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洛阳地区博物馆社会教育数字赋能前景广阔。借助数字化技术,博物馆积极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示形态,助力洛阳地区博物馆社会教育发展新形态,使之呈现出全民性、共享性、探索式、智能化等新特征。针对当前的趋势和特点,应着重加强数字赋能展示利用助力社会教育方面的工作,实现博物馆教育无边界的目的。文章围绕“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虚拟展览的做法,对数字赋能背景下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发展进行论述。博物馆工作人员只有充分利用数字赋能的优势,才能不断推动洛阳地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为实现虚拟展览助力博物馆社会教育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进入数字化发展的新时代。基层博物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加快数字化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基层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基层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基层博物馆发展的瓶颈,探讨了新形势下基层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基层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高伟 《中原文物》2002,(2):82-84
数字化博物馆的建立已成为现代化博物馆的一个重要标志。正确认识数字化博物馆的重要作用 ,实现数字化博物馆中合理的网络建设 ,是 2 1世纪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张红霞 《丝绸之路》2014,(22):72-73
当今的博物馆,已不仅仅局限于展览、收藏、宣传,而正在努力寻求更有利于文物收藏和保护、更便于观众参观学习的新技术手段。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以陇西县博物馆为例,提出了关于县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当前博物馆数字化展示形态日新月异,元宇宙概念及其应用场景的出现,搭建真实的文物生态系统,实现博物馆的虚拟在线体验,让观众突破时空界限,成为历史文化的亲身参与者,这无疑是未来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出路。文章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例,横向研究对比国内外博物馆数字项目的优秀案例,纵向分析国内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特点以及元宇宙博物馆的特点,进而探索未来元宇宙博物馆的建设思路,为现代博物馆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提供有价值的设计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博物馆近年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实现博物馆全面数字化。作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的组成部分,博物馆网站是实体博物馆的网上延伸,是博物馆对外交流展示的又一个平台,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和教育功能。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我国各地博物馆的发展也不均衡,博物馆网站建设上也同样体现出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的网站建设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列,其拥有庞大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群众对审美需求的提高,博物馆在坚持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提升,有利于更好地展示博物馆的魅力,进一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获得更佳的参观感受。文章结合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数字化提升实例,阐述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内容、意义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数字化博物馆应运而生。本文重点从三方面进行论述:一、数字化博物馆的内涵;二、数字化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在藏品管理、陈列展示方式及内容上的不同;三、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博物馆的各项业务的管理、教育服务功能的发挥、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设博物馆数字化的科普平台,加强了对馆藏文物的保护能力,促进了博物馆的历史文化教育和传播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工作将介绍其构建方法:采用全景拍摄、三维扫描等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对博物馆建筑的内外景、重点馆藏文物进行信息采集,构建虚拟的历史遗迹遗存、网上博物馆,将实体博物馆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提供身临其境的虚拟参观服务;采用二维码、电子标签、混合定位等技术,为现场观众提供自助音视频文化科普导览服务;策划制作面向广大青少年的反映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4D影视科普作品及建设面向普通观众开放的博物馆4D动感影厅工程播放系统,以此构建博物馆数字化科普平台。  相似文献   

10.
混合现实技术应用于传统的博物馆可以使文物得到多方面的保护,并使博物馆的教育意义得到质的提升。本文分析雷州市博物馆与数字化技术展示之间的关系,结合混合现实技术在其他领域上的应用,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雷州博物馆的应用研究。笔者通过实地考察、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和人物访谈,深入探究博物馆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难题,提出了建设文化资产数据库、研究中心和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的路径,为雷州市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供信息化、可视化、高效化的应用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技术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运营理念,能够帮助博物馆有效拓展发展空间。数字化技术能够使博物馆有效整合现有资源,让文物以更好的方式更为全面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有效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这些年来,数字化技术逐渐应用于博物馆文物保护方面,并且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果,文章对此进行简单分析探讨,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信息系统作为智慧博物馆建设中的重要角色,一方面要将博物馆资源数字化,另一方面还要将实现数字化的博物馆资源转变成智能智慧博物馆资源。目前,大多数博物馆的信息系统只实现了博物馆资源的数字化,而远没有将这些数字化的宝贵资源实现智慧利用。因此,博物馆应该进行更加详细的需求分析,规划出实现智慧化的方案,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目标进行重新评估,完成馆内各类信息管理系统优化升级,使信息系统在博物馆智慧转型中发挥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也在逐渐加强,数字信息技术给各个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数字化博物馆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数字化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形式上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广大观众提供服务,这也是现代化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就数字化博物馆的内涵特点、发展便利条件和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4.
试论数字化博物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昆 《北方文物》2002,(1):94-97
数字化博物馆是数字化技术及互联网络技术在博物馆中深化应用的结果,是一种新生博物馆的类型.本文将从博物馆应用的角度,对数字化博物馆的特点、功能及对传统博物馆的影响及前景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博物馆事业面临新的挑战。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上顺应信息化的潮流,积极开展文物数字化建设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提升博物馆的运营理念和效率,运用新的理念和方法进一步探索全球化文化传播和数字化文物保护工作。数字博物馆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采用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对历史文物进行数字化建档,并将文物的数字模型通过网络进行三维立体展示,打破了文化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文化传播和文物保护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因此,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化文物资源和数字化管理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文物保护作用,有效促进了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驰昊 《神州》2011,(9):175-175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数字化博物馆作为文博领域的新生事物,正随着现代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而迅速发展。数字化资料的广泛应用,可减少对文物本体的触动损害。为文物的模拟修复提供参考,优化了博物馆的管理与信息的交换,有利于文化遗产实体的保存与交流,拓展了博物馆服务的时间与空间。本文探讨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文物管理。  相似文献   

17.
张驰昊 《神州》2011,(20):175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数字化博物馆作为文博领域的新生事物,正随着现代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而迅速发展。数字化资料的广泛应用,可减少对文物本体的触动损害,为文物的模拟修复提供参考,优化了博物馆的管理与信息的交换,有利于文化遗产实体的保存与交流,拓展了博物馆服务的时间与空间。本文探讨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文物管理。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正式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博物馆文物的保护及管理上都广泛地应用了数字化技术,这不仅保护了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推动了博物馆的建设和经营。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出现并日益发展,新技术带动了新媒体的发展,让博物馆文化传播也有了全新的概念。本文从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整合的必然性、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的作用、新媒体展示技术的定位与"尺度"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讨论在新媒体技术的指引下,如何重新认识并定义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价值,发挥数字化博物馆优势,使博物馆建设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更加贴合大众需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博物馆发展建设也逐渐从“曲高和寡”中走出来,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自身的发展建设结合起来,融入信息化时代的潮流中。基于此,本文从三大领域研究人工智能对博物馆发展建产生的影响;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实现对博物馆藏品以及观众信息的管理;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对参观者提供周到的服务,观众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媒体等途径来获得参展信息,了解文物获得相关知识,旨在为国内博物馆在人工智能渗透到各行各业的背景下进一步发展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