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对楚服饰和汉初服饰资料的报道与研究中,由于对古籍记载未予全面理解,时贤多把先秦时代的曲踞深衣和直裾长衣称之为袍。例如,在马王堆汉墓和马山一号楚墓的发掘报告里称之为“绵袍”:在有关研究的论著内也多以袍称之,认为“这种衣服,不分男女,应当通称为袍”;“袍是一种上衣和下裳相连续的服式。……是长及脚面并絮有丝棉的冬季服装。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七件袍使我们对楚人的袍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张玲  彭浩 《文物》2022,(6):51-64+2+97+1
湖北江陵凤凰山M168内棺出土麻衣1件、麻裙2件。麻衣由上衣和下裳拼合而成,整体平面呈T形,前身为白色,后身为浅红色,长168、通袖长280厘米。麻裙一件为白色,腰线微曲上翘,下摆参差不齐,腰宽146、最长处83厘米;另一件为浅红色,平铺呈扇形,下摆顺齐,腰宽138.5、长79厘米。白色麻裙障前,浅红色麻裙蔽后,与麻衣构成上衣下裳的搭配秩序。该套麻衣裙是汉初五大夫所着明衣,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套形制完整、年代清晰的汉代“明衣裳”,与先秦礼书中的丧服“斩衰裳”存在诸多相通之处,为理解先秦礼书中的相关记载提供了形象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中,对秦俑彩绘质地作了这样的描述:“经化验颜色都是矿物质,颜色的调合剂为明胶”。在王学理《秦待卫甲俑的服饰与绘彩》、李亚东《秦俑彩绘颜料及秦代颜料史考》及单(日韦)《秦兵马俑彩绘成份初探》等文中,均称秦俑所用彩绘属矿物质,与发掘报告不同之处是说彩绘涂在一层褐色胶层上。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了三号坑彩绘的保护工作,亲眼目睹了秦俑初出土时的彩绘现状,在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试验后,觉得上述报告  相似文献   

4.
在秦俑博物馆和陕西省博物馆,各陈列着一件似钟似铃的铜器(见图一),该器物出土于秦俑一号坑,《秦始皇陵东侧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①将此铜器定名为"甫钟",简报说:"甫钟2件,形状相同。分别出土在两辆兵车附近。甫长10厘  相似文献   

5.
秦俑二号坑出土的战车为古代车战及军事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许多专家学者就此发表过很好的见述。笔者也曾撰一小文以陈管见,本文拟就二号俑坑出土战车的定名、编制、战术等问题作进一步考述,以求得学术界同仁的指教。一、第二单元出土的战车属于轻车兵秦俑二号坑共为4个单元,除第一单元为弩兵之外,第二单元出土战车64乘,第三  相似文献   

6.
朱学文  赵昆 《文博》2009,(6):45-50
本文通过对秦俑二号坑彩绘秦俑考古发掘的阐述,进一步论证了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我们明晰了彩绘秦俑产生的历史条件、彩绘秦俑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以及彩绘秦俑出土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对研究秦俑、秦文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博》1999,(5)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坑,最近又有惊人发现。在二号坑的第二阶段考古工作中,清理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彩绘跪射武士俑(见封三),其绚丽的色彩和惟妙惟肖的造型堪称秦俑之最。彩绘俑的清理出土和保护成功,是二十多年来秦俑考  相似文献   

8.
芷蝶 《世界》2004,(11):30-32
汉族服饰 汉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纵观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服饰,在式样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秦俑彩绘的保护当中,有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值得研究解决,即出土时残留于陶俑身上的少量颜色,尽管都进行了加固处理,然而到陶俑修复好时能够保留下来的却极少见。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采取那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能够避免秦俑彩绘的脱落?为此,这们在对三号坑陶俑彩绘的保护当中,就此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弄清了彩绘脱落的基本原因,并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成功地保护了一些陶俑身上的颜色,现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中华历代王朝中,隋代服制建设多有创见,尤以初期皇后礼服"改制"最具特色。隋废止了先秦以来女性礼服上衣下裳相连属的"深衣制"传统,首开效法男性礼服上衣下裳分离的"二部式"之先河。这次改制,从制度确立到实施,衔接有序,贯彻始终,对唐宋诸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男女皆上衣下裳。後来衣裳连成一体,称为“深衣”。这是诸侯、大夫以及士人家居常穿的衣服,也是平民百姓的常用礼服。《礼记·深衣》郑玄注:“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男性木俑穿上下连体的有花纹的深衣就是佐证.  相似文献   

12.
朱学文 《文博》2010,(4):27-30
1999年,秦俑二号坑出土了一尊非常罕见的绿面俑,这尊陶俑的出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争议。本文在考究其他学术观点的基础上,从秦兵马俑作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品这一性质来探讨绿面俑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一件山东省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北魏至东魏时期的背屏式三身石造像为研究对象,从色彩与造像的关系、色彩之间的搭配、色彩与观者的互动等方面对其用色作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文博简讯     
《文博》1988,(3)
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完毕 经过陕西文物考古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数年的努力,出土于秦始皇陵破碎不堪的一号铜车马已经修复完毕,五月一日起在秦俑博物馆公开展出。秦陵一、二号铜车马原为一组。一号为前导车,古代称为“高车”或“立车”,形同战车,二号为“安车”。一号车舆厢右彩绘云纹盾牌,是秦俑坑、秦陵发现的唯一一件盾牌。秦陵一号铜车马对研究秦汉宫廷车制具有重要价值,也对研究古代战车战术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董青  洛溪 《中华遗产》2012,(12):20-34
色彩搭配,听起来是个时尚词,但远在周代,中国人就懂得“色一则无美”。配色似小节,实为大事,大到建造屋宇,小到服饰、器皿,都要将颜色搭配得井井有条。然而,为什么同是中国式配色,却游荡在礼制与自由、大俗与大雅之间?让这篇文章来为你解渎最中国的用色规矩、规律和技巧。  相似文献   

16.
薄荷醇作为新型的考古发掘现场临时固型提取材料,已经在秦俑一号坑的考古工地上得到了成功应用,但是关于薄荷醇实施提取的安全性能评估还需要深入研究。本实验开展了薄荷醇在秦俑一号坑考古发掘现场的遗迹(土壤和彩绘漆皮)上的实验室性能评估;采用压汞法研究了薄荷醇处理前后秦俑土颗粒的孔隙结构变化;采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考察了薄荷醇施加并挥发过程中秦俑土和彩绘漆皮的显微结构变化;采用GC-MS分析了薄荷醇的残留;对薄荷醇挥发过程中在文物遗迹基底上的再结晶现象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薄荷醇提取遗迹后不会破坏秦俑土的物理结构,彩绘漆皮形貌完好,作为考古发掘现场遗迹提取材料,薄荷醇在出土秦俑彩绘遗迹上使用时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秦俑出土以后,研究秦俑主题的论文曾出现过一批。通过秦俑的艺术形象,探讨其主题思想,确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但是,从已发表的论著来看,基本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秦俑的形象都是“不畏强暴、自信、活泼”,秦俑军阵反映了“积极向上”、“秦政权的巩固和强大无比”,“体现着新兴地主阶级武装力量的旺盛的战斗精  相似文献   

18.
秦始皇兵马俑雕塑群为秦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可靠资料。研究者的笔触伸向了文化史的许多领域。结合对三号坑南厢房40件陶俑的观察。我想对秦俑军服中纽扣作一初步探讨。一秦俑一号坑及三号坑出土的武士俑大都在铠甲上设有纽扣,一般出现在铠甲的右肩或胸甲右上角。右上角处的纽扣或上下垂直或向左倾斜。扣合方法,外型不尽相同,原塑造时却都是单模范制后粘接到铠甲上的。铠甲成筒状,右肩部或右胸上角留有开口,  相似文献   

19.
朱学文 《文博》2000,(1):77-80
1999年,秦俑二号坑清理发掘出土几尊彩绘颜色保存较好的跪射俑,引起世人的注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的明珠。 秦涌二号坑彩绘涌的发掘清理目前主要集中于东北部的驽兵军阵。从发掘现状来看,彩绘陶俑的颜料结构与分布不尽相同。首先,陶俑的彩绘涂层在结构上很不统一,大部分先是在陶俑上涂一层生漆,在生漆上再彩绘一层颜料,也有一小部分彩绘两层颜料,还有的陶俑某些部位只涂一层或两层生漆而不彩绘的。其次,陶涌的彩绘颜色也多姿多彩。发髻及发带上主要为赭石色或朱砂红,面部为粉红色,领部为粉绿色、紫色或粉白色。甲片为…  相似文献   

20.
一件彩绘俑头的保护及秦俑彩绘紫色黄色颜料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在秦俑彩绘保护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对一件彩绘捅头进行了保护,并分析了秦涌彩绘的紫色、黄色颜料成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彩绘俑头的保护1993年5月,在秦俑一号坑T20G10M局部清理工作中,出土了一个彩绘俑头.该俑头暂编T20 G10、003号,彩绘保留较多.贻为灰陶,陶质较好.头绾圆丘形发髻,立于头顶右侧,其根部用发带扎结,发带头露出,搭在髻前头发上.头发用细刻纹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