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太原晋祠是国家重点物保护单位,也是山西名的旅游胜地。她之所以誉称三晋,固然与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化密不可分,但晋祠风景区的园林用水更使其增加了诱人的魅力。其园林用水之妙,在中国造园史上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试论晋祠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园林。笔者根据古典园林的特点,分析晋祠园林形成的特点、发展史,分析全园的布局、山水的利用、植物种植等艺术特色,以及园林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晋祠概说晋祠是山西省著名的游览胜地,位于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的悬瓮山下,祠内清泉涌翠,殿阁棋布,古木参天,风景优美。一九六一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又是晋水的源头,据《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记载:西周成王封其同母弟叔虞于唐地,称唐侯,后代对叔虞  相似文献   

4.
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者空间意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树伟  苏勤 《旅游科学》2010,24(5):56-63
本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为案例,基于意象地图调查,探讨旅游者空间意象的基本要素构成、意象要素感知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古典园林旅游者空间意象中共包含五个基本要素,五要素在总体样本中出现的频率基本均衡,在不同园林的样本之间有一定差异;(2)五要素均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其中节点与边界要素的可识别性及可意象性最高,是遗产保护的核心要素;(3)五要素的感知频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景区核心向周边逐渐衰减的规律性特征,即“核心一边缘”空间模式,该模式的形成是旅游者行为特征与园林空间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李钢 《文物世界》2000,(1):62-65
晋祠的选址和环境是非常讲究的。自古而今,大自然不单单是人类生活物质的源泉,也是人类心智交流的对象,是人们精神的象征。“智乐山,仁乐水”,此话赋予自然以拟人化的首先属性,并使自然这美带上了约定俗成的化内涵。这种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晋祠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在不断的提升当中。晋祠古庙会,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和文化、聪明和才智,是在长久的历史之中不断形成的,具有当地的文化特色。本文主要是从晋祠的基本情况入手,针对晋祠古庙会的形成和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说明,介绍了晋祠古庙会在现阶段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7.
郭蕾 《神州》2012,(25):3-3
概述了山西晋祠的文物价值,阐述了历代晋祠文物保护的现状,同时提出了今后对晋祠文物保护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晋祠是集祠庙、古建筑、园林三位于一体的景区,仅古建筑就囊括了自宋至民国各个朝代;同时作为山西省一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著名景区,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晋祠中的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并存,仅古建筑就有百余座,更不用说塑像、碑刻更是繁多。目前,晋祠存在保护和利用怎样进行与平衡的问题,也存在人才与资金短缺的问题。作者基于晋祠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现状,提出个人的一些拙见,探索保护文物的有效途径,为保护文物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晋祠圣母殿彩塑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艺术、科学等信息,要将这些信息保护、传承和利用,除传统的记录手段外,必须采用当前高科技数字化手段,将其信息全面、客观、准确地记录下来。这样既完整保存了文物现状信息,有利于其传承发展,又可实现文物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0.
山西太原的晋祠在北宋中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主神由唐叔虞变为水神昭济圣母,成为当地民间赛社的重要神祇,也在熙宁间获得朝廷的敕封。熙丰新法是北宋乃至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从晋祠留下的蛛丝马迹中可以看出,晋祠此时的变化实与熙丰新法有着明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晋词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古为唐地,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叔虞封于唐,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唐为晋,后人祀叔虞于晋水之源,因称晋词。自《山海经》始,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齐、隋、唐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词内外。唐太宗李世民曾以"六合为家"的英雄气魄,用"经仁纬义"的华丽文笔,对悬瓮山的雄伟,晋水的秀丽做了拟人化的评赞:"其施惠也;则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簿,飞禽走兽依焉;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  相似文献   

12.
清盛期京城西郊皇家园林是康、乾二帝通力创作的一座完整的皇家园林。康熙帝营造西郊第一座完整的皇家园林畅春园,是为了满足其阅武骑射、观耕格物、尊佛敬道、修身行孝和居园理政的五大治国功能要求。可推定康熙朝畅春园是由畅春园居园、西花园、西厂三个区域组成,占地达5千亩,而西花园又包括西花园居园、圣化寺和御稻田。乾隆帝全盘继承皇祖康熙帝治国造园思想,扩大并完善了康熙时期的京城西郊皇家园林,至乾隆中期,京西皇家园林形成了一个无缝衔接的整体,占地超过京城:东起京城连畅春园之御道,西至香山静宜园、健锐营,北沿清河、圆明园护军营、十方普觉寺,南沿长河与南旱河之间地带达京城西城垣,畅春园、圆明园、长春园、熙春园、绮春园、春熙院、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泉宗庙、乐善园等诸多居园,均以园中园的形式并存于乾隆朝京城西郊皇家园林之中。因而判断清朝盛期的皇家造园实绩,宜避免囿于传统私家园林的“园墙”之见,而应移情于多民族、多语言的泱泱大国之圣王君临天下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晋祠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要找准自身定位,加强文物本体保护和环境治理,处理好遗产保护和展示及发展旅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悬瓮山下有一处著名的4A级旅游景区,绿树成荫的古代园林建筑群——晋祠。其中的难老泉、宋代彩塑、周柏号称"三绝",唐代诗人李白诗中写道:"晋祠流水如碧玉。"水是晋祠的灵魂,这就是号称"三晋第一泉"的难老泉水,在难老泉旁的水潭中,有一石舫就建在难老泉出水口边,石舫名曰"不系舟",出自《庄子·列御寇》:"巧者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是人类传递明,积累智慧的场所,是蕴藏着历史人、艺术、科学等方面知识的巨大信息库。如果能够在信息知识科学性的基础上,加强信息的艺术性、趣味性,就可以对人们的内心世界产生良好的  相似文献   

16.
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宋、元、明、清时期的各式建筑100余座,附属铁人、铁钟、铁狮及铁炉等大型铁器文物是晋祠风景名胜区重要的文物组成。本文通过对晋祠博物馆内苗裔堂、西湖、钟楼三座铁钟成分及锈蚀检测分析,进一步了解铁钟病害成因,有针对性对铁钟进行保护修复。本文以3座铁钟为例,浅谈铁钟保护修复时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文物保存环境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物古迹是人类发展史上宝贵的遗产,是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的珍贵遗存。这些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无一不是无价之宝、惊世骇俗之作,然而文物环境的优劣与否关乎文物的寿命,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不和谐的人为破坏让我国的文物面临极大的威胁。文章主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阐述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并提出文物环境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是祭奉西周初年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园林祠庙。其创建时代不详,但在北魏时已有了详  相似文献   

19.
叔虞和圣母水神,是晋祠早期祭祀的对象。不过在宋代以前的官方看来,前者才是祭祀的主神。自宋代以来,由于太原成为边塞重镇,农业开发与水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祭祀圣母水神逐渐超越了祭祀叔虞,且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尽管此后历代士大夫多有对晋祠祭祀进行"礼俗辩证",但由于圣母为民间普遍崇奉而香火旺盛,祭祀叔虞则因只有少数士大夫提倡和实践而日渐式微。晋祠祭祀变迁的背后是礼与俗分合的一种展现。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公路的交通振动对彩塑损伤状况,对山西省晋祠圣母殿内彩塑进行了脉动和汽车振动测试。脉动测试与分析得到了彩塑基频自振周期、阻尼比及传递函数;单车公路汽车振动测试及利用传递函数进行的多车振动数值计算分析,得到了彩塑在单车行走下的最大位移为3.40×10-2μm,五车纵列行走振动最大位移为1.32×10-1μm,及在不同汽车流下的振动位移。根据彩塑残损情况和振动最大位移角2.24×10-7rad,提出了瞬时振动对晋祠泥质彩塑影响的判定等级和准则;根据疲劳损伤理论和振动测试结果,提出了持久振动对晋祠泥质彩塑损伤的判定准则;根据晋祠泥质彩塑的现状损伤和其在振动时的瞬时位移极限角,提出了不同等级公路应有的避让距离分别为3200m、2400m、1800m、1200m、800m,并对晋祠周围的公路状况进行了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