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迷拐”、“折割”传闻与天津教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迷拐”、“折割”传闻,对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教案的发生来说,不只是一般性诱因,更是重要且直接的激发因素。该安析清方主办人曾国藩,曾一度把查究有关传闻内容的虚实作为办案的关键,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其中的“迷拐”传闻没有查究清楚便悬置起来,最后不了了之,遗留下百年谜局,但也不妨把对有关传闻的可能性的解析作为诠释津案的要项之一。  相似文献   

2.
民国初年,北京一位清朝官员在自家院子里,和妻儿一起过着悠闲的日子。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的统治体系完全瓦解。很多清朝的大官要员不得不赋闲在  相似文献   

3.
李庆熹 《文史天地》2003,(11):49-50
原在彝区地带的地名,随着历史演变至今,彝语和汉语相互以谐音取用甚多,又多以汉文记载,沿袭流传,却不知谐音取用来自彝语是什么意思。就今黔西城关的地名,在未启用“黔西”二字之前,汉语取谐音于彝语的就有:觚著、个仲、郭张等名。启用“黔西”二字的时年,是清康熙五年(1666)二月。由于对水西改土归流,将包括今金沙县境部分辖地在内的三个则溪范围,划编成为一个府,取名黔西府。按“黔西”二字的含义,其所在方位应该是在黔(贵州)省辖地内西方,可是实际位于黔西北而又偏正北度。但是又为何取名“黔西”呢?这要从卑鄙无耻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顺…  相似文献   

4.
孙健 《文史天地》2002,(6):64-64
范曾先生为鲁迅小说《药》所作的插图(刊于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227页,见附图)。直观地为中学生展示了两位老年丧子的白发妈妈给死去儿子祭奠的惨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而图中却有微疵,即将两双“三寸金莲”均画成了“天足”,这是有悖于史实的。  相似文献   

5.
6.
徐平 《湖南文史》2002,(6):55-61
从民国初年到全国解放的近40年里,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军队里,派系繁多,山头林立。其中,有三个因军校而得名的名派系:“士官系”、“保定系”、“黄博系”,号称“陆军三大系”。这三个派系的成员分别毕业于三所名军校:日本士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黄埔军官学校。  相似文献   

7.
陈凯 《文史春秋》2009,(11):61-62
1902年,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1859-1916),奉命调往直隶,接替不久前去世的李鸿章出任总督。直隶处于拱卫京师要地,直督历来为各省督抚之首,袁世凯这一升迁,用当下时尚的语言,可以说是其人生道路的一个重要“拐点”。  相似文献   

8.
冯学忠 《文史月刊》2003,(12):40-47
一、乌泰袭爵风波内蒙古科右前旗札萨克多罗札萨克图郡主,自清崇德元年(1636年)太宗皇太极封布达齐为第一世札萨克图郡王诏世袭罔替始,有清一代世袭12世。同治十五年(1876年),第11世郡王根敦占散病逝,身后无子承继,由谁过继袭爵在王族中发生了争议。太福晋格根珠拉指定根敦占散之兄乌泰过继袭札萨克图郡王,却遭到了王族中许多长者们的反对和抵制,理由有两条:其一,认为郡王爵由其弟又传回其兄,不符合封建王公爵秩世袭惯例;其二,乌泰青年时代已出俗度为喇嘛,时年25岁,不应再承袭王爵。长者们依惯例提出由郡王二爷的叔伯弟弟仓忠承袭王爵。但由…  相似文献   

9.
我偶然得到二枚新疆早期民国“邮政储金券”。票面额为100元和1000元。此两种票面额不同,幅度也不同,细节上有些差异,其它基本雷同。100元:长120mm,高77mm。票面浅红色,中间为暗红色,整个票面为繁体字印刷。  相似文献   

10.
沈淦 《文史春秋》2005,(4):38-44
袁世凯死后,"辫帅"张勋在徐州成立了"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阴谋为清室复辟。1917年6月,张勋以调停大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间的争端为借口,率领他的数千名"辫子军"进入北京,解散国会,逼走黎元洪。6月30日晚,张勋与康有为等人清宫召开"御前会议",于7月1日拥戴12岁的溥仪"登基"复辟,改民国六年七月一日为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易五色旗为黄龙旗,恢复清朝旧制,史称"张勋复辟"。张勋的倒行逆施立即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段祺瑞见利用  相似文献   

11.
白鸭者,为钱替人顶死罪的无辜人是也。“鸭不知,竟尔宰”,可见官场之黑暗。何以?“官避处分图结案,明知非辜莫区判!”  相似文献   

12.
清季的“国粹派”是近年渐受关注的题目,广义的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学术史、思想史和具体的南社、同盟会、辛亥革命以及相关人物的既存研究多少都与此相关,均不容忽视。直接以“国粹派”或“国粹主义”为题的研究,较早的有杨天石的《论辛亥革命前的国粹主义思潮》(《新建设))1965年2期),20世纪80年代则有胡逢祥的《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史学》(《历史研究))1985年5期),到20世纪90年代论着渐多,其中郑师渠的《晚清国粹派》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关於“国粹派”最为详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民国时期,尤其是30、40年代,工人所犯罪行占比远远超过了他们在城市总人口中的占比。工人的罪行主要有三类:经济绝望犯罪,激情犯罪,失意报复犯罪。每种罪行背后都蕴含着深层的社会因素,都是对城市环境的特定反映。工人犯罪比工人其他行为更能清楚地表明城市生活的压力。  相似文献   

15.
柏川 《文史天地》2006,(8):19-24
他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国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却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他就是林森,一个将被历史记住的人。  相似文献   

16.
日前,笔者到原平市大牛店镇梨井村的关帝庙内参观,只见这座历经清乾隆、嘉庆、同治三代重修的庙字,如今已破旧不堪,不再能够吸引人的眼球。但立在大殿前的一通石碑却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仔细端详碑文,原来是民国时期梨井村与沙峪村关于土地讼争的详情记载,正面记事,背面附有判决书的全文。  相似文献   

17.
18.
女拆白党,听名字.很象是一个组织,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儿。因为参加这种组织的人数往往不多.最多时也不过十几个人,从事的活动也不外乎是“放白鸽”、“翻戏”、“卷逃”、“仙人跳”等等。她们的活动十分诡秘,受骗者往往遭受巨大损失。以下就是她们活动写照一二.读者不妨一读。  相似文献   

19.
民国末年,西江流域的社会底层人物中有以挑担走圩度日的“挑佚”(俗称“挑担佬”);有在圩镇中挑码头担(即苦力工。俗称“咕喱”);有做替丧家抬死尸的仵作(俗称“棺材佬”);有专门替有财有势人家抬轿度日的轿佚(俗称“抬轿佬”);有沿街捧钵向人乞讨的流浪汉(俗称“乞儿”)……。虽然他们以出卖劳动力来维持家计,但却自得其乐。所谓“穷风流,饿快活”,即指这些人物了。  相似文献   

20.
清朝前期,作为核心疆土界定概念的"版图",并非如学界普遍认为的系指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区。其时,"版图"的内涵、外延尚无清晰的界定,国人对土司地区、台湾生番之地、重要属国的定位多有歧见。乾隆朝以前,清人中较主流的观点认为,"版图"包括行省地区(不含台湾生番之地和土司地区)、东北三将军辖区、诸藩部。乾隆朝起,土司地区亦多被视为"版图"。清人对"版图"的认定,标准有异,但基本以纳贡为底线。自根本上言,"版图"概念的模糊性,是天下主义影响下的产物;而其维系,得益于清朝在中华世界秩序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