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本文通过科技检测手段对叶家山M126出土铜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分析的10件器物中,有7件为铅锡青铜制成,包括6件容器和1件兵器,有3件锡青铜,全部为容器。这批铜器制作采用块范铸造工艺。祖己爵M126:16为一件商代器物。其他器物分属A类和C类普通铅的范畴。其他族属铭文铜器中,一部分器物使用了与曾国铜器相同或相似的矿料,另一部分器物与曾国铜器使用的矿料不同,体现了西周早中期青铜物料流通信息,部分以器物组的形式流通。  相似文献   

2.
彩绘陶器以其绚丽多彩的彩色装饰为主要特征,对它们的相关研究将不断丰富古代制陶工艺及颜料加工技术的认识。为此,本研究利用EDXRF、XRD、SEM、热膨胀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和沂源战国墓葬出土彩绘陶器的组成结构及烧制温度进行了深入分析,首次发现了先以滑石粉打底其上再绘朱砂的彩绘陶品种。沂源战国墓葬中出土了表面用锡层作装饰的陶器,这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墓葬中首次发现这种"锡涂陶"。青州香山汉墓出土的陶俑和器物的胎料组成相近,而烧成温度存在明显差异,陶俑的烧成温度要高于器物。这些结果可为研究彩绘陶器的工艺发展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湖南桃源县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的组成结构及保存现状,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扫描电镜-能谱法(SEM-EDS)、X射线衍射法(XRD)和激光拉曼光谱法(LRS)等手段对陶器胎体成分、表面彩绘、金属涂层等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这批彩绘陶器胎体成分相近,为普通易熔黏土。彩绘陶器表面的红色颜料为朱砂(HgS),黑色颜料为炭黑(C)。在彩绘陶壶、陶鼎和陶敦表面发现金属涂层装饰,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涂层为单质锡,属于锡涂陶的范畴。同时红外光谱测试显示锡层内面棕黑色物质为生漆,可能混合其他胶结材料。以上结果为研究战国时期彩绘陶器,特别是锡涂陶的制作工艺及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病害,采用X荧光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对陶器表面颜料、有机底层、金属涂层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陶胎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批城阳城址彩绘陶器为高硅低铝陶器,为典型北方灰陶类型,吸水率较大,结构比较疏松,烧成温度范围在930℃~1025℃。陶器表面红色颜料主要为朱砂和赤铁矿,黄色颜料为针铁矿; 8号墓部分彩绘陶器彩绘层底含锡; 18号墓彩绘陶器黑褐色有机底层为生漆,为漆衣彩绘陶。这些信息为保护修复方案设计和保护修复实施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山东危山西汉墓出土陶器彩绘颜料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研究山东危山西汉墓出土彩绘陶器颜料成分,采用偏光显微镜、显微拉曼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危山汉墓陶器彩绘颜料有朱砂、铅丹、中国紫(汉紫BaCuSi2O6)、铁红、铁黑、白土等。中国紫颜料首次在山东省的发现,扩大了该颜料的使用区域,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意义。另外,还在紫色颜料中分析出了BaCu2Si2O7蓝色晶体,这是继中国蓝中国紫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6.
夏饷铺鄂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新店乡,2012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发现发掘。M19、M20处于墓地中部,两墓并列。M19出土铜、玉、陶等随葬器物共232件,M20出土铜、玉等随葬器物75件。根据墓葬位置关系、出土器物形制特征及组合关系等分析,可推测M19、M20为夫妻异穴合葬墓,M19为鄂侯墓,M20为鄂侯夫人墓。墓葬年代为春秋早期早段。M19、M20为研究两周时期鄂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7.
双塔遗址位于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双塔村,它处于东北大平原北部的松嫩平原。出土遗存可分三个时期,分属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其中第三期遗存属晚期青铜时代,二期文化,时代初步推断为战国至西汉时期。双塔遗址出土较多的陶器、铜器、骨器,为探讨松嫩平原青铜时代文化发展状况提供资料。本文采用显微观察、金相检测、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方法,对该遗址出土的63件金属器物中的58件进行了科学分析。分析表明,器物材质包括铜合金及铅,铜合金类型以铜砷合金、铜锡铅合金、铜锡铅砷合金为主。制作方式多为铸造成形,部分器物经热锻、冷加工及受热处理。表明当时的居民已经能够根据器物类别的使用功能和加工方式,有意识的配制出综合机械性能较好的合金,并能重复做出质量较高的器物,表现了较好的铜器制作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次在西虎山窑场共清理3座西汉石棺墓,出土各类器物61件,以陶器为主,部分有彩绘,在M3中还发现了汉画像石,这在皖北地区属首次发现。这次发掘揭示了淮北地区汉代石棺墓的面貌,对研究该地区的文化、经济及丧葬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2004年10—11月,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山东博物馆考古队对重庆万州区瓦子坪遗址进行了第四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发现墓葬11座,除铜钱外出土各类器物268件(套)。11座墓葬中有西汉墓1座、东汉墓7座、六朝墓3座,现选取典型墓葬M11、M7和M2进行详细介绍。M11为西汉土坑墓,形制简单,出土器物以仿铜陶礼器组合为主;M7为典型的东汉晚期墓,出土陶器种类丰富;M2为六朝墓,出土器物主要是青瓷器。这些墓葬的发现与初步研究,为峡江地区汉至六朝时期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0.
小胡村墓地为殷墟晚期"舌"氏家族墓地,为探讨其出土铜器的腐蚀特征,揭示其所蕴含制作技术和相应考古学信息,从而为器物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墓地出土12件铜器进行基体锈层结构和制作技术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相较纯铜、铜锡和铜锡铅合金,铜铅合金耐腐蚀能力较弱,腐蚀严重;铜器经冷热加工处理易造成内部组织结构不均内应力残存,间接加速铜器腐蚀;12件铜器材质:纯铜2件、铜铅合金4件、铜锡合金3件和铜锡铅合金3件;仅2件兵器(刀M28:1、戈M38:1)经有意铸后热锻和冷加工,其余皆直接铸造成型。M21墓4件铜器皆为铜铅合金明器,小胡村墓地作为殷墟周边商文化系统,趋同商文化中心区,亦呈现部分中小贵族随葬铜器明器化现象。研究结果可为器物修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山东青岛土山屯汉墓出土了大量汉代漆器,大部分漆器髹涂1~2层较薄的漆,但M162出土的漆奁残片却与众不同。本研究采用数码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M162出土漆奁残片的红漆层和漆灰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此件漆奁残片的漆灰层表面连续髹涂5层红漆,且每一层厚度均超出同时期其他墓葬出土漆器的漆层厚度,实属罕见。检视以往研究成果,这是目前发现红漆层数最多的汉代漆器标本,其制作工艺较单层髹漆更为复杂。而这种多层髹同种色漆工艺发展的原因,应当出于审美的需要,其进一步发展,或许可视为雕漆工艺的滥觞。  相似文献   

12.
Samples of red pigment from a group of seven Roman‐period Egyptian mummies, known as red‐shroud mummies, are investigated. Elemental analysis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ICP–TOFMS) shows that the samples contain mostly Pb (83–92% by weight), along with 0.2–2.0% Sn. All of the samples are found to have similar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s when normalized to the continental crust, suggesting that they share a common geological origin. Lead isotope ratios are found to match the mixed lead sources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Rio Tinto, Spain – a site extensively mined for silver during the first century ad . Raman microspectroscopy identifies the major phase of each sample to be red lead (Pb3O4) with a minor phase of lead tin oxide (Pb2SnO4). Lead tin oxide does not occur naturally, and its incidental occurrence within the sample indicates that the material was heated under oxidative conditions at temperatures in excess of 650°C. In archaeological contexts, the high‐temperature oxidative treatment of lead is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metallurgical refinement processes such as cupellation. Based on this evidence, it is argued that the pigment was produced out of litharge associated with silver cupellation at the Rio Tinto site.  相似文献   

13.
甘肃马家塬墓地是战国晚期至秦初的西戎墓地,本研究以该墓地M4出土的料珠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分析其成分和结构特征,讨论其工艺特征,以丰富对战国时期费昂斯的相关认识。研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分析结果显示料珠为费昂斯制品,其釉层玻璃化程度很高,经历腐蚀后熔剂流失严重,明显区别于西周时期的费昂斯制品。同时确定釉层中的一些高锡颗粒物为SnO_2,表明当时在釉层制作中加入锡石或锡粉末。该费昂斯制品应采取了直接施釉或包埋施釉工艺。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费昂斯发展历程演变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4.
三门峡虢国墓地是研究西周晚期诸侯文化的重要考古遗址。在M2009虢仲墓中发现了一件麻织短裤和一件麻织短褂,这套麻织品文物是为数不多的保留至今的西周服饰,最为重要的是这套麻织品分为两层,内层着鲜艳红色,明显进行过人工染色。本研究采用能谱分析仪和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对麻织短裤上的红色颗粒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红色颗粒主要成分为Fe_2O_3,而天然赭石的主要成分也为Fe_2O_3,因此确定麻织物上的红色是由赭石染色的结果。这一发现为西周时期织物染色应用石染提供了实证。  相似文献   

15.
克孜尔石窟是蜚声中外的佛教艺术宝库,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实物资料。为了解克孜尔石窟第189窟前发现的蓝色颜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其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拉曼、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将其与第189窟壁画蓝色样品的元素组成及物相进行对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透射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其可能含有的胶结材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出土蓝色颜料样品为青金石,胶结材料为植物胶。研究表明,通过多种分析手段联合使用,可以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分析对象的各种信息,为今后克孜尔石窟壁画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的分析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采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X射线衍射(XRD)和显微拉曼光谱(Raman)三种无损分析方法对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和三号战国墓出土的玉器和玻璃器进行了综合研究。准确判定了玉器的材质和玻璃器的成分体系,并探讨了玉器的地质成因类型和沁蚀原因等。首次在淮河流域发现天河石玉器。  相似文献   

17.
M. S. Gill  Th. Rehren 《Archaeometry》2014,56(6):1009-1023
We describe the historical appearance, composition and texture of a little‐known orange pigment in 17th‐century northern India. The pigment shares similarities with lead–tin yellow type II, but has between 6 and 7 wt% zinc oxide instead of silica as a minor element in its structure, in addition to the dominant lead and tin oxide. The consistency of its occurrence and composition across several important and highly decorated monuments and relatively wide chron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ranges of use indicate the controlled and intentional production of this pigment. We propose to use the name lead–tin orange for this material, indicating its similarity to lead–tin yellow but highlighting its independent character and distinct colour.  相似文献   

18.
钓鱼城悬空卧佛造像系创作于晚唐时期的一尊巨型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宗教价值,但造像保存现状较差,存在颜料脱落、酥碱粉化、起甲等病害,亟待保护修复。为了解悬空卧佛彩绘颜料层的成分与结构,采用金相显微镜、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XRF)、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等多种现代方法与技术对彩绘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用红色颜料为铁红、铅丹;蓝色颜料为群青;绿色颜料为碱式氯化铜;青色颜料为墨绿砷铜矿;白色颜料为硫酸铅;局部有贴金。结果还表明,该造像历史上曾多次重绘。本研究成果以期填补钓鱼城悬空卧佛研究的空白,同时为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重庆洞天堡墓地出土青铜器的保存状况、腐蚀产物种类和埋藏环境特征等,并探索其锈蚀成因,为即将进行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重庆忠县洞天堡墓地出土青铜钫残片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和锈蚀物结构成分分析,并利用X射线荧光和微生物分析技术对青铜钫附着土壤进行成分和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该青铜钫锈蚀物含孔雀石、白铅矿、铅钒、磷氯铅矿、砷铅矿和赤铜矿等;外层锈蚀存在磷和氯元素富集现象;土壤中的磷、硫和氯等元素向青铜器迁移,青铜器中铜、锡和铅元素因腐蚀向土壤中流失;附着土富含多种真菌类微生物,促进了磷氯铅矿和砷铅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