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霞飞 《文史精华》2005,(10):4-12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地上产生了一个农业战线的典型——大寨,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后,大寨的经验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引导了中国农业十几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央对大寨经验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结束了中国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请看《农业学大寨始末》一文。  相似文献   

2.
秋风萧瑟,残阳如血。深秋的一个午后,我独自登上虎头山,站在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墓前的汉白玉石碑下,面对着美丽花圃拱围的青石垒砌的圆形坟墓,我两足并拢,深深鞠了一躬,说一声:永贵大叔,我给你扫墓来了。 陈永贵的墓上摆放着几个或新或旧的花圈,我也将一束素洁的白月季置于墓碑前,以寄托我对这位农民领袖的深切悼念和无限哀思! 我踽踽环墓而行,一种久远的思绪不断袭来。……大寨,这个曾声震华夏、名扬四海的山村,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成为中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农业学大寨”的热潮曾席卷了神州大地,“学习大寨呀赶大寨,大寨红花遍地开“的歌声,也曾滋润过多少人的歌喉,牵动过多少人的心灵,影  相似文献   

3.
<正>在距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西南方向15公里的地方,坐落着一个土族集聚的小山村——下浪加。这个静谧而具发展活力的小康村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在上世纪70年代曾是青海省农业战线的典型,被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称号,中共大通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称号,中共大通县委、多林公社党委多次颁发“大寨式大队”证书。这些荣誉的背后,  相似文献   

4.
史永红 《文物世界》2011,(1):72-74,68
提到大寨,我想很多人并不陌生。大寨是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大寨人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大寨精神”激励了一代人,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它独特的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60年代,山西省委在树立了大寨这一农业先进典型后,又提出“一带二”的口号。通过“一带二”,不仅在全省普及了大寨精神及其基本经验,推动了农业学大寨运动,而且较好地克服了大寨发展农业中的某些缺点,端正了山西农业的发展方向,对促进山西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寨,这个曾经红极全国、家喻户晓的农业典型似乎离我们远去了。这个典型的过去到底是什么样,如今又是什么样?对许多读者来说始终是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然而揭开大寨的神秘面纱,让其回归“自然”,却又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相似文献   

7.
孟红 《百年潮》2008,(5):52-54
大寨,这个位于太行由一隅的农村,历史的风云曾把它捧居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声名远扬。当年它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不少中外名人纷至沓来,探访其力量所在、精神所在等等神秘之处……巴金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也是巴金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大寨行。  相似文献   

8.
农业学大寨运动由山西兴起,在全国盛行十六年之久。大寨曾为引领中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旗帜。大寨经验和大寨精神曾经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农业学大寨运动所表现出的改天换地的气魄、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国为怀的风格和艰苦奋斗的事迹,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敬仰,当然也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尤其山西是大寨经验和大寨精神的故乡,又是学大寨运动开展最早的省份,客观、全面、系统研究山西学大寨运动的历史,深刻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研究当代中国曲折发展的历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1980年代初,《大众电影》曾创下965万份的发行神话,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刊物,至今仍无人超越。现在,这个数字跌到了3万。这本曾经最辉煌的杂志走过的60年,是整个时代的60年  相似文献   

10.
李茂盛  李静萍 《沧桑》2015,(1):1-9,19
农业学大寨运动由山西兴起,在全国盛行十六年之久。大寨曾为引领中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旗帜。大寨经验和大寨精神曾经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农业学大寨运动所表现出的改天换地的气魄、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国为怀的风格和艰苦奋斗的事迹,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敬仰,当然也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尤其山西是大寨经验和大寨精神的故乡,又是学大寨运动开展最早的省份,客观、全面、系统研究山西学大寨运动的历史,深刻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研究当代中国曲折发展的历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农业学大寨"是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一场运动,依据的是毛泽东于1963年发布的一项指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大寨支部书记陈永贵的领导下,当地农民从山下担土到石山上造田,在山顶上开辟蓄水池,所谓"万里千担一亩田",改造了本村的生活状态,受到政府的重视,毛泽东认为符合"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原则,因此号召全国农民向大寨学习,并在毛泽东的提名下,任命陈永贵为国务院副总理。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 曾演绎了多少曲折的故事 曾孕育过多少动人的传奇 这里曾经受过血与火的洗礼 这里曾让世界震惊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诞生 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这里研制成功  相似文献   

13.
毛主席号召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六七十年代曾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大寨的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也当上了国家的副总理。这一运动是怎么起来的?陈永贵又是怎样一个人?请看当时的山西省委书记陶兽茄写的《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的由来》和陈永贵的儿子陈明珠写的(我的父亲—陈永贵》。  相似文献   

14.
于兴卫 《百年潮》2013,(2):37-42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毛泽东号召"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三者紧密相连成为当时一个响遍中国大地的口号。对于前两场运动,学术界研究较深,人们了解较多;而对于曾经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全国学人民解放军",学术界研究还没有广泛深入开展,人们对其深层次的问题,还知之不多。毛泽东出于怎样的目的发出"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号召,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们是如何反映“建设大寨县”内容的韦爱春都安有八“最”,其中之一是──农业学大寨、建设大寨县最“著”。1964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此拉开都安这个“九分石头一分土”的“石山王国”农业学大寨、建设大寨县的序幕。1969年12月,县委组织...  相似文献   

16.
正响水——"张黄六"地区,这个曾经广泛流传"直通华东局,穷得叮当响,中央也明白"的地方,在泱泱华夏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版图上,其位置也许只有针鼻那么大小。可是,就是在这里,江苏省委在极其困难的上世纪60年代派出第一个扶贫工作组,为改变这里的自然环境、土壤条件、思想观念,革掉"旧三多",创造"新三多",解决粮食问题、吃饭问题、生存问题展开殊死拼搏,他们是这个区域改变面貌的奠基石,推进发展的方向标,可以说是当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奔小康精彩华章的一幕序曲。  相似文献   

17.
“农业学大寨”的沉重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寨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树立的红旗”,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进而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典型”。通过“农业学大寨”和后来的“普及大寨县”,人民公社体制“左”的错误恶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也使人民公社否定了自己而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取代。毛泽东为什么要树立大寨这面红旗呢?从前前后后的许多事实判断,大概因为毛泽东经过长期的选择、比较,认为大寨充分体现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体现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正确性,体现了个人崇拜一定程度上的必要性,体现了反修防修的重要性。早在50年代合作化高潮时期他就说过:“…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笔在江苏省军区部队服现役时,曾亲耳聆听过省军区政委陈茂辉将军讲述其亲历淮海战场杜聿明被俘经过一事。现根据记忆,又参考一些章将这个故事写出来。  相似文献   

19.
丁文江的梦     
段炼 《百年潮》2003,(12):60-64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丁文江这个名字也许有些陌生了。普通读书人可能知道的,大概就是,他是一名地质学家,在上世纪20年代,曾与张君劢有过一场关于“科学”与“玄学”的论战。至于其他情况,则大多不甚了然了。不过,如果知道,就是这个丁文江,曾与胡适等人提倡  相似文献   

20.
1978年,刚从“牛棚”解 放出来的农业科学家杨显东 博士,以中国农学会创始人 之一和理事长的身份,主持 召开全国农业学术讨论第三 次代表大会。来自全国800 余名农业科技代表,一致要 求去大寨参观,看看大寨之 路是否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 客观规律,是否是中国农业 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来到大寨,一行人大失 所望。虎头山是光秃秃的。为 了搞人造小平原,大寨人砍 掉树林,把小麦种到山顶上, 破坏了生态平衡。已近收割 季节,麦苗只有五六寸高,麦 穗抽不出来,偶有抽穗,也是 几粒不饱满的歪子。大家去 参观被报刊大肆吹得神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