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澳门港的开放与中西文化交流黄鸿钊Ithasbeenabout440yearssincethetradeportofMacaotookshapein1557.Inthelonghistory,theeasternandwesternculturesha...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内地人们被澳门经久的殖民史和名的博彩化所掩盖,一提起澳门,首先映入脑海的是赌博与博彩业。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澳门是400多年来中西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共同发展的桥头堡,是中西化珠联璧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前300年是中西文化交流第一次高潮时期。澳门作为西方天主教文化的最初入口、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地和窗口,不仅在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传播、交融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第一次高潮的形成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城市建筑是城市外在形象和风格气质的直接反映,一些特殊的城市建筑融合周边的生态环境或其自身的历史背景,往往会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在干篇一律地野蛮生长时,那些独具个性魅力的城市建筑,便如沙滩上闪光的珍珠一样,弥足珍贵。澳门世界遗产建筑群就是这样的城市风景,它虽然没有那些超级酒店的奢华与惊艳,却堪称...  相似文献   

5.
中英文求职信在宏观结构和语言策略两个层面有一些相同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之处体现出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自我的不同诠释以及层级型文化和民主型文化。  相似文献   

6.
施劲松  王齐 《南方文物》2010,(3):120-123
<正>一2010年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逝世400周年。利玛窦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到达澳门,后至肇庆、韶州、南昌、南京,最终于1601年来到北京定居,直到逝世为止。利玛窦来华的意义既不同于张骞为联络西域诸国  相似文献   

7.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这两种文化在历史上首次开始真正交流应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的明代(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到1644年明亡)。以耶稣会士为主体的西方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使者,在传来西方文化的同时,又将中华文化传人西方,从而将中西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阶段。本文试图从理性角度分析这两种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以及如何化解这种冲突,进而达到融通。  相似文献   

8.
董平 《古今谈》2010,(1):4-4
2010年1月17日至27日,我随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出国访问团访问了加拿大安大略省文化部、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Toronto,Canada)、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Indiana,USA)等政府机构与学术机构,并参观了安大略省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博物馆,虽行程安排很紧,但受益匪浅。有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侯小翠  陈彩霞  陈莹莹  李珊珊  沈敏滢 《风景名胜》2021,(8):0235-0236,0238
广告翻译是跨文化的交流,是商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宣传活动。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因素,正确运用广告翻译原则,灵活采用翻译策略,使广告具有推销能力、记忆价值和可读价值等。文章从中西文化差异中的思维方式差异、价值观念差异、社会风俗差异和审美情趣差异阐述分析广告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  相似文献   

10.
代莉 《丝绸之路》2011,(20):57-59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神圣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龙被翻译成"dragon"。dragon和龙确实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它们同是想象中充满传奇色彩的动物,又都在文化中长久地保存下来。但事实上,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动物。这种对译必然造成文化交流上的误解和障碍。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中"龙"或"dragon"的不同起源和发展,探索它们在各自文化中的不同象征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毅 《福建史志》2006,(1):25-27,32
天主教在福安的传播可以追溯到明崇祯年间。崇祯四年(1631年),马尼拉多明我会菲律宾“玫瑰省”派遣意大利传教士高岐(Angelus)等11人经台湾抵厦门进福州,在福建设立第一个多明我会传教区。同年六月初一,高岐等人进入福安县境。落脚溪东村,将一座民房改建成教堂,为外国传教士在闽东建立的第一座教堂。随后,多明我会传教士在交溪沿岸积极开展传教活动。先后在罗家巷、顶头、六屿、下胚建立传教点,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在福安城关等地改建教堂,发展一批教徒。从崇祯年间直到雍正年间其发展的速度是极其缓慢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明末清初,当西方社会已走上近代化的征程之际,中国缘何未能跟上近代化的潮流,此后的中国在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又为何步履维艰,这是近年来引起诸多史学家颇为关注的研究课题。何兆武先生的《中西化交流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紧紧扣住中国的近代化这一历史主题,从中西化交流比较研究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甘肃省博物馆主办的《两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与英国》展览为切入点,从史料和文物实物的实证角度,从更为具象的社会发展观角度来分析中西文化交流。再从"中国元素"在当时欧洲的盛行,重点分析了中西文化交流在器物上的异同,阐释海上丝绸之路两端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16世纪至18世纪,澳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背景成了东西文化、宗教交流的基地,对于推动国际间的交流与融合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哈尔滨这座历经百年的年轻城市,在它暂短的发展历程中建有许多样式丰富,具有浓郁欧洲风格的宗教建筑以及气宇轩昂的中国寺庙。这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宗教建筑遗产,蕴含着很高的文物价值,已成为哈尔滨这座年轻城市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和文化象征,同时也在宣传哈尔滨,发展哈尔  相似文献   

16.
张健源 《神州》2021,(2):5-6
明末中西文化交流的方式与结果受到明朝法律特征的影响.《圣朝破邪集》中所记载的中西文化交流过程表明,西方来华人士在明朝法律体系中的法律身份决定了其行为只能在朝贡体系下进行,而其违反明朝法律规定的行为则导致了这场文化交流中的误解与冲突,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不利影响,文明间的相互尊重才是文化和平交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关于葡萄牙殖民者窃占澳门得逞的原因,一些学者已作过探讨,并形成了几种成说。这些成说当然都有其合理成份,但也存在不足,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明廷容忍葡人窃占澳门的真实原因。笔者认为,明廷允许葡人租借澳门固然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内部因素起决定作用。是明朝中后期,明廷对葡萄牙殖民者侵略本性认识不足,而视北方民族为主要威胁,实行以防北方民族为主这一民族政策的结果,将明廷允租澳门的做法称为“明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   

18.
王本祥 《岭南文史》2011,(4):3-I0001
文化的产生、分布和传播离不开一定的地域,不同地域的文化即称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而鲜明的文化特质和风格。,  相似文献   

19.
谢惠雅 《南方文物》2013,(1):172-178
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厦门现有华侨35万人。历史上,由于厦门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大量人口外出“南洋”(南亚、东南亚)谋生、创业,使厦门逐渐成为拥有众多海外华侨和归侨侨眷的著名侨乡。而他们在故乡兴建的住宅、院邸,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20.
唐建军 《民俗研究》2009,(2):187-199
风筝艺术在中西方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轨迹。风筝在中国被看作是一种具有丰富精神内涵与艺术境界的民艺品物,它的普及伴随的是风筝与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的融合,而在西方则被视作是一种对大自然奥秘进行探索的物质力量,其普及是风筝与西方科学相结合的结果。这种社会功用上的不同使中西方风筝在艺术特色上也迥然有别。中西方不同的地域环境导致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及社会制度的不同,是中西方风筝发展轨迹和艺术特色产生差异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