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4.
文章对良渚遗址群反山遗址出土玉器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学分析,对整理后的反山遗址出土玉器样本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及方差进行了基本观测,并利用皮尔逊矩阵对出土玉器各个器型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作者发现存在一个以上玉器器型的捆绑使用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威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9,31(2):100-111
城头山遗址发现至今备受关注,研究者以往多用类型学和环境考古的方法对遗址进行研究。为了揭示城头山遗址两千余年发展历程中的人地关系演变,本研究通过采用定量考古方法,对城头山遗址发现的房址柱洞进行统计描述和一元方差分析。结合环境考古研究成果,发现城头山遗址的柱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显示出直径大小变化的趋势。这一趋势有可能反映了城头山遗址聚落人口的持续增加与急剧减少都会影响到树材生长周期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6.
2009年昆山市文物管理所在1997年少卿山遗址灰坑(M9)出土品当中,于破碎玉璧残片上发现两枚刻符,其中一枚杆状立鸟形刻符在以往所发现的刻符形态中从未出现。良渚玉器刻符在历年田野考古发掘中鲜少发现,此次发现的两枚刻符不仅保留有清晰的层位关系,其所属单位的遗迹现象及伴出物也较为丰富,对于该灰坑(M9)地性质的再认识意义重大。此次杆状立鸟形刻符的发现,还为良渚时期鸟形以及立鸟形态器具使用情况的研究,提供了组合形态方面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7.
8.
禹会村遗址的发掘收获及学术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禹会村遗址是淮河流域一处较大型的龙山文化遗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中关键时期的关键遗址,对其发掘,为考证与相邻地区同类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同时也弥补了龙山文化的地域性空白,更重要的是为求证大禹治水史绩、探索江淮地区文明起源的进程以及后来如何汇聚、如何加速王朝国家的形成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胎土、成型、修整、装饰、焙烧五个方面对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陶器破片进行观察后可知:第一期遗存陶器以泥片贴筑法制坯为主,少量为泥条筑成;第二期遗存中,泥条筑成的陶器数量有所增加,成为主要制坯方法。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文化陶器制作工艺的变化,符合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由泥片筑成法向泥条筑成法转变的总体变化规律,表明第一、二期遗存陶器制作工艺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东南文化》1998,(3)
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田结构形态已具有我国历史时期水田结构的雏形,已从原始状态发展到规模经营;其日趋成熟的稻作农业生产与草鞋山发现的炭化米粒型已演进成原始栽培稻的进程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11.
12.
Zheng Yunfei Sun guoping Qin ling Li chunhai Wu xiaohong Chen xugao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09
Recently, rice fields dated between 5000 and 2500 BC were found at the Tianluoshan sit in east China. The early rice fields dated between 5000 and 4500 BC are the oldest rice fields known. The discovery has provided data of recovering reclamation, cultiv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rice fields in the Neolithic age. People opened up marshes of dense reeds with fire and wooden or bone spades, in order to create rice fields. In the rice fields, there was not only rice, but a lot of weeds as well. The excavations proved that little or even no weeding or irrigation was adopted. However, tilling soil by wooden and bone tools was evidenced. The average yields are estimated to have been about 830 kg for the early period and 950 kg per hectare for the later period. The cultivation system was low-level. Although the Tianluoshan people cultivated rice, they still obtained a great deal of food by gathering and hunting. 相似文献
13.
冯立军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4):39-46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医师南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原因,论述了他们在新马的医药活动,并以此来说明他们在弘扬和发展中医药以及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健康服务方面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何流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2):68-73
大遗址一词出现于建国之初的经济恢复时期。在配合大规模基本建设进行大遗址清理的实践中,提出了“既对基本建设有利,又对文物保护有利”的“两利原则”。大遗址概念形成于改革开放后新的经济建设高峰期,受国外文化遗产概念启发,逐步发展成考古领域的遗址与相关环境结合的综合体概念。大遗址从起源来看属于工作概念,在文物知识概念体系内难于恰当定位,以现阶段研究的各种概念定义皆难于对具体遗址进行大遗址判定。大遗址也不太符合术语的透明性要求,“大”的义项不明确、界限不清。事买上,大遗址只有经国家公布才能得到认可,因此,大遗址尚处于工作概念阶段。 相似文献
15.
Ranked as one of the top 10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China in 2010, the Lv family tomb complex is the most intact and well‐preserved set of family tomb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excavated to date. Among the numerous exquisite artefacts recovered from the tomb was a sealed porcelain box containing residue. In this research, a multi‐analytical approach combining field‐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nergy‐dispersive spectrometry (SEM‐EDS), X‐ray diffraction (XRD), Fourier transform‐infrared spectrometry (FTIR) with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ATR), and thermogravimetry (TGA) was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residue. Calomel (Hg2Cl2) and calcined stalactite/stalagmite were identified, and they presumably served 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uring ‘Jiaoqi’ disease which is often referenced in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texts.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first direct evidence for minerals being used for medical purposes in ancient China, and also proves its medical effect for relieving the symptoms of Lv Qianrong's Jiaoqi disease. These findings further provide new clues for studying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制定了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但是在执行中,却出现了歧视限制中医的错误倾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及时发现和纠正了这一错误倾向,使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得到了全面落实。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相关论述及措施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夏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3,(3):67-73
系统分析“大遗址”及“大遗址保护”作为重要文物保护政策提出和专项保护行动出台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主要特点,从历史渊源、学术支撑、管理需求、制度保障四个方面展开,兼论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共同推进,并依据时代背景不同和工作内容侧重划分为三大阶段,试图为了解这一政策和专项行动出台的历史背景及相关问题构建一个比较系统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断层成像(CT)技术具有不受工件材质限制、分辨率高等优点,可以在不损坏物体的前提下获取其三维数字化信息,因此在文物数字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在CT扫描与图像重建过程中存在系统几何参数偏差与射线硬化等问题,会导致扫描图像质量下降、文物数字化模型的精度受限。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扫描数据的参数校准以及硬化校正算法,并对两件文物仿制品进行了CT扫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本研究方法处理后,扫描图像质量明显提升,重影和伪影现象得到了有效抑制,重建得到的数字化模型能清晰完整地还原文物形貌。该方法可被广泛应用于文物CT数字化工作中,有利于文物的复制、保护、展示以及文化的交流传播,具有较强的科学意义和社会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药材作为近代中国贸易格局中的重要商品之一,在口岸-腹地的经济互动中位置显要,研究中药材埠际贸易网络对理解其流通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到调查数据相对零散和研究方法相对传统的限制,该网络的复原少有实质性推进。本文主要利用中国旧海关史料的中药材埠际贸易数据,辅以其他对外贸易数据,对近代的中药材埠际贸易流通网络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中药材埠际贸易格局的演变与通商口岸开埠的空间进程密切相关。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药材埠际贸易网络呈现逐渐加密的态势,1927年后,因为战争,中药材埠际贸易网络摧毁严重;同时,中药材国际贸易的区域分布却较为广阔,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区域延伸到欧洲、美洲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