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汉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在人们的思想上,崇尚礼仪、注重节气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封禅、求仙、祭神、厚葬之风风靡全国,这影响到玉器的时代风格和特征。汉代玉器是中国玉文化史上一个大的转折点,也是目前发现玉器最多、最为精美的时代,考古出土品及传世品均非常丰富。目前考古出土的汉代玉器,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江西、安徽、湖南、广东、北京等省份,精品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21,(2)
金代人物纹饰镜在师承唐宋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开拓和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代风格。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金代人物纹饰镜形制多样、图案丰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结合考古出土资料和传世品,对馆藏金代人物纹饰镜作初步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铸造特点、纹饰内容和布局等方面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3.
周晓晶 《收藏家》2012,(3):70-74
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玉器具有各个历史时期数量不均衡的特点,这是由其减品的来源所决定的。辽博玉器藏品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原国立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古物馆的藏品;二是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从哈尔滨迁运来的住解放战争中征集的文物;三是解放以后的考古发掘品与征集传世品。考古发掘品以红山文化玉器和辽代玉器为主,  相似文献   

4.
<正>享有中国紫砂艺术"一代宗匠"称号的时大彬(1573-1648年),号少山,为明万历年间宜兴陶人。作为紫砂壶鼻祖供春的壶艺传人,大彬在紫砂的泥色、形制、技法和铭刻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确立了泥片和镶接凭空成形的紫砂高难度技术体系,不愧为紫砂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其壶艺之作被后人誉为"时壶"。  相似文献   

5.
《古币丛考》前言何琳仪我国金属铸造货币一般认为启始于春秋中晚期,这有《国语》记载周景王“铸大钱”可以为证。通常所说的“先秦货币”即指春秋晚期至战国末年流通于各国的金属铸造货币。先秦货币自身属一种考古遗物,既包括发掘品,也包括传世品。按考古类型学划分,...  相似文献   

6.
李毅君 《文物世界》2016,(4):14-19,37
本文根据考古发掘与传世品的现有资料,按照社会功能差异的分类标准,将蒙元时期世俗用玉中的陈设用玉分为饮食器、观赏陈设器、文房用器、宗教用器等类型,并对具体器型进行归类梳理。  相似文献   

7.
玉人神器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这里仅就夏商时期,特别是殷商时期工人神器的情况作如下研究和鉴评。 一 玉人神器的考古发掘和传世品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已有夏商时期玉人神器的闻见,但大量地发现,包括一批早年出土但出土时间和地点不详的传世品被确定为这一时期的器物则是最近几十年中的事。其中有些传世品已流到境外,而大多则留在中国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者手中。这些商代(个别为夏)遗物,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大约有  相似文献   

8.
镜台小考     
镜台为架设铜镜的装置,主要功能为方便照容。本文立足现有考古材料、传世品、文献等资料,对镜台的渊源、形制演变等几方面略做探讨,以揭示古人对美孜孜不倦的追求,反映古代工艺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管杰 《文物天地》2020,(5):36-41
明代纺织品文物与今天相去稍远,保存不易,传世较少。故宫博物院曾因明清皇宫之便而有所收藏,但其收藏的数量和品类也较有限。至于一些海外传世品如日本京都妙法院收藏的明代赐给丰臣秀吉的服饰,保存虽较完整,但也为数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考古发掘的明代纺织品文物虽有大量出土,但大多色彩褪却,纤维老化,不如传世品,尤其在色彩方面,出土品的信息多有缺失。孔子博物馆所藏明代服饰均为孔府旧藏,存世数量之众、跨越时间之长、涵盖款式之多,在传世纺织品文物中几乎可以说是独此一家。但由于年代久远,传承过程中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保存服饰的库房条件简陋,致使部分服饰出现较为严重的病害,并在继续劣化之中。  相似文献   

10.
刘毅 《收藏家》2010,(6):23-28
中国境内发现的高丽青瓷,无论是传世品还是考古发掘品,数量都不很多,但其中却不乏精品。在历年出土的高丽瓷器中,有一些年代准确,也有一些断代问题需要探讨,这些器物年代的准确识别,对于高丽青瓷的整体分期断代具有比较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殷凤琴 《收藏家》2002,(6):6-10
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有数万件历代精美的传世文物,除古色古香的历代书画,青翠欲滴的瓷器,温润晶莹的玉雕,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砚台等文物外,紫砂器的收藏亦颇多稀世之珍,文化部新颁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中《一级文物定级标  相似文献   

12.
宜兴制陶历史悠远,考古发掘证明,宋代已有紫砂器具的生产,至明清时期紫砂烧造达到鼎盛。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制陶技艺也在不断演进,陶业分类越来越细化,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繁多的制作工具在先辈们的发明创造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并且在材质和形式上发生了许多革新演变,在各类陶瓷生产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万新华 《收藏家》2004,(1):43-50
(四)风格紫砂器的风格主要表现在造型、泥色、铭款、书法、绘画、雕塑和篆刻等诸多方面。紫砂高手善于以壶为主体,融合诸艺术于一体,在形式内容方面谐合、神形兼备。现在紫砂学界有学者把以茗壶为例将紫砂器风格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具有传统的文人审美风格的作品,讲究内在文化  相似文献   

14.
王睿 《南方文物》2023,(6):199-205
本文拟从清末、民国时期文献,广窑传世品,相关窑址考古发掘等方面分析广窑产品的内涵和外延。广窑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有时候广窑代指的是广彩,有时候广窑代指的是广均(古籍中“均”和“钧”通用,文中两字的写法来自不同文献来源)。广窑文献涉及的阳江窑和石湾窑都是广东的重要窑址,二者时代和产品风格多有不同。文献记载中的广窑产品产地还需要后续调查和发掘工作才能有所确认。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有关宜兴紫砂的创烧时间一直有北宋说和明代中期说两种观点。近年宜兴蜀山窑址的发掘成果、北宋和明清时代相关的文献记载表明,北宋说难以得到认同,明代中期说也有待深入研究。紫砂壶可能创烧于明代中期,但紫砂器的创烧则可能更早一些。关于明代名家茗壶的研究,重新爬梳、分析历史文献记载和海内外实物资料,并借助科学测定手段,对研究时大彬、陈用卿、惠孟臣等明代名家的生平及其作品均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我国漆制工艺品有悠久的历史和无比的优越特质,它能耐酸鹼,因之用途非常广泛,留传久远。近代考古发掘中,在长江、淮河、珠江流域等古文化遗址区,出土了大量战国或汉代的漆器,制作非常精致。唐宋以来迄清代中叶(乾隆)的传世品,各地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博物馆现藏历代砚台甚多,其中大部分是历年来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少部分则是征集来的传世品。出土的砚台,有些曾随同考古发掘报告一起报道,今将部分藏砚综合介绍于后,为编辑砚史提供一些资料。一、西晋三足陶砚(图一) 泥质灰陶,质脆,呈深灰色,三足。直径16、口径14、通高4、深1.5厘米。砚心略凸,形不  相似文献   

18.
清代的染色技术无论在染料的选择、染色方法,还是在获得颜色的数量上均达到我国古代天然染料染色的最高峰。文献和传世品研究极大推进了对清代纺织品染色技术的了解,但对清代考古纺织品染料的分析研究尚无结果发表。在此,对北京市石景山区2006年出土清代墓葬中纺织品的染料和染色方法进行了研究。化学分析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首次将我国考古染料结合历史文献、传世纺织品颜色及染料组成详细比对,检测出苏木、黄檗、含鞣花酸染料(疑为橡斗)及蓝草四种染料。大多数样品上鉴定出一到两种染料,少数样品可能由三种或更多染料染成。相同的染料组合可以通过不同用量获得深浅不同的颜色。研究第一次对同一墓葬出土不同织物的染色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同种染料可以用于染不同类型、质地和用途的织物。这套纺织品所用的染料和染色方法与文献记载和传世样品都相符合。这一研究也是针对清代考古出土纺织品染料展开的首次成功的分析鉴定,补充了传世纺织品和染色历史文献,是清代染色史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9.
南京博物院考古部于2011-2014年对江苏盱眙县泗州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从遗址中发掘出土明末清初紫砂器约30余件,主要包括茶壶、罐、花盆等。壶多为各种形制的壶盖,以一件"孟臣壶"最为珍贵。这些出土器物为研究宜兴紫砂器的时代特征和制作工艺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海珠 《文博》2008,(3):87-91
清代前期紫砂陶呈现出由朴而华、日渐巧丽的发展态势.为维护紫砂工艺的传统风格及精神内核,清中期文人以各种方式广泛参与并影响紫砂陶的制作,掀起了紫砂行业的复古之风,即"文人紫砂热"现象.笔者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并试图得出文人群体性参与紫砂陶艺的活动对紫砂陶、紫砂艺人和紫砂风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