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详细介绍了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历年考古出土明早期御窑彩瓷的情况,并结合传世品,梳理了明早期洪武至天顺各朝彩瓷的品种。特别是依据2014年珠山北麓的考古新成果,对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即所谓"空白期"的彩瓷作了归类性总结。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明早期御窑彩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对明代彩瓷的整体发展轨迹加以思考。此外,结合文献对明早期御窑彩瓷的地位、价值观及用途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1990年10月11~14日,笔者有幸参加了“首届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并参加了一些重要的学术活动,从而了解了不少有关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研究和考古发现方面的新成果。这些新的学术信息对研究和鉴定考古发现的古代瓷器和馆藏传世瓷器是颇有裨益的。现就见闻所及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正>景德镇——万年陶邑,世界瓷都,窑火生生不息、陶瓷代代相承、能工巧匠辈出、盛名享誉中外。在漫长的陶瓷生产兴起、发展、繁荣、鼎盛的历史进程中,景德镇不断地传承、创新、开放、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生态系统。景德镇地区是世界上最早产生陶器的地方之一。2012年,考古学家在景德镇边界附近万年县仙人洞,发现了距今两万年的陶器,把已知人类制作陶器的最早时间一下提前了一万年。这一发现成为"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整个仙人洞距今天的景德镇边界仅1千米,明朝正德年前它还属于景德镇的境内。其实早在1962年11月,中国科学院考古调查发现,在景德镇的乐平涌  相似文献   

4.
福建青铜时代大约在商代晚期至汉代前期,近二年来,在浦城发掘了一批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址,获得一批重要的随葬品。首次发现福建境内的周代石室土墩墓,首次在福建墓葬中发现青铜器.并发现至今为止的“福建第一璧”、“福建第一剑”,填补福建考古空白和历史空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元代中期新安沉船出水卵白釉瓷资料的初步整理和分析,可知其釉色呈现出不稳定状态,装饰工艺及纹饰来源趋于多元化,这些信息充分显示出元代中期景德镇窑的卵白釉瓷正处于试产阶段。对比景德镇地区窑址调查和考古发掘资料可知,新安沉船出水部分卵白釉瓷为昌江河渡峰坑段至历尧村小学段窑场和景德镇老城区窑场烧造。此外,综合分析新安沉船出水瓷器品类、数量及各类瓷器面貌特征,再对比景德镇地区元代晚期陶瓷考古资料,可以进一步发现元代中期景德镇地区制瓷手工业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期。  相似文献   

6.
<正>虢国墓地位于三门峡市区北部上村岭,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入选“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其中,两座国君大墓M2001(虢季墓)、M2009(虢仲墓)分别于1990年、1991年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特别是虢仲墓出土的墨书玉器既让我们看到了西周书法真迹,填补了西周时期“赗方”的空白,也为研究两周时期的赗赙制度及书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2009年发掘抚松新安遗址时,新发现一期早于渤海时期的遗存,暂命名为第一期遗存。它的发现填补了该地区考古发现的一项空白,也使学术界对新安遗址的时代和性质有了重新认识。本文通过对考古发掘材料的分析,对新安遗址第一期遗存的文化因素及性质等做一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军 《收藏家》2004,(11):36-40
中国竹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古发现最早起源于战国, 而文献记载亦可追溯至唐宋。然而竹刻真正形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则是在明中期以后。江苏嘉定成为竹刻艺术首先兴起的地区。朱鹤、朱缨、朱稚征朱氏祖孙三代成为嘉定竹刻技艺的代表,所形成的“嘉定派”竹刻技法,风格鲜明,自成体系。“嘉定派”不但是明末清初时期竹刻艺坛的主导流派,而且还是清康熙以后嘉定地区各种竹刻新技法流派创导的启蒙,因而在明清竹刻艺术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9.
2010年11月对景德镇吕蒙乡历尧村月山坞窑址的调查采集到大量实物资料,其中主要为元代枢府釉瓷,部分器物带有明显过渡性质.主要采用印花工艺,兼有刻花、划花,且有少数枢府釉瓷采用了特殊装饰技法.月山坞窑枢府釉瓷采用垫饼支撑仰烧.调查发现该窑绝大多数枢府釉瓷带有模印铭文,对于解决已往考古发掘中部分带有模印铭文枢府釉瓷窑口归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景德镇是中国古代制瓷业后期阶段的生产中心,被称为中国的瓷都,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古代文献中关于中唐到北宋时期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有多条记载,表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可以上溯到中晚唐时期。然而,以往的考古发现却将景德镇窑业的创始时间定为五代时期1,并未发现中晚唐时期的窑业遗存。近年来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得知,景德镇浮梁县湘湖镇南河流域一带分布有60处以上的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9~10世纪)的早期窑址,部分窑址的时代可早到  相似文献   

11.
明朝景德镇瓷器发展史上有一个特殊的时期,就是正统、景泰、天顺三个朝代,由于特殊的政治经济原因,朝廷严令禁止景德镇烧瓷,这个时期称为空白期,也称黑暗期。1435年,即宣德十年朱瞻基病逝,宣德统治结束,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为正统,他当了十四年皇帝,1450年下台。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建站50周年。侯马工作站成立于1956年,曾被誉为“新中国考古第一站”,系因1952年发现的侯马晋国遗址的重要性和“配合基建考古的长期性”而设,第一任站长为畅文斋。其以晋都遗址为中心的考古工作直到今天未曾间断。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江西省文化厅、江西省博物馆共同举办《商代江南一江南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曾被评为“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此次展出为中国重大考古发现系列展览之一。为此,特修复了新干大洋洲出土的一件青铜鼎,将修复工艺资料总结研究,以示读者。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日益高涨,为了应对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力量严重匮乏的局面,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自1952年至1955 年联合举办了四期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学员总数达369人,当时留在大陆的文物考古界知名学者几乎都参与了授课。对于新中国的文物考古事业,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救火”行动,同时也成为一场文化的盘宴,后来的学生再也无此殊荣。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四期学员被誉为考古界的“黄埔四期”。  相似文献   

15.
1979至1989年的十年间,随着河南省文物考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陶瓷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等方面,又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其中有不少是属于我省陶瓷考古学中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填补了我省陶瓷发展史中的有些空白和突破了陶瓷研究中长久悬而未决的一些疑难问题,而且为我省陶瓷研究方面开创了广阔前景。现就近十年来陶瓷考古的新收获概述于后。一、固始侯古堆大墓中原始瓷器的出现,填补了我省春秋时期原始瓷的空白。本世纪六十年代,河南郑州商代原始瓷的识别,无论从考古界或陶瓷科学技术部门都认为是一项重要突破;但就其质的区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2000年以前景德镇元代青花窑址考古调查的历史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000年以后在景德镇老城区城市改造中揭示出来的小港嘴、落马桥、电磁厂—刘家弄、戴家弄、小黄家弄—桂花弄(十八桥)、四图里(半边街)等六处元代青花窑址及其出土的部分元青花瓷器进行了介绍。作者根据窑址调查和考古资料,对景德镇元青花窑址的基本分布情况、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及景德镇元青花瓷器是否存在官窑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中华遗产》2010,(6):11-11
在广东汕头南澳岛“三点金”海域,沉睡四百余年的明代古沉船“南澳一号”水下考古正在进行中。据目前出水的八筐文物分析,出水青花瓷主要来源于福建平和窑,少数来自景德镇观音阁瓷窑。观音阁瓷窑是景德镇最著名的民窑之一,其产品几乎可与官窑媲美,用于外销。  相似文献   

18.
据统计,约有300多万艘沉船分布于大洋底部。随着全球“打捞沉船热”的升温.加强对人类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遏制与打击“海底挖宝”的行为.开展科学的考古发掘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呼声。福建平潭碗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来自景德镇的几万件精美青花瓷器甫一发现即惨遭盗掘。国家博物馆和福建省有关部门闻讯紧急组成了前所未有的由34名水下考古队员组成的考古队.在2005年台风肆虐的季节,进行了艰苦危险的水下发掘.清理出水景德镇官窑瓷器17000余件。  相似文献   

19.
湖田刘家坞“枢府窑“清理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德镇湖田窑窑区内的刘家坞窑址,因过去出土过印有双角五爪龙纹的高足杯和缠枝花间印有“枢府”款的枢府瓷碗盘,被陶瓷考古界公认为烧造元朝官府用瓷的重要窑址,甚至被认为是元朝“枢府窑”的所在地。但由于刘家坞窑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周建有保护墙,对刘家坞窑址的考古工作只能局限于考古调查,不能进行考古发掘,使得大家对刘家坞窑址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八十年代初发表的《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①一文的认识水平上,对刘家坞窑址的地层堆积情况及其文化内涵认识不是很清楚。1999年6月,由于连续暴雨,造成刘家坞窑址北面…  相似文献   

20.
自从一九六五年《考古》第四期发表拙文《略谈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及其分期》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这二十一年间,新发现了一些汉画像石资料,自己的见闻也有所增长。我现在根据新的情况,再补谈一下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问题。一、汉画像石雕刻技法的分类问题解放前和建国初期,我国研究汉画像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