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白石画蟹     
这是一个家庭宴会,酒绿灯红,宾客满门。 宴会的主人──伪浙沪警备司今、特务头子宣铁吾走到特别请来赴宴的一位白发老人面前,假充“风雅”地请他挥毫作画。 在座的一些正直之士不禁暗暗担心,因为这个满头银髯的老人就是以蔑视权贵著称的国画大师白石老人。可是出乎人们预料,只见白石老人捋捋银髯,沉思片刻,欣然点了点头。 宣铁吾顿时眉飞色舞,急忙个人磨墨铺纸。白石老人款步走到案前,大笔一挥,雪白的宣纸上即刻出现了一只斗大螃蟹。众人赞叹不已,宣铁吾也装模作样的品味沉吟,齐白石饱蘸浓墨又随手添了两行题字:“横行到几时”“铁吾将军”…  相似文献   

2.
黄适远 《丝绸之路》2006,(11):63-66
78岁的乌斯满·伊不拉英老人站在那棵粗大的桑树下,慢慢摘吃着紫嘟嘟胖乎乎的桑子,果实挂满了老桑树,枝头显得沉甸甸的。六月的阳光透过树枝洒在老人的脸上,呈现着斑驳,忽明忽暗。老人转过身,用纯熟的汉语说:“甜的很,你尝尝嘛!这是我爷爷霍加木尼牙孜佐尔敦的第二个夫人阿拉木罕种下的,100多年了。”老人感叹地抚摸了一下老桑树,轻轻哼着:“阿拉木罕你在哪里?吐鲁番西300里。”然后说我的奶奶阿拉木罕就是你们汉族人王洛宾写的那首歌里的阿拉木罕。”说着,他呵呵笑了:“不过歌词有点小问题,有一段时间不是在‘吐鲁番西300里’,而是吐鲁番东…  相似文献   

3.
老人专座     
公共汽车上有个专座,是给老人坐的(如把原句改为“公共汽车上有个老人专座”,就简洁多了。) 一天,一位步履困难的老人和一个长发小青年一起上了这辆车(句中的“步履困难”改为“步履蹒跚”更有分寸)。车上座无虚席,唯有那老人专座空在那里。(此句中第一个“那”可删去。) 长发小青年抢先一步,占了那个位子。老人只好拄着拐杖,依着栏杆(此句可改为“紧握栏杆”,更能突出老人的体弱力衰),吃力地站着。  相似文献   

4.
2000年元月19日,在江南诗词学会、江南诗书画院举办的“庆祝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纪”诗歌朗诵会上,有一位年已96岁高龄的老人,兴高采烈地率先吟唱了自己的五首新作,那高亢而韵味深长的吟唱激起了全场一片热烈的掌声。 这位老人就是人称“金陵第一龙”的江南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著名诗人刘工天先生。 最近,笔者来到刘工天先生家采访,步入客厅,正面墙上悬挂着巨幅油画《良辰》,此画系其长子、香港著名画家刘宇一教授所作。油画两侧贴着一副诗友书赠的楹联,上联是“百岁诗翁千禧晋”,下联是“三朝老盖代崇”。这副楹联对老人的…  相似文献   

5.
<正>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寇常常到一位居住在北平的病中老者家中“拜访”,威迫利诱老人出来担任伪职。老人坚决拒绝,并让仆人挥起扫帚将日本人赶跑,从此闭门谢客。日寇于是派人监视老人的家,不准老人离家半步。9月,老人终因痛恨日寇而悲愤过度,开始绝食绝水并拒不服药。9月13日,老人带着对日寇的愤怒走完了88岁的一生。这位老人,就是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父亲、晚清大诗人——陈三立。  相似文献   

6.
张掮中 《纵横》2009,(2):56-58
冰心老人离开我们已经10个年头了!缅怀冰心,感恩冰心,几乎成了从“父亲到儿子到孙子”几代人历久弥新、思之情切的“冰心情结”!笔者有幸成为冰心老人晚年的学生,拙著儿童文学《动物王国的战争》一书,就是在冰心老帅指导与鼓励卜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我的心愿就是,希望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须发皆甴的彭士禄对着镜头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位96岁1的老人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见证了中国轰轰烈烈地发展。建党百年之际,《环球人物》记者拜访了彭士禄。为国贡献了大半生,看到新中国今天的发展,九旬老人很是欣慰。  相似文献   

8.
不止一次地问每个采访到的老人,“两航人”是什么时候开始遭难的?有的老人说是在“文革”,也有老人说是在“反右”。潘国定等人之前提到的飞行英雄潘国定,世界华人飞行圈子里的一号人物,美国人对他赞赏有加,认为他是飞行天才。“文革”前几  相似文献   

9.
2002年3月18日,坐落在东南大学的“田原书画作品陈列馆”举行隆重的开馆仪式。一位78岁老人风趣的开场白迎来一阵阵的掌声:“感谢东南大学给了我一个这么好的‘牛棚’,我庆幸我的‘孩子们’有了这么好的归宿……。”这位精神健朗、诙谐幽默的老人就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全能艺术家”田原先生。  相似文献   

10.
《西藏人文地理》2006,(2):82-93
张藏月:八廓街的“妈妈”在转经的人群中,一位慈祥的老太太提着念珠走在其中,旺堆拉叫了一声:“妈妈”!随即两人热情地用藏话聊起天来。我以为老人是藏族人,当我向她问好时,老人却用地道的河北话回应,我很惊讶!今年七十三岁的张藏月老人,在八廓街已经生活了四十五年,是地道的八廓街老居民,街坊邻居全都脸熟,一口藏话听不出任何破绽。八廓街的藏族人都亲切地叫她“妈妈”。  相似文献   

11.
冰心老人为我刊题词李德我从小就是个“冰心迷”,现在仍是个“冰心迷”。请冰心老人为我刊题词是我多年的心愿。因她年高多病,实在不好打搅,便拖延下来。但终于还是忍不住而给冰心老人写了封信。不料很快就收到了老人家的题词。我惊喜、感动之情是不言而喻的。望着那端...  相似文献   

12.
习练中国传统武术已经六十多年的于志钧老先生答应接受采访后,我们兴冲冲地前往老人的家。除了采访外,我心里还有个额外的想法,就是见一见真的“练家子”。  相似文献   

13.
14.
武汉市工商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从1945年至1994年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在工商界工作。他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满腔热忱地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就是王际清同志,人们习惯地尊称他为“际老”。  相似文献   

15.
“文革”高潮,大家都在学习“老三篇”。在这个喧嚣的时刻,张思德的养母刘光友老人才知道自己儿子的结局。“那个张思德莫非就是我的谷娃子?”一个人的死讯走了20多年,才来到生养他的土地,才撞进母亲的心田。  相似文献   

16.
1970年春,英国爱丁堡,一位气息奄奄的老人躺在病床上,握着他夫人的手,很吃力地说“我能回无锡太湖边去吗?我想回去。”说罢,老人安然地告别人世,永远地走了。这位老人,就是二十年代跟鲁迅争论的北京大学教授陈源先生,夫人就是女作家凌叔华。陈源,字通伯,笔名西滢、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教授。1896年5月10日出生于无锡市中心崇安寺陈宅。他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祖父行医,喜爱陈源。陈源自小受到诗书的熏陶,幼年随父母在上海读书于文明小学,三年级又转入南洋公学附属小学读书,成绩优秀,对语文与英语似有特异的禀赋,始…  相似文献   

17.
两年前的4月,青海省在西宁举行了“荣获全国‘三奖’表彰大会”,会上有一位东乡族老人荣获“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这位老人就是民和县的民间文艺家赵存禄先生。 赵存禄一生酷爱民族民间文艺,是青海省第一批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被吸纳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退休前,曾搜集整理发表大量民间文学作品,出版有《民和民歌选》、《民和民族民间文学集》等。退休  相似文献   

18.
隆冬岁末,云南宣威县城里有位垂危病榻的老先生,断断续续地呼唤:“琼英——回来——了——吗?”侍候在床榻的大儿子回答:“爹,幺妹会回来的!”听儿子这么说,老人满意地安然入睡了。这位老先生就是一生追求进步与革命、实行实业救国、经历坎坷而不平凡的云南火腿工业的先驱、民主革命参加——浦在廷。他呼唤的“琼英”,是他的小女——浦琼英——邓小平夫人卓琳。1950年12月,得知父亲病危消息的卓琳,风尘扑扑地从重庆赶回老家与父亲见面后,老先生泰然长逝。  相似文献   

19.
余玮 《文史博览》2007,(8):12-14
叩响国家语委宿合楼的一户门铃,一位清癯和蔼的老人迎候了我们,他就是记者所要采访的久闻大名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  相似文献   

20.
5月26日清晨4时,塞尔维亚北部兹雷尼亚宁市拉扎雷沃村。几名警察突然闯入一间房子,拔枪对准一位老人:“你是姆拉迪奇吗?”老人抬起头,平静地说:“恭喜,你们终于找到了你们要找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