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皮埃尔·诺拉主编、黄艳红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的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  相似文献   

2.
法国新史学的经济社会史取向削弱了传统的民族史叙事,20世纪70年代法国社会的一系列重大社会政治变迁导致民族国家意识的淡化,个别化的历史记忆、逆向的记忆和认同日益凸显,拉维斯主义民族国家的历史记忆走向碎裂。"记忆之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皮埃尔·诺拉试图通过对记忆之场的回想,追寻一种没有民族主义的民族意识。这一研究虽然受到拉维斯《法国史》的启发,但比后者更具包容性,是具有反思性的"第二层次的历史"。它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衰落后,在已然"遗产化"的民族记忆中追寻身份的努力。"记忆之场"的提出,意味着法国民族史中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的一种深刻变革,历史的连续性动摇了,这可视为一种新的"历史性体制"——"当下主义"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对于"集体记忆"的关注与研究已广泛呈现于欧洲文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而历史学的"记忆转向"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代表性事件是法国犹太裔学者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和他发起的法兰西民族记忆"亮点"工程系列研究计划。参与这一计划的120位学者穷十年之功,出版了三部、七卷本的经典巨作——《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1))几乎与诺拉发起法国记忆史研究工程同时,犹太  相似文献   

4.
“历史记忆”“历史-记忆”“历史与记忆”以及“记忆史”等概念或议题看似相近,实则有着不同的意涵。“历史记忆”最初是莫里斯•阿布瓦赫在《集体记忆》中提到的概念,意在强调历史带有记忆的性质。随着后人对此术语的发展,“历史记忆”的含义被拓宽为“人们对过去的记忆与表述”。“历史-记忆”是皮埃尔•诺拉提出的术语,用于指称现代之前“历史与记忆”的联合体。“历史与记忆”是西方历史学家辩证地看待历史与记忆之间关系时所讨论的核心议题。面对记忆研究的挑战,西方历史学家之所以讨论历史与记忆的关系,其目的是为历史学正名。“记忆史”则是将记忆作为历史研究对象的领域,研究记忆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历时性变化。因此,在涉及这些概念的时候应认真加以区分,避免误用。特别是在翻译、引用西方学者的观点时应力求准确,以免造成误解。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兴起“历史记忆”的研究潮流,这是受当时席卷欧洲的“记忆之场”趋势影响的结果。20年后,意大利又兴起“全球史”书写,将意大利史放在全球框架中展开。从“记忆之场”到“全球史”,这两次“转向”体现了意大利史书写的发展和演变。一方面,它受地方多样性、共和危机、欧盟困境、全球化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地方、国家、区域、全球在不同层次上与意大利的现实相互交织,影响意大利的本国史研究;另一方面,意大利历史书写长期以来又有为民族认同和国家建构服务的强烈倾向,故而强调以民族国家为本位。以民族国家整合为宗旨的历史写作还将在意大利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下艰难跋涉。  相似文献   

6.
本来,我是怀着特别激动和期待的心情拜读祁进玉先生的大作《历史记忆与认同重构》(下称“历史记忆”)的.一方面,从网上看到祁进玉先生是一位人类学博士,相信受过这种专业训练的研究者一定能写出很有分量的著作;另一方面,看到“历史记忆”一书时,感觉它是块“大砖头”,这种“砖头”书,不看内容,也能感觉到它的分量.  相似文献   

7.
孟子是战国时期有相当影响的思想家。《孟子》是一部孟子的言论集。它虽然不是一部历史著作,却“往往捃摭《春秋》之文”据以论证他的思想,从而反映出孟子的历史观点。“先王”史观是孟子历史观点的历史根据。孟子对先王特别是尧舜备极赞颂。他认为历史上的治乱兴衰,是由于君主能否施行“先王之道”,从历史上的表面现象看,又有治乱交替的情况;这样,他在历史发展变化问题上,提出了历史往复循环的观点。他从“先王之道”导引出来的理想的“仁政”思想中,在决定历史发展的力量问题上,夸大了“先王”和“贤明”君主的作用,但也有强调人民力量的一面;他把用人事解释不了的问题,都归之于“天命”,因此又有“天人相应”观。本文拟从“先王”史观,历史循环论,“天人相应”观三个方面,试对孟子的历史观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人的“神话—古史”观和神话与历史的相互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三十多年前读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时 ,曾被他关于古典文化是一种非历史的文化的论断所吸引。他说 :“古典文化并没有记忆 ,没有这种特殊意义的历史器官。古典人的记忆……是一种不同的东西 ;因为当作清醒意识中的排列整齐的远景的过去与未来 ,那是没有的” ,“在希腊人的世界意识中 ,一切个人经验以至共同的过去经验在特定的瞬间的‘现在’跟前无不立即变成了一种没有时间的、没有运动的、神话式的背景”。他还指出 ,“修昔底德绝对没有透露出他有透视若干世纪的历史的才华……优秀的古典历史著作都一成不变地是关于作者当时的政治…  相似文献   

9.
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将文献与口述历史视为“历史记忆” ,我们所要了解的是留下这记忆的“社会情境”及“历史心性” ;前者指社会人群的资源共享与竞争关系 ,与相关的族群、性别或阶级认同与区分 ;后者指此“历史记忆”所循的选材与述事模式。社会情境及历史心性 ,及二者的变迁 ,都是我们所欲探索的“历史事实”。借着一些有关华夏民族起源与形成的例证 ,本文强调一种兼顾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论雅斯贝尔斯的历史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作为存在哲学家闻名遐尔,但他作为历史哲学家却知之寥寥。许多学者虽然都知道他的“历史性”、“历史意识”、“轴心时代”等概念,并不十分清楚他在《时代的精神状况》、《哲学》、《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等著作中阐发的历史哲学的完整的思想内容。他的历史哲学在历史学专家中受到冷遇,往往被认为是内容贫乏和公式化。  相似文献   

11.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鲁迅研究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中杰 《世界》2006,(10):62-64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就是说,所有历史著作都是根据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意识来书写的。因此,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不同的评价,特别是那些与政治关系密切,或受到政治色彩涂抹的人事,当政治形势起了变化的时  相似文献   

12.
曾楠 《东南文化》2024,(1):163-170
纪念馆是积淀器物、场景、形象的“记忆之场”,它以特定空间组织的叙事框架勾连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互动,在建构和形塑历史认同中具有独特作用。纪念馆作为主体间开放的、不间断的叙事文本,通过文物象征叙事、媒介技术叙事、参观能动叙事塑造社会成员关乎历史性、根基性、源起性的认知及情感,帮助明晰认同定位、增加认同势能、升华认同自觉。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通过合理挖掘历史资源、创设展陈空间,巧用善用媒介技术、扩展文物效能,导引观者能动叙事、强化情感共鸣,实现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历程意义再生产,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历史认同的情感能量,升华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历史认同的价值自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场由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发起的史学民主化运动,历史工作坊运动以其再现底层声音、挖掘史料来源和研究大众记忆方面的相关工作而受到学界关注。这场运动在继承“自下而上看历史”的底层史观基础上,利用口述资料呈现社会底层的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口述史的兴起与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为恢复和拯救边缘人物和弱势群体的“隐藏的历史”,口述史被历史工作坊运动的史学家广泛应用于英国地方史、社区史、劳工史和女性史等领域,进而呈现出鲜明的“新社会史取向”。20世纪70年代末,历史工作坊运动日益关注记忆问题,尝试从记忆和意识的角度考察口述史背后的社会脉络及其意义,进而推动了英国口述史的“记忆转向”。  相似文献   

14.
韩非 ,韩国人 ,生年约在公元前二八零年 ,死于公元前二三三年。他是战国末年法家集大成者 ,是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政治家。《韩非子》是一部政治论文集 ;他观往古有国之君得失之变 ,“据摭春秋之文”(《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据以论证法治思想。它虽不是一部历史著作 ,却反映了韩非的历史观点。从韩非的整个思想体系来考察 ,他反对“贤人政治” ,但并不否定“贤人” ,只是他说的“贤人”是与旧贵族“势不两存”的“法术之士”。有时他还把儒家墨家所称道的“先王” ,说成是实行法治的历史人物。韩非没有提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要求 ,也根…  相似文献   

15.
《山茶》2014,(5):252-252
读历史书。经常会遇到“经验”或“教训”之类的提示词汇,或者整本书本身就是为“经验”或“教训”而写。历史除了“经验”和“教训”还有什么呢?读完日本学者小岛毅撰写的《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才发现。我们的历史著作很多时候缺少的是对自身文化之源的探索情怀与关注。  相似文献   

16.
文史摘     
《贵阳文史》2008,(2):95-96
最真实的历史有可能是当代史;中国地理学思想从传统到近代的转换;康乾时期的官方修史活动与汉宋之学;黄道周书法的特点;媒介场之“场”多媒介时代的史学传声筒。  相似文献   

17.
经典记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精心制作、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周啸天先生的《欣托居歌诗》。著作的版本分类为中国当代旧体诗作品集。作者在《自叙》中如是宣示了自己的创作宗旨:“拈管城之旧锥,作浮世之新绘。”  相似文献   

18.
元末到明初的地方社会,是一个乡豪权力支配的社会。明朝把地方势力纳入帝国的权力体系,培养起新兴的士大夫势力,在乡村中推行教化,逐渐形成士大夫文化主导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士人对于先世历史的叙述,无论是实录还是虚构,都反映出地方历史演变之真实趋势,成为明代以后士大夫对地方历史的一种集体记忆。明代著名学者黄佐所撰《自叙先世行状》就是其中代表性的著作。从这类模式化的历史记忆中揭示其文化意义,有助于了解明代中期以后社会转型之研究。  相似文献   

19.
洛阳作为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城,一直是地方文献的重要书写对象。宋代尚雅与尚博的时代风气的濡染,使地方文献意义上的宋代洛阳博物学著作,呈现出科技与人文历史的多学科融合,在承载记录地方风物的功能之上,还延展了补述前贤之所未尽、彰显个人审美理念和文本创新、标举心系社稷之家国情怀等多重角度,使宋代洛阳的博物学著作,成为地方文献、文化记忆与名物纪胜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20.
罗超  高春常 《世界历史》2020,(2):140-159,I0007
书写内战史有助于美国人内战记忆的形成,记忆的调整又推动着内战叙事的演变。通过南部老兵与妇女的努力,“失去的事业”从一种地方记忆上升为民族记忆。从20世纪开始,这种南部记忆主导了美国史学界对内战史的书写。直到越战后期,学界才从社会文化与政治需要的角度剖析“失去的事业”记忆的兴起及其影响,其研究对象主要为群体记忆、英雄记忆,以战场旧址、军事公墓及其纪念碑为中心的有形记忆场。因服务于国家重聚与民族和解之需,存在多种面相的“联邦事业”记忆被美国人长时期遗忘。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突出黑人对美国历史的贡献,学界开始重新评析这一强调联邦统一与解放黑人的内战记忆。总之,美国学界对内战记忆的探究总体遵循“失去的事业”与“联邦事业”这两种叙事路径,但其研究并未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干扰。从21世纪开始,内战记忆史的研究逐步走向了多元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