炉口沿外侧的铭文为:“阳信家,重二斤七两,第十,函。”另一杯的铭文刻在腹外侧:“阳信家,容一升半升,重十五两,第九,函池。”  相似文献   

3.
越窑产品向以胎质坚硬细腻,造型端庄典雅、釉色青莹滋润而蜚声中外,然而作为依附于青瓷器上的铭文却不太为广大文物工作者重视.有些文中虽有提及,也往往是只言片语,因而知之者不多.本文从上述原因出发,收集了从东汉晚期至西晋富有代表性的青瓷器铭文,试就铭文的含义作些分析,不当之处请同仁们斧正.(一)东汉晚期此期有铭文的青瓷器主要是耳杯,铭文以正名款的形式出现.正名款:上虞江山乡出土的青瓷耳杯、内底阳文反书“蜀杯”二字.从铭文上看,“蜀杯”即茶杯.在绍兴一带方言中,“蜀”与“茶”字音十分相近.如果用现代汉语的拼音来标绍兴方言中的“蜀”与“茶”音,其音标是“zuò”和“zuó”,两者只是声调上的差别.之所以产生把茶杯误写成“蜀杯”,主要是和窑工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山东桓台发现“祖戊”爵觚李日桂(济南市博物馆)1980年桓台县村民捐献给我馆铜器一觚一爵,据说二器出自桓台史家村。铜觚,器壁厚薄均匀光滑,侈口粗腹,腹腰饰饕餮纹,腰上有弦纹二周,腰下有弦纹三周。觚高22.1、圈足深5.8厘米,圈足内壁铸有铭文3行18...  相似文献   

5.
释“■”     
《中国文物报》在1991年4月7日第三版刊载了《周代铭文铜鬲鼎》一文,其中提到该器物之“内壁有二竖行铭文‘春史正作宝彝’”六字,文章没有对铭文作任何解释。我认为该器物之第一字“  相似文献   

6.
在张家口地区博物馆文物库房藏品中,共收藏有14件元代衡器——铜权。其来源大多由馆里运用征集、拣选的方式搜集起来,小部为群众献交的。为叙述方便,按权身铸造时代的刻铭先后顺序,无年代的刻铭放其后,兹介绍于下: 至元八年权 1件,拣选。权体呈亚腰园柱体、方钮,园形底座上饰五周弦纹;两侧从上至下留有一道两范合铸的实棱。权身正面阴铸铭文“至元八年”,背面阴铸的铭文因锈蚀和磨损严重,只辨清一“造”字,左侧上方阴铸一“西”字铭文,应是官方铸行时的编号。通  相似文献   

7.
由张守中同志撰集,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山王?器文字编》一书,著录了一九七七年在河北平山战国中山国墓葬中出土的一大批带有铭文的器物,为历史研究和古文字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资料。这些器物上的铭文,经过撰集者和广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目前绝大部分都已能够得到正确释读,但是其中仍有一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本文准备就铜钺铭文中的“(金瓜)”字和衡帽、泡饰铭文中的“厶”字及“厶库”合文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中的“男”字,有置于人名之前称“某男”,或在人名之后称“男某”,与甲骨文中“侯”、“伯”、“子”的用法同,应为一爵称。西周早期的青铜铭文和《尚书·周书》中时代较早的几篇文语,皆提到周的“男”爵。“因于殷礼”的周制是承商而来,亦是商时已有“男”爵之名的佐证。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博物馆历史陈列室,陈列出一件很有历史价值的西周早期铜尊,(见图版:5)根据其铭文内容,定名为“保尊”,它是西周成王(姬诵)时期的遗物。这件器物是1948年在洛阳市区发现的,器物体呈圆式,侈口、侈足,腹部铸制饕餮兽面纹和云雷纹。器高24.5,口径18.5、腹围42.5厘米,体重2.3公斤,该器圈足内壁部位铸铭文八行四十六字,铭文是:  相似文献   

10.
邓国,是位于汉水以北、南阳盆地南部的一个具有一定经济文化水平的古国。立国的确切年代,虽无可稽考,但从盂爵铭文及文献记载,它在西周初年确已立国。盂爵铭文是西周爵铭中最长的,四行二十一字:“唯王初(卉本)于成周,王令盂宁邓伯、宾贝,用作父室尊彝。”从铭文可知是成王时器。郭沫若  相似文献   

11.
殷墟妇好墓器物铭文中,铭“司(兔丂)母”者二十六器,计有方壶、圆斝、圆尊各一对,觚十一件、爵九件,铭文均为正书(图一,1、2、7)。另外,有大方尊二件,器底亦铭“司(兔丂)母”,但在“(兔丂)”旁多一“癸”字,铭文为反书(图一,6)。此二件方尊与前面二十六器当是一人之物,故妇好墓共有“司(兔丂)母”之器二十八件。在妇好墓不同铭文的铜器组中,“司(兔丂)母”组仅次于“妇好”组,足见此组铜器之重要.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06年第4期发表的《三年大将吏弩机考》一文,原文对弩机铭文作了考释,认为“此弩机是战国末期赵国制造的……制作于赵王迁三年(前233年),此时正是李牧担任赵国的大将军”,是很正确的。但原文将隶定的“大将吏肢”,释为“大将军的吏属名(并支)”、“大将军李牧的属吏”,则有可商榷之处。首先,据铭文拓片,原文认为从“并”从“支”的“(并支)”字,其“并”旁最后一划应为泐痕,并非竖笔,并且第一横上明显为三小竖划(微斜),并非从二人的“并”字(可参晋玺“长饼”之“垪”字所从),而是“牛”字,故此字当释为“牧”。“吏…  相似文献   

13.
周志清  左志强  补琦 《四川文物》2023,(5):43-47+121
盐源县文管所藏“秦代篆书铜锭”系红铜铸造,形制为横扁长条形,边缘平直。器表残存铭文3行,每行4字,为直书左行,完整内容推测为“万国永遵。子子孙孙,享传亿年”。从铭文内容、器物尺寸等判断,盐源“铜锭”应为新莽时期铜衡杆残件,推测该物具体位于完整衡杆的左臂,可能为“斤、钧、石之锤之衡”。该器性质与年代的重新确认表明四川地区新莽时期具有明确度量衡诏书铭文实物,填补了四川地区新莽时期“同律度量衡”诏书铭文实物的空白,丰富了中国古代度量衡历史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楚(尹阝)客铜量铭文试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四年八月,湖南省博物馆在长沙涂家冲废钢物质仓库拣选吉文物时,发现杯状铜器一件,形状与战国楚大府铜量相似,应为楚器.根据首句铭文将点,定名为“(尹阝)(?)客铜量”。其出土地点待查. 该器作圆筒形,平底有鋬,薄胎,铜质氧化呈玉灰色,底部有少量孔雀蓝和翠绿色锈斑.经修复,通高13、口径15,重1.2公斤,容水2300毫升.外壁一处方框内有铭文六行,共五十六字,字形与楚铜器铭文和楚竹简文字相似,对研究楚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兹将全文试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么彬 《文物》2022,(1):62-64+2
铜爵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也有学者认为铜爵属于温酒器。铜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时期,是出现最早的青铜酒器之一,通行至西周时期。铜爵是最具代表性的青铜礼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常见、最典型的酒器,是当时作为身份等级标志的青铜礼器组合中的核心器物。淄博市博物馆收藏有四件带有铭文的铜爵,现介绍如下。爵1件。1984年淄博市张店区湖田镇居民捐赠,具体出土地点不详。  相似文献   

16.
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4年12月至2005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水镇发掘了两座西周中期的大型墓葬。两座大墓的葬具均为一椁二棺,其中M2还有殉人4具。墓中均出土有大量的青铜礼器,如鼎、簋、爵、觯、盉、盘等,并各出土铜甬钟5件。许多铜礼器L的铭文中有“倗伯”2字。发掘者认为,M2的墓乇是佣伯,M1的墓主是佣伯夫人。尤为重要的是,在M1的外棺上发现了大面积的“荒帷”痕迹,为研究两周礼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7.
1983年,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西60米处发现一批青铜器。其中有一件铜匜,铭文十分重要。李芳芝先生在《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曾撰文加以介绍和考释。笔者对铜匜铭文有与李先生不同的一点看法,试草成小文,以就正于李先生和同好。先将铭文隶释如下: (?)伯□夷自乍(作)旅也(匜),其万年无缰子=孙=永宝用享。铭文第一字从嚣从高省。按金文高字作“(?)”“(?)”,作“(?)”形只是省去了右边的一竖笔,同时口旁可能借下边嚣字所从之口为之。这样的借偏旁现象在古文字中并不乏见。我们认为此字应是在嚣字上迭加高声而成的一个累加声符的形声字,即嚣字加声符的一种异体。古音嚣在晓纽宵部,  相似文献   

18.
释臀     
1.“(?)”字考: 战国中晚期楚国枎比堂(?)大布(简称“枎布”)背文二字一般释作“七傎”,但末字仍值得认真考究。 此字左旁应作“尸”。《陶斋吉金录》5.3.1录铜耳杯一件,近年临淄商王墓地战国晚期齐国墓出两件铜耳杯,此三器铭末字与该字为同一字而略有齐楚文字地域差异。临淄两件耳杯末字右旁上半所  相似文献   

19.
孟德会  刘余力 《文博》2022,(2):69-73
洛阳伊川徐阳墓地出土两件铭文铜器,一件为西周时期的铜戈,另一件为春秋时期的铜勺。铜戈上铸有铭文“成周”二字,铜勺上铸有铭文“宔之”三字。成周戈是洛阳地区首件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带“成周”铭文的铜器,成周戈的发现进一步证明西周东都位于洛阳一带,也证明自西周中期始“成周”是西周东都的唯一称呼。“宔之”,“宔”读为主,“”为“斗”字的异体。“主之斗”铜勺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件自名为斗的铜勺,铭文表明此勺是内迁至伊洛河流域的戎人首领所用之勺。  相似文献   

20.
1984年2月,兴平县东南约10公里的田阜乡猴村农民在挖土时发现一盏有铭文的汉代铜灯。灯体为浅圆盘状,口微侈,中心有一锥柱,盘的一侧向外伸出曲形叶状手柄,柄端上阴刻篆书“横山宫”三字(图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