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历史缩影。通过曹操父子营筑的邺城和曹魏洛阳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以及与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及辽金元明清都城布局形制对比,揭示出曹操所开创的都城制度对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重要影响。曹操营建的邺城,对此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东移、北移,起到了奠基性历史作用。中国古代运河是政治之河、军事之河、经济之河,是中华民族发展之河。曹操开凿的黄河以北白沟、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以及隋唐时代以此为基础开凿的北方隋唐大运河,极大地加强了中原与北方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古时代以后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与全面发展,这是曹操的另一重大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2.
邺城和三台     
邺城和三台黄永年都邺最早的是战国初年的魏文侯,汉末曹操又以邺为根据地魏代汉后邺仍为五都之一,永嘉乱后后赵石虎、前燕慕容俊先后在邺城定都,北魏在邺城设置行台,以后成为东魏、北齐的都城;邺城的形胜在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九里已作了评论,时贤如周太初(...  相似文献   

3.
在邺南城宫城、内城窑址区域发现的脊饰类构件,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时代最早的火焰宝珠形琉璃脊饰构件实物,体现了北朝晚期高等级建筑的时代风貌。绿釉脊饰应用瓷土胎,是真正意义上的琉璃构件,等级寓意明显。黑釉、酱釉泥质釉陶脊饰个体较小,其应用的建筑等级应该略低。根据已发现的建筑构件的品类,邺城宫苑的屋面装饰技术高超,青掍瓦、琉璃瓦、琉璃脊饰交相辉映,从中可以领略邺城宫苑建筑屋面装饰的设计意匠。研究脊饰构件时应该考虑像教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汪勃  王小迎 《南方文物》2022,(4):183-190
敦煌文书《诸山圣迹志》和《南唐书》中与杨吴时期扬州城形制布局、杨吴宫署积庆宫相关的记载弥足珍贵。本文结合扬州蜀岗古代城址、唐罗城考古发掘结果和文献资料,梳理了扬州城遗址中杨吴时期相关城建遗迹、“白沙窑”“迎銮”“官”等戳印文字砖瓦建筑构件等的特征,认为杨行密时期开始将扬州城作为都城营建而大规模修缮,相关营建工程一直延续到杨吴后主时期;杨吴时期的扬州城是杨吴和南唐等割据政权的都城或东都,沿袭了唐扬州城由子城和罗城“联蜀岗上下以为城”的双城格局,罗城内有“十字江水穿过”,承继了唐扬州城因河而市、因市而城、城河一体、城门较多、河道纵横、桥梁甚多等特征;推测位于蜀岗古城南城门(杨吴天兴门)至子城东南角之间以南地带(即桑树脚)的晚唐五代时期大型建筑基址群,或与杨吴时期宫署积庆宫(南唐崇道宫)相关。  相似文献   

5.
正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城西南约20公里处,扼华北平原南北交通之襟喉。自东汉以降,邺城历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六朝都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以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建的邺城考古队对邺城遗址进行了持续三十余年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  相似文献   

6.
随着北魏的分裂,北朝墓葬文化格局再次发生变化,奠定了此后隋唐文化的发展趋势,其中东魏-北齐所起的作用更显重要。东魏都城邺城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种类与组合延续着北魏末期洛阳地区的基本特征,墓葬壁画则突破北魏中、晚期墓葬所遵循的"晋制"的束缚,开创了新的范式。不过,都城地区的文化辐射强度偏弱。至北齐时期,新的墓葬文化格局趋于定型。北齐霸府晋阳与都城邺城形成"双核"体制,呈现出一体两面、文武兼备的互动关系,都城地区墓葬文化的影响力明显增强。但是,北齐东方地区的汉人士族墓葬在文化上存在着较多与邺城、晋阳不一致的异动,尤以青齐地区最突出。北齐灭亡后,其文化残局从正、负两个方面深刻影响了隋唐社会制度与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7.
盛京皇宫是清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建造并使用过的皇宫。清入关前曾是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就其建筑而言也以其独有的满族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而著称于世。在历尽四百年的今天,是与北京故宫共存的两座保存完好的宫殿。关于盛京皇宫的建筑艺术论述颇多,但论者大多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建筑构件,即起着装饰作用又有实用功能的斗拱。故本文在论述盛京皇宫满族特色的建筑艺术中,侧重介绍斗拱在各宫殿的装饰艺术及功能。盛京皇宫的兴建如同都城的变迁一样,同样经历了一个由少至多,由简陋到华丽的发展过程。根据不同的时…  相似文献   

8.
2012年1月,春节前夕,在华北平原南部一处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河北省临漳县北吴庄附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建的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东郭区内抢救性发掘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北魏至唐代造像2895件(块)。这是国内出土佛教造像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充分展示了北朝晚期邺城作为中原北方地区佛学中心的历史地位。这项震惊世人的重大考古发现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邺城——沉寂千年的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伴随着邺城考古队整整三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邺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和佛教艺术史上的历史地位正一步步被揭开、展示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9.
建筑用琉璃构件的生产和使用起源于我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家宫殿建筑琉璃构件的大荟萃,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琉璃构件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紫禁城古建筑所使用的琉璃构件当中,很多都带有印章式文字款识,这些款识的种类繁多,内容各异,有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出了明清两代琉璃窑作管理制度,表达出不同历史时期琉璃构件制作工艺水平,这对于我们研究琉璃构件的发展历史和烧制工艺有很大帮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0.
明中都     
安徽凤阳明中都是明初洪武二年至八年(1369—1375年)营建的明代第一座都城,是后来洪武八年至十年(1375—1377年)改建南京宫阙和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1417—1420年)营建北京的模式标本。明中都在城市规划、都城建筑、石雕艺术等方面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明中都虽因故未曾作为京师启用,现已成为遗址,但其历史价值是不  相似文献   

11.
明长城建筑构件穆远学君明代修筑长城是一项规模宏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所用的建筑材料中,除了大量的土、石、灰之外,还有木料、瓦件及砖。这些用料均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在山上开取石料,用石块砌筑。砖瓦则采取就地开窑厂烧制,石灰也就地采石烧制。修筑关城和城堡、...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学界对于西周都城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西周镐京、东周王城、列国都城等进行研究,多为具体问题探讨而缺乏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专著。洛阳理工学院刘余力博士新著《西周成周研究》一书,作为"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学术文库成果"之一,2020年10月由文物出版社刊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学界对成周都邑研究的一些遗憾。全书主体部分五章,对成周都邑的营建、布局、遗存分期、作用与地位、历史变迁等作了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3.
唐长安城外龙首原上及其邻近的小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长安城外龙首原上及其邻近的小原史念海唐长安城因于隋氏旧规。隋文帝始建长安城时,城址就选在龙首原上。当时为营建都城而颁布的诏书,就明白指出:“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①。龙首山长六十里,头至渭水,尾连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  相似文献   

14.
北朝时期邺南城布局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邺城是魏晋北朝时期的名城,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都城。魏晋北朝时期的邺城交通便利,有七途,~([1])易守难攻,西凭太行滏口陉,南有黄河黎阳津,北拒漳河,“山川雄险,原隰平旷”。~([2])自春秋齐桓公始置,至北周大象二年毁废,邺城存在了1200多年。齐桓公始置邺城,“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  相似文献   

15.
邺城地区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白瓷的始烧地点,2014~201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邺城地区的窑业情况进行了考古调查,共发现陶瓷窑址5处,时代自东汉晚期至北齐。值得关注的是,在邺南城的东北、城内、西南均发现了烧制铅釉瓷胎器与青瓷器的窑场,且通过对窑具的分析推测,二者采用相似的窑炉与窑具烧制,仅胎釉与烧造温度不同,由此推测中国白瓷的诞生应为二者共同发展的结果,其中铅釉瓷胎器是隋唐三彩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揭示清代不同地区建筑琉璃构件的原料、烧制工艺及其性能关系,本工作以北京故宫和辽宁黄瓦窑清代建筑琉璃构件为研究对象,利用WDXRF、EDXRF测定琉璃构件胎、釉的化学组成,利用热膨胀仪和理论计算方法测试计算胎、釉的热膨胀系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两地清代建筑琉璃构件胎釉的化学组成规律和胎釉热膨胀系数的匹配性关系。结果表明:两地琉璃构件釉料的化学组成基本一致,而琉璃构件胎体原料不同,北京故宫清代琉璃构件胎体化学组成属于硅-铝体系,辽宁黄瓦窑的琉璃构件则属于硅-铝-镁体系,因此两地胎釉热膨胀系数的匹配关系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河北邺南城附近出土北朝石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香菜营公社南部和倪辛庄公社北部是古邺城遗址所在地。古邺城包括邺北城和邺南城两个都城。邺南城是东魏北齐的国都,当时,佛教已在中国流行,北齐全国人口二千余万,僧尼就有二百万以上,占人口总数约10%,佛教泛滥的确惊人。邺南城附近近年来在农田基建中,陆续有北朝石造像出土。在这些石造像当中有东  相似文献   

18.
1991年4月,随傅熹年先生一行前往邯郸,得国家文物局与邯郸市文管处大力协助,考察了响堂山石窟之大部。现据此次考察所获,从建筑角度,对石窟的总体布局、洞窟形式、窟内空间以及窟檐部分略作分析。南北朝是我国佛教石窟开凿最为兴盛的时期。北魏中期,云冈、敦煌、麦积山、龙门等处相继开凿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北魏政权分裂后,各地开窟造像的势头并未因之而消减。西魏北周境内,最主要的石窟实例是甘肃天水麦积山;东魏北齐境内,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继北魏洛阳之后成为新的北方佛教中心。在邺城、晋阳(今山西太原)以及两都间往来的路上,即今河北、山西、  相似文献   

19.
宜阳故城、阳翟故城和新郑韩城是战国时期韩国在进军中原的过程中先后建立的三个都城,这三大都城在选址、宫城和宫殿区以及防御设施和体系的营建、陵区的规划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同时,受不同历史条件的影响,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比如都城性质、城郭布局、破郑风水等。这些异同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探讨当时韩国的社会和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20.
在最新考古发掘报告与前贤时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都城空间结构及其特征。二里头都城的选址经过了周密的考虑。都城布局经过统一规划,属于单一城制即单一宫城形态的都城,其规划采取了按功能划分为不同分区的结构方法。宫城是一种"非城郭形态"的宫城,具有多宫城性质。二里头都城空间的形成大体经过四个阶段。都城空间的演变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与夏王朝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是其时社会发展在都城空间领域的集中反映。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城,后世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头都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