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思想史》这两本文化经典书籍的目录中可以看出对于中国古代一大思想学派的法家,两本书都不约而同地对其进行了简化式的阐述,本文从法家的历史地位和后世影响来为法家思想正名,并试图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法家思想被一些学者或书籍简化性叙述的原因。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老先生对于儒家及道家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详细阐述,或者说这也与两者在中国哲学历史上  相似文献   

2.
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其思想呈现儒法交融,对法家之学的批判、融合与折衷,使理学法律思想较之于法家更有补治道,成为引导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几百年政治活动的思想规范.朱熹是真正的儒法思想家.  相似文献   

3.
法家政治与秦的兴亡李沛明秦国在极短的时间内攻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其崛起之快,令人吃惊;但仅维持15年即灭于农民起义,其倾覆之速,亦令人瞠目。中学历史教材中,论秦之兴,以商秧变法的作用为其因;述秦之亡,则以秦的暴政为其源。这对...  相似文献   

4.
刘子元 《沧桑》2010,(4):158-159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此相匹配的是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儒、法两家思想。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逐渐成为我国传统道德思想,而法家思想则在秦灭之后似乎突然销声匿迹。本文试从历史上儒、法之争,对儒、法两家思想做一比较,探究为何儒家思想最终成为我国主流思想,以及法家思想其根本弊端在于何处。  相似文献   

5.
张龑 《黑龙江史志》2013,(11):146-146
法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最早体现于管仲的相关论述中,经由李悝、吴起、申不害、韩非子、李斯等人而得以发展壮大。法家思想中的核心内容是"以法治国",即强调通过制定法律而实现对社会的管理,这些思想具有相当的实践性。法家思想脱胎于儒家思想,李悝、吴起、韩非子等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形成其思想体系时都吸收了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从而使法家思想中内含有丰富的儒家因素。  相似文献   

6.
左再兴 《神州》2013,(10):15-18
以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家为"变革旧法度"的承续主张为钥,作一阐发,借以说明国家要持续繁荣就必须"变法",常导致的两种政治选择:一是在旧体制未充分阻碍社会发展脚步时,不改变原有社会架构的"变革",意谓"改革";二是在旧体制已经阻碍并是社会发展出现明显停滞甚至倒退的情况时,必须采取的打破思想上,社会架构上的变革,今谓"革命"。先以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法治思想作一概述,再以论述各法家思想家的"变法"的法治主张,后以阐明"变法"是国家继续强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诚信危机,是中国公德系统的刺目现象。危机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契约诚信的观念和行为缺乏制度的坚守、法律的保障和公德的护持。与儒家的心性命理派和道德理想主义不同,中国传统的实学事功派和儒家现实主义,曾创生过“不信而信”的契约原理,这一原理曾一度在法家“循名责实”、“刑名参同”的理论体系中获得了法律的体现和制度的落实。通过对比发现,中国主要形成于法家思想中的契约式诚信体系与近代西方的相关体系之间,无论在政治前提、人情基础,还是手段方法上,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在证明法家诚信说具有近代转化之本土潜力和可能性的同时,也对何以步入近代的中国人每每拿管、商、申、韩对西方的法律契约原则作连类格义,以及许多日本学者习惯于把中国的苟子和韩非比作西方近代自由主义创始人的真正原因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8.
乔松林 《安徽史学》2015,(3):151-156
胡适对《韩非子》等法家著作的篇章真伪进行了考辨,并用近代的观念阐释法家思想。他将法家思想和西方法学相关联,用进化的观点对法家思想进行了解读,并从逻辑学的角度考察了法家的法治思想。胡适在法家思想研究中所创立的学术研究范式及其表现的学术精神,使其在近代诸子学研究转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法家思想的基本概况,着重讨论了其中的法、术、势学说,以此为切入点,联系了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法家思想与企业管理的相通之处并探讨了其对企业管理的借鉴之处。以期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一条适合我国本土企业的管理理念,使传统文化能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文物》1976,(3)
道家是没落奴隶主下层的政治代表,是儒家的同盟军。这是多数同志都能赞同的。但是黄老学派是不是象过去不少人认为的就是道家呢?我们认为黄老不是道家。黄老学派产生于战国中期,是新兴地主阶级改造和吸收了道家的某些思想资料,而形成的一个重要法家流派。它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地主阶级反复辟斗争的深入开展。但是,由于这个学派的理论基础是"以静制动",忽略了对奴隶制旧地基的改造,因此带有较大的保守色彩。到战国末年,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  相似文献   

11.
先秦法家与马基雅维利基于人性恶的基础上,提出君主在紧握权力的前提下,必须具备高明的统治术和驭臣术,否则君主将不成其为君主.先秦法家诸子在向君主积极奉献治术的同时,也为君主设计出许多令人谈之色变的诡诈手段.马基雅维利为实现国家统一,向洛伦佐二世献上了他多年来苦心思索的研究成果.他极力倡导君王为达目的,可以采取一切必要之手段.从此,政治无道德论这顶"桂冠"扣在了马基雅维利头上.其实只要我们看看先秦法家诸子,尤其是韩非所设计的阴谋诡计,似乎也无多少道德可言.  相似文献   

12.
夏茜 《史学月刊》2024,(3):5-17
“天下”观提示了先秦法家立论的两个边界,空间上以周天子统治区域为界,价值上以符合兆民的长远利益为界,前者是现实目的,后者是终极依归,前者的实现亦是为后者服务的。天下一统之后的秦政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重在偃武立德,后期重在开边兴作。从法家“天下”观的视角来看,前期秦政以法家“天下”观为基础,后期则在空间与价值的双重意义上,逾越了“天下”的边界。先秦法家主“变”的历史观,使其学说在一统天下的现实目标达成之后,拥有了发生转向的可能。思考法家学说在天下一统时代的可能面向,有两条进路:一是反省战时模式下带有极端性质的农战政策,别开富强之途;二是基于法的公平原则,明确法与术、势的分际,完善并落实同一性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3.
韩非子作为我国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其在前人基础上发展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使得法家学派更臻成熟,不仅对其所处时代影响甚大,对我国法律传统更是影响深远。本文中,笔者先对韩非法治思想内涵进行分析,进而突出探讨其对我国古代法律传统的影响,力求为研究韩非法治思想的我辈学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法家事功思想初探——以《商君书》、《韩非子》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史学月刊》2001,(6):51-56
法家事功思想是东周历史潮流的反映和法家主体抉择的结果。它以务实重功效的实用理性为引导,以君主之公利为本位,建构了一套既有理论基础和目标设计,又有制度激励和实施手段;既有功利主义伦理色调,又具有鲜明政治践行作风的思想体系。法家事功思想对秦文化的渗透整合,塑造了秦人强烈的事功精神,成为支撑其崛起并担当一统华夏伟业的文化内驱力。  相似文献   

15.
祝东 《丝绸之路》2012,(14):5-7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对中国及周边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纵观历史上对孔子及儒家学说思想,有尊之者,亦有抑之者,孔子及儒家学派的地位可谓升沉起伏不定。通过对孔子身份的确定,有利于我们认识一个相对真实的孔子,而孔子及儒家学派在后世的升沉,其实是现实政治的需要,这时的孔儒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孔儒,而只是一个符号——为政治利益所利用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6.
时显群 《史学月刊》2008,(6):121-123
中国先秦学术的精华在先秦诸子之学.学者们对于先秦诸子派别的分类不一,有的分为六家,有的分为九流,然而其中最主要的派别,只有四家,即儒、法、墨、道.法家之学是一种纯粹的治国之学.中国学术中,如果缺乏法家之学,便要失去关于治国方略方面最精彩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正《先秦无"法家"?》胡适曾说:"古代本没有什么‘法家’……"胡适所说的古代就是先秦时代。查先秦时代的著作,确实未见与儒家、墨家等相提并论的所谓"法家"的说法。就我们所见的文献而言,最早说到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是汉代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相似文献   

18.
法家思想自秦到汉不断以各种形式被应用到政治实践中。而其理论中蕴含的矛盾与危机也不断暴露:第一,"以刑去刑"的重刑论彻底失败;第二,法律简与繁的冲突;第三,"尊主"与"明法"的矛盾导致君权超越法权,法治精神被破坏。上述危机在盐铁会议上充分展现。桑弘羊对第一、第三个危机的无能为力预示法家在政治领域统治地位的衰落。而对第二个危机的成功化解则使其在政治理性化、行政规章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法家最有价值的部分。贤良、文学提倡儒家政治的同时更深入揭示法家上述危机,对政治儒家化的最终确定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法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观是人的价值选择莫不出于利害的计算之心,由此否定道德价值,确定了法术势的思想体系,突出特点就是主张重刑,以期达到以刑去刑.秦朝建立14载迅即灭亡,后人多将其原因归诸实行法家思想.然而,考察历史记载可知,秦政权垮台虽然与这些思想不无关系,真正的原因却在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大兴修建、肆意征伐导致了繁徭重赋,远远超过了当时社会所能承担的最大限度,把人民推到死亡的边缘.求生存才是人民起而造反、推翻秦王朝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说“赵氏之先与秦共祖”,有着同一祖先的赵秦两国在文化特征上确实具有一致性,原因是秦、赵共处法家文化圈,与东部的齐鲁文化和南方的楚文化有着根本不同的特征.大力吸收赵文化的秦不仅战胜了赵国,而且实现了统一全国的目的.秦国把赵地法家思想在治国中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两国都具有功利、务实的特点,基本属于同一类型的文化,如果说有不同,那么只是存在表现程度上差异.赵秦文化以其独特的特质在中国古代社会诸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与其他区域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本文对秦、赵文化的联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