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8年8月,江苏省江阴市一座明墓内出土一批文物,其中有一件粘连纸质文书。通过分析病害状况,采用蒸汽蒸、滴加揭展剂并结合物理方法,顺利揭展该纸质文物。对文物本体的形貌、帘纹、物理性能、pH值、造纸纤维原料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后期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2012年,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保护修复了一批院藏纸质文物,其中有一件民国时期的革命文物,保护前兼具残缺、断裂、酸化等病害,并有继续发展恶化的趋势。采用南京博物院研制的水性纳米基复合脱酸液对其进行了脱酸保护,然后用丝网对其进行了加固处理。经保护处理后的文物强度得到有效提高,p H值处于理想范围,状态趋于稳定,可达到展陈和保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南海Ⅰ号”两件出水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海Ⅰ号"沉船在出水前已沉没海底800余年,以瓷器为主的文物由于受到海水、海洋生物及海洋沉积物等侵蚀,出现了吸盐、土蚀、缺损等病害。为对出水瓷器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本研究选取其中两件不同窑口的瓷器,从文物保存状况、制作工艺、病害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用酒精、丙酮、柠檬酸等化学溶剂和超声波清洗去除瓷器胎釉吸附的盐分及表面的土蚀等病害;并遵循恢复文物原状与可辨识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环氧树脂胶、滑石粉、丙烯酸树脂漆等材料对瓷器进行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有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增加展陈效果,还为以后大批量相同保存环境和病害的出水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皮革很容易劣化腐变,因此我国出土皮革文物数量很少。新疆、甘肃等北方地区出土的一些皮革文物,是研究古代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为此,本研究探讨了出土干燥皮革文物发掘前和发掘后的劣变因素,并以新疆五堡墓地出土皮革文物的保护修复过程作为实例,对出土干燥皮革的保护方法和过程进行了阐述。在显微镜观察评估病害基础上,对皮革文物采取杀虫、加湿整形等处理。结果表明:干燥皮革劣变的内因主要是皮革本身的组成结构和鞣制方法,外因则主要是皮革出土前所处的土壤埋藏环境和出土后的大气保存环境,保护处理后的皮革恢复形状,可满足展览要求。本研究结果可为出土干燥皮革文物的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新近出土木质文物,由于墓葬环境及出土后保存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木质文物糟朽、霉变、彩绘脱落,甚至崩裂,因而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与修复。为此对表面进行了清理,采用2%PB-72乙酸丁酯溶液滴管渗透的方法进行填充加固,对彩绘层用同样方法加固,对散件器物用汉代木材削制木销钉进行组装,对残损、断裂器物进行修复复原。保护修复后的木质文物适于展陈。本工作所用的保护方法对同类木质文物的保护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湖南张家界古人堤遗址与出土简牍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人堤遗址位于湖南张家界市城西,198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工作队、大庸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其进行发掘,出土了陶器、铁镰、铜刀、铜钱、银珠、漆木器、简牍等。其中最具特点的是简牍,共计出土90片,大致可判断为东汉时期遗物。根据简牍内容可分6类:汉律、医方、官府文书、书信及礼物谒、历日表、九九乘法表。  相似文献   

7.
2014年4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洪起畏墓进行了考古发掘。由于被盗,墓内几无遗物出土,仅存一块红色棺板保存完好,此外墓室内四壁均涂满红色颜料。采用不同方法检测分析了这两种颜料,发现一为朱砂,一为土红,并对红色颜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针对秦俑二号坑出土的一件彩绘跪射俑进行了保护修复,是在考古出土现场保存状况、文物病害及病害机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场保护与实验室保护修复。现场保护重在稳定文物状态和应急处理;实验室保护则依据文物保护程序进行保护修复,在进行文物表面清理工作后,使用AC33(丙烯酸乳液)及PEG200(聚乙二醇)加固彩绘层,使用环氧树脂对陶俑进行了粘接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彩绘陶俑的保护修复工作可为以后大型彩绘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纸质文物是青海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批出土的元代纸币尤其珍贵,但因历史原因导致保存现状不佳,不利于文物陈列展示和研究。为延长文物使用寿命,最大限度降低文物损害,对受损严重的元代纸币进行科学检测及保护修复。修复后的元代纸币强度与柔韧性得以增加,文物寿命得到延长,便于长期保管,同时满足展陈和研究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反映了古人生产和生活情况。由于陶器的主要成分是硅胶盐,易受外界因素的作用,极易发生破碎、开裂等现象,特别是长期深埋于古墓里的陶器文物更易出现损害、病害等问题。陶器文物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复原、不可替代等特性,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显得格外必要。文章以毕节双树湾汉代古墓群为例,通过介绍该古墓群出土陶器的概况,分析考古现场出土陶器文物的典型病害,提出汉代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方法,以期为汉代陶器文物的出土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原文物》2020,(1):4-30,F0002,F0003
大河口墓地M1034是一座东西向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具为一棺一椁,椁下有两根垫木,墓底中部有一腰坑,坑内殉狗一只。墓主头向西,仰身直肢,男性,年龄为18~19岁。随葬品共计691件套,种类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蚌贝器、骨牙器和漆木器等。其中青铜礼器有鼎3件,簋2件,青铜兵器有戈、矛、剑、镞等,陶器仅有陶鬲1件。墓葬年代为西周中期早段,墓主为霸国中等贵族。  相似文献   

12.
透闪石-阳起石玉器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保护传承非常值得关注。本工作将玉器在入土埋藏前人类行为和入土埋藏后自然风化过程的影响作用进行有机结合,对狭义概念的透闪石-阳起石质出土玉器的病害特征、形成机制、修复和保护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结果显示,出土玉器的病害特征主要包括10种:裂隙、剥落、断裂、残损等4种可因人类行为方式造成;表面污染、表面结壳、孔洞、粉化、复合材料脱落等5种主要由自然受沁作用造成;色变现象可由人类行为方式和自然受沁作用分别或共同造成。出土玉器的修复应遵循最小干预性原则,一般不作处理;存在孔洞严重、粉化、复合材料脱落的玉器,建议加固封护,维持其基本外形。出土玉器的预防性保护需要设置中高湿度条件,展陈时规避紫外光,保藏时使用无酸性材料包装。该项工作旨在将保护和考古工作紧密结合,不仅为玉器保护服务,而且为玉器考古工作服务,进而有助于该类珍贵文化遗产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本次在西虎山窑场共清理3座西汉石棺墓,出土各类器物61件,以陶器为主,部分有彩绘,在M3中还发现了汉画像石,这在皖北地区属首次发现。这次发掘揭示了淮北地区汉代石棺墓的面貌,对研究该地区的文化、经济及丧葬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匈奴墓葬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deep-going analysis of Xiongnu tombs in the light of recently discovered data and new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relevant problems.It comprises four parts:1) distribution and date;2) examination of unearthed typical objects;3)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burial ritual;and 4) period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By analyzing the unearthed objects,the author sums up the general character(identity) and traditional regional elements of the Xiongnu culture.By studying the tomb form,coffin st...  相似文献   

15.
16.
杨家山土墩墓群D1保存状况一般,清理墓葬5座、器物群8处,为典型的一墩多墓式结构,中心墓葬有“人”字形木椁;D3保存较差,发现墓葬1座、器物群4处,为一墩一墓式结构,中心墓葬铺设石床。随葬品主要有几何印纹灰陶罐、硬陶坛、陶鼎、陶盂、原始瓷碗、原始瓷盂等,时代为春秋中期。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了解亚浸水漆器的制作工艺及材质,为该类文物修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工作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技术对出土于陕西长安县明代墓葬一漆棺的制作工艺及主要制作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漆棺是按照木胎-纤维-灰层-漆膜-颜料的工序制作的,主要使用材料有麻、粘土类物质、生漆、金及朱砂颜料。漆棺制作工艺及材质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是中国古代漆棺传统工艺制作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8.
马鬃山玉矿遗址位于甘肃省肃北县马鬃山镇西北约22公里的河盐湖径保尔草场。2011年10~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调查确定遗址面积约5平方公里,发掘面积为150平方米,清理的遗迹有矿坑、防御性建筑、作坊、灰坑,出土陶器、石器、金属器、玉料及毛坯等200余件。从发掘资料看,遗址的年代下限为汉代,是目前在西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矿遗址。此次发掘为研究骗马文化提供了新资料,出土的玉矿原料为研究马鬃山玉矿的矿物成分、矿藏成因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刘斌 《考古》2012,(4):70-83
洛阳地区自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王弥、刘曜攻破洛阳,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曹魏及西晋时期统治的核心区,也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以及当时文化制度控制较为严格、执行较为彻底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2015—2016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对江苏邳州煎药庙西晋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现砖室墓葬9座。M1为双甬道土坑砖室合葬墓,出土有陶瓷器、金银器、铜器、铁器等各种材质的文物,其中鹦鹉螺杯和玻璃碗尤为珍贵,为研究该时期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