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西周厉王时期的战争,传世文献仅有只言片语涉及。而有不少厉王时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当时的战争情况。本文通过人物系联,汇集了厉王时期的12篇战争铭文,包括:翏生盨、噩侯驭方鼎、多友鼎、禹鼎、敔簋、宗周钟、伯父簋、虢仲盨盖、应侯视工簋、应侯视工鼎、晋侯铜人、晋侯苏钟铭文,进行了铭文之间的对比,总结了格式和内容上的相似之处;又对比了铭文与传世文献,认为在用词和礼制上两者可相互参证。最后综合探讨了厉王时期的战争和社会形势,认为从铭文时代上看,当时既有前代遗留的东南淮夷之患,又在西北开始了与猃狁的战争;从铭文所载地名上看,宗周、成周等京畿重地皆受到威胁;至于战争之祸所造成的社会形势,于《诗·大雅·桑柔》之"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哀恫中国"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
前两年,山西省新世纪文物发展中心从晋南临猗县收购了一件汉代铜鼎,鼎腹侧刻有铭文,我有幸看到此鼎,颇感兴趣。现将该鼎的时代与铭文考释如下,供有关学者研究参考。鼎呈扁圆形,盖与腹子母扣合。腹为敛口,口舌内折。附耳微内倾,蹄足内侧平齐。腹中部有凸棱一周,外底中间凸出一小道铸痕。隆盖上分置三环钮,钮系扁长条作桥形,顶端有乳突。鼎盖略大于鼎腹,可能为早年后配。鼎整体素面,腹面銮金,鼎腹相当完整(附照片地在鼎腹上部一侧横排直刻铭文一行,为“当赔一斗.半升”六字,其中“赐”字疑后填(见图片)。通高18.6、口径1…  相似文献   

3.
曹锦炎先生在《江汉考古》2011年第4期新公布了一件随仲嬭加鼎,并对该鼎的铭文进行了很好的考释。曹先生根据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字体等特征,推定其时代"应是在楚武王(引案:当为楚成王之误)得随人之助争得王位之后,定在楚穆王或楚共王之际可能性较大"。张昌平先生也通过对该鼎器形、纹饰、铭文以及工艺等时代特征的观察,并对比分析相关楚系青铜器,认为该鼎制作年代在春秋中  相似文献   

4.
雷玲 《收藏家》2022,(9):87-90
曶鼎,西周懿王元年重器,清中期被毁,其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奴隶交换、土地制度及贵族之间讼事的重要史料。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曶鼎铭文》未剔本,对研究铭文拓本,以及清中晚期金石学家之间的学术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雷玲 《收藏家》2022,(9):87-90
曶鼎,西周懿王元年重器,清中期被毁,其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奴隶交换、土地制度及贵族之间讼事的重要史料。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曶鼎铭文》未剔本,对研究铭文拓本,以及清中晚期金石学家之间的学术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雷玲 《收藏家》2022,(9):87-90
曶鼎,西周懿王元年重器,清中期被毁,其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奴隶交换、土地制度及贵族之间讼事的重要史料。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曶鼎铭文》未剔本,对研究铭文拓本,以及清中晚期金石学家之间的学术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雷玲 《收藏家》2022,(9):87-90
曶鼎,西周懿王元年重器,清中期被毁,其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奴隶交换、土地制度及贵族之间讼事的重要史料。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曶鼎铭文》未剔本,对研究铭文拓本,以及清中晚期金石学家之间的学术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雷玲 《收藏家》2022,(9):87-90
曶鼎,西周懿王元年重器,清中期被毁,其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奴隶交换、土地制度及贵族之间讼事的重要史料。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曶鼎铭文》未剔本,对研究铭文拓本,以及清中晚期金石学家之间的学术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雷玲 《收藏家》2022,(9):87-90
曶鼎,西周懿王元年重器,清中期被毁,其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奴隶交换、土地制度及贵族之间讼事的重要史料。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曶鼎铭文》未剔本,对研究铭文拓本,以及清中晚期金石学家之间的学术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宏 《沧桑》2009,(6):41-41,44
膳夫山鼎是解放前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北岐山一带的一件西周铜器,因为该鼎铭文所载历日、年、月、月相俱全,且为长篇铭文,因而其确切年代归属问题就成为学术界迄今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本文结合各位学界先贤的意见,从膳夫山鼎的形制、铭文书体、铭文内容中关于“膳夫”这一官职的演变、西周礼仪制度的演变诸方面入手,和同时代的器物作类比,并结合文献资料,从而判定膳夫山鼎当属于周宣王时期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