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文史》2009,(11):63-63
鹿钟麟逼溥仪出宫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随后下令将辛亥革命后仍占据紫禁城13年之久的逊帝溥仪驱逐出宫。  相似文献   

2.
潘卫东 《中华遗产》2014,(7):154-159
1924年11月5日,乌云密布的日子里,末代皇帝溥仪正在紫禁城内打网球。忽然,一群不速之客闯进球场——他们是民国士兵,长官一声令下,他们把枪口对准了溥仪。军官勒令清逊帝溥仪在3个小时之内离开紫禁城。198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末代皇帝》,出演了这让人难忘的一幕。  相似文献   

3.
民警与溥仪     
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一生坎坷。他3岁登基,在位3年后退位,按袁世凯对清室的《优待条例》,溥仪退位后皇帝的尊号不变,仍住紫禁城,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又推出溥仪做皇帝,但仅11天就宣布退位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驱除出宫,他只好去天津居住。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以后溥仪退位。根据民国的“清室优待条件”,准许溥仪继续在宫里居住。从此溥仪就开始了他童年和少年的闲居生活。少年溥仪很爱赶时髦,像剪辫子、学英文、装电话,只要是新鲜的事物,他都要尝试一番。1917年,溥仪11岁。有人向宫里进贡了一辆自行车,溥仪如获至宝,他和婉容很快就学会了,经常在紫禁城里骑着转悠。紫禁城的宫门都有门槛儿,车骑到跟前就得下来。虽然溥仪已经退位,但在内廷仍是“皇上”,而皇上骑车必须畅行无阻。  相似文献   

5.
英国人庄士敦有一本奇特的书——《紫禁城的黄昏》。他从1898年那场由光绪皇帝与康有为发动的戊戌变法,写到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但核心目的只为记录其中13年“紫禁城的黄昏时期”——始于中华民国建立的1912年初,终于1924年11月溥仪被迫迁离紫禁城。  相似文献   

6.
《湖南文史》2012,(5):52-52
路透社(6月27日)北京电,紫禁城溥仪寓所,夜半起火,损失甚巨。溥仪最先发觉,虽经中外人扑救,也没能将古迹保全,现幸并无死伤。紫禁城内之有名三殿均被毁,失无价之美术品甚多,如历代御像等。  相似文献   

7.
李理 《收藏家》2009,(12):15-22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于1925年被逐出北京紫禁城之前,曾由其胞弟溥杰等家人将宫内珍藏的大量历代字画、金银珠宝等珍贵藏品携出宫外。这批珍贵的宫中宝物此后即脱离清官原藏的状态,变成溥仪的个人财产。  相似文献   

8.
末代皇帝溥仪少年时在紫禁城里深居简出,生活很是单调.为了摆脱孤独、苦闷的宫廷生活,他曾醉心痴迷于文学创作.但由于帝师徐坊、陈宝琛等人对溥仪的文学写作漠不关心,一切听其自然,所以溥仪的诗文一直没有多大长进.  相似文献   

9.
陈自新 《文史精华》2012,(2):29-39,1
100年前,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紫禁城养心殿里举行了她一生中最后一次朝见礼仪,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宣读以6岁的宣统皇帝的名义拟出的退位诏书。  相似文献   

10.
《百年潮》2017,(10)
正1921年,退位后的溥仪仍然居住在紫禁城内。担任他英文老师的英国人庄士敦发现,溥仪的眼睛已经近视得很厉害了,以至于看不清面前书桌上的小闹钟。庄士敦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内廷相关人员和溥仪的亲生父亲醇亲王,没想到他们对此全都漠不关心。庄士敦自告奋勇找了一个眼科医生,可是端康太妃(瑾妃)严令手下人不让医生接近溥仪,理由是:"皇上"的龙目非常珍贵,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看的。她说:"假如让这个外国大夫检查,结果是近视眼,那皇上就要戴眼镜。这太不像话了,你看一下,我  相似文献   

11.
国宝危机1911年武昌起义的炮声震垮了清王朝,次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根据在袁世凯主持下革命军与清王室达成的《关于清帝逊位后优待条件》,清帝仍然保持着皇帝尊号,并暂居紫禁城之内;民国政府待遇  相似文献   

12.
李军 《文献》2011,(1):35-43
一九二四年十月五日下午四点十分,溥仪以及各贵妃一行乘车离开紫禁城,住进醇王府,从那一刻起,故宫终于由国民政府完全接管。同年十一月二十日,李石曾就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之职,委员会也在这一天正式成立。一个月后,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当时由李石曾提出点查清宫物件规划草案,  相似文献   

13.
1917年(民国六年)7月1日,张勋、康有为等数十人同人紫禁城,请出清废帝溥仪,在太和殿御座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久违的三拜九叩大礼,三呼万岁;并颁布“大权统归朝廷,定位大清帝国”等施政方针。史称张勋复辟。  相似文献   

14.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7岁的末代皇帝溥仪在隆裕太后的监护下退位,按照民国政府给予的《清室优待条件》,继续生活在紫禁城北部的后庭中,并沿用宣统年号,称为小朝廷。逊帝溥仪不甘心失去江山社稷,一心想复兴大清帝国,重登皇帝宝座。从宣统十四年(1923年)七月至九月,溥仪先后共41次赏溥杰昭仁殿珍本古书210部,几乎全是宋本精品,包括宋本199部,元本10部,明抄本1部。一、昭仁殿天禄琳琅所藏宋、元珍本清乾隆九年(1744年),皇帝弘历命内值诸臣点查宫廷秘藏图书,选择其中的精品善本进呈御览,收贮于乾清宫东之昭仁  相似文献   

15.
庄士敦是苏格兰人,曾获英国牛津大学文学 硕士学位,有名的“中国通”;颐和园乃中国京都的世界名园。二者一外一中,一人一景,本风马牛不相及,何以相提并论?说来,颇有点故事。 1916年,在故宫关着门做皇上的宣统皇帝溥仪,要找一位外国老师,以便开眼看世界,几经选择,拜了这位庄士敦为师。 且说1912年宣统皇帝溥仪退位以后,中华民国对清室有“关于清帝逊位后优待条件”,其中第三款明确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官禁,日后移居颐和园。”这意味着故宫紫禁城不属清室所有,皇帝的家在郊外的颐和园。到了1919年,…  相似文献   

16.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按照民国政府优待逊清皇室的条件,清朝最末一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后,暂居紫禁城后半部,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岁用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给;宫内所用各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大清皇帝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大清皇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这样,退位后的溥仪便过起小朝廷生活来,俨然成了民国之中的小王国。这一不正常的现象,直到1924年冯玉祥将军把溥仪驱逐出宫才告结束。追忆这段历史,不禁使人感到有点不可思议。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路易十六被处以绞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而中国资产阶级辛亥革命,一个被废掉的清帝为什么还能享有那样丰厚的待遇呢?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刀剑发展到清代是一个高峰,而清朝刀剑中,皇家的刀剑最具历史价值。清代皇家刀剑为数众多,制作精良,并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作为宣统皇帝的溥仪,在紫禁城时尚未见到为他制作的佩刀,清朝就烟消云散了。但其后在日本侵略者的扶持下,溥仪充任了伪满洲国的"康德皇帝",在一些影像资料中,在不同场合身着不同制式服装的溥仪佩带着样式各异的佩刀。当然,此时溥仪的佩刀和清代皇帝的佩刀有着根本区别。清朝皇帝的佩刀的制式、尺寸、纹样、颜色等都是根据《皇朝礼器图式》的规定,由清内务府造办处锻  相似文献   

18.
清末名的书法家、诗人,一代帝师郑孝胥,在清末是一位受人尊仰的达官显贵。由于清灭亡后,溥仪出走紫禁城,在郑孝胥的帮助下,投靠日本,郑成为后来的“满洲国”总理,而声名狼藉。但仔细检视清末坛,郑氏书法跟诗词造诣都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词,是  相似文献   

19.
文达 《旅游》1996,(12)
1961年春夏之交的一天,故宫博物院里出现了一次有趣的“导游”活动。导游者是当年清朝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接受导游的有出版社的编辑和博物院的专家等。 这是溥仪被特赦后第二次来故宫。前一次是1959年,溥仪为同游者杜聿明等人,当了一次义务解说员。 这回来故宫,与前次不同了,溥仪直接就当了导游员。这次他到故宫来,是专为写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寻找回忆线索和写作灵感的。游览路线由他提出,游程包括了一部分未开放的像毓庆宫、乾隆花园等地方。当时,故宫博物院正在布置光绪皇帝当年的寝宫原状,以向游客提供直观的历史资料。溥仪在清宫最后的住处,就是当年光绪的住处养心殿,博物院方面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希望溥仪就便给提供些情况。就这样,溥仪这次成了导游者。  相似文献   

20.
正20世纪20年代初,溥仪尚在紫禁城中,个人对英美文化极是醉心,还给自己起了个英文名,叫亨利(Henry)。他刚刚大婚,忙着练习骑自行车和打网球,并没放多少心思在复辟这种没前途的事情上。当时,冯玉祥尚未逼宫,逊清皇室的生活相对安宁,"东北王"张作霖与日本的关系正如胶似漆。如果此时有人说溥仪将来会变成关东军的傀儡,去建立什么"满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