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逝世到现在已有20多个年头了,回忆茅公生前对我的爱护、关怀和帮助,如沐春风,如饮甘霖,特别是茅公教我创作的件件往事至今仍历历在目,感动不已。  相似文献   

2.
正1979年6月17日下午4时,我和一位研究生阎庆生,如约来到坐落在北京西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13号茅盾先生的寓所访问。茅公谈起了他当年同毛泽东、鲁迅、瞿秋白、张闻天等名人接触的往事。其中有一些,或可为现代文学史乃至中共党史提供新的材料。出席中共"一大"茅公1974年3月28日给西北大学单演义教授的信中说:"来信所说大革命前我在广州及新疆出来曾到延安等事,都不值提起。尤恐十口相  相似文献   

3.
1998年夏天,北京电影学院教师章明专程来邕,买走了我的小说《卧底》的影视版权。他的到来改变了我的写作方式和习惯,我由此用上了电脑,尽管在广西首期签约的八位作家里,我是最后使用电脑写作的作家。我仍然兴奋地把消息告诉我的校友和朋友东西,彼时他正在北京写作根据他的获奖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改编的电影剧本。他听后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以后会比现在更好。”我当然理解他指的是我们广西这一拨青年作家的  相似文献   

4.
“发火” 茅盾先生于1965年辞去担任了长达15年的化部部长之职,改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不久,他被视为资产阶级艺路线的代表人物和“三十年代艺黑线的祖师爷”受到批判。到了1969年国庆,他的名字在报纸上参加重大活动的一长串国家领导人名单中消失,他也只好用沉默表示抗议。而此时,儿子韦韬的所谓“五一六”问题已澄清,被派到中科院的一个研究所“支左”(后下放河北干校);最让茅公和重病在身的夫人放心不下的却是儿媳妇陈小曼。  相似文献   

5.
于微细处见精神──敬忆茅盾同志的两件小事孙嘉瑞岁月不居,流阴如飞,转眼间,一代文宗──茅公逝世已近15个年头了。今年3月27日又将是他老人家的百年诞辰。茅公的道德文章、嘉言懿行永远是我景仰、追慕的典范。当我去茅公身边工作的时候,他年事已高,虽仍经常忙...  相似文献   

6.
胡正论     
1985年8月召开的首届“黄河笔会”的纪要中有这样一段话:“黄河流域曾诞生过许多革命根据地。一大批革命作家曾创作出许许多多反映人民劳动和斗争,意志和愿望的优秀作品,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热情。”胡正就是这“一大批革命作家”中的一位骨干。他从14岁参加“吕梁抗战剧社”起,在炽烈的战争年代,成长为一名革命事业的战士,人民群众的作家。40多年来,胡正执著地追求生活的真谛,忠实地描述了我国农民半个世纪的生活流变和内心世界,塑造了一批具有时代风貌和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老曹 《世界》2005,(10):26-27
9月19日,中秋节次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祝福声尚在耳边,台湾作家、学者李敖飞抵阔别56年的北京,开始为期12天的“神州文化之旅”。从北京到上海,从故宫到法源寺,从北大到清华,李敖行走在神州大地上,行走在他年少的记忆中,也行走在文化旅途中。“与大陆契阔四十载。今印此书以归故国,沧海浮生,难忘我是大陆人而已。”在《北京法源寺》后记中,李敖如是  相似文献   

8.
1986年8月中的一天。我随当时的上海市委宣传部长潘维明和研究室主任吴云溥去拜访夏衍,请他对一h海文化发展战略发表意见。夏公是不折不扣的“老上海”。自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就长期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和文艺创作。1929年,他参与筹备“左联”,并当选为执行委员。1933年中共上海文委成立,夏衍任电影组组长,从此开始涉足电影剧本创作。  相似文献   

9.
写漂泊在北京的五湖四海之人,忘不掉故乡花街的旧事人情“作家大概分为几种,一种用皮肤去写,主要凭借感受;另一种用心去写,凭借情感;还有一种用脑子去写,这类作家相对比较理性,一定要先解决‘我写这个意义在哪里’的问题。”在中关村附近的某家咖啡馆,作家徐则臣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说道。他将自己归入“理性作家”之列,他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就是对“70后”一代的意义追寻,探寻中国社会近30年的转  相似文献   

10.
涂光群 《炎黄春秋》2001,(10):58-61
新中国成立后,我在中国作家协会工作30年,虽为一普通干部,有幸也常能见到作协主席茅盾,聆听他的讲话;看到他为新中国文学事业所做的工作及他的处境;因工作而跟随我的领导去看望他,或有事被指派去他那儿跑跑腿。现记下我了解的茅公的点滴往事。  相似文献   

11.
北京有许多古怪的地名,有的十分丑陋,如羊尾巴胡同、蛈蝌螂胡同;有的却十分典雅,如芳草地、翠微路、香河园……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香河园西坝河小区却热气腾腾,林立的楼群又迎来了一批新住户,其中,就有满族老作家端木蕻良先生。 端木老搬进新居,为他的巨大工程——长篇小说《曹雪芹》的创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当我去看望和祝贺他乔迁之喜时,他十分高兴地说:“这里的条件很不错了,虽说暂时还有些不便利,对我倒是无所谓,我觉得到有不少好处呢!一来这里空气好,二来也宁静,楼房采光也好……”不用说,还有一条老先生没有说的好处,那就是这里交通不便,来上门索稿,题词的人就只好“知难而退”了,  相似文献   

12.
忆石老三事     
忆石老三事范维祺我只想从下面三件事,说说我对凌鹤同志的敬仰和思念:一、他的创作他是非常重视创作的,不但重视他个人的创作,更重视对整个创作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他无论到哪里,总是把作家、诗人、艺术家团结在周围;一些编剧、作曲和演员们,总是他家的座上客。创作...  相似文献   

13.
《百年潮》1997,(1)
1958年夏天,中国大陆上的几亿人民正如痴如狂地“大跃进”,准备“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不仅农村每亩地要高产若干万斤粮食,每个机关都要建立起小高炉,用土法大炼钢铁;而且在文化战线上,也要求人人写诗,个个作画,作家、教授都要订出一年内创作出无数作品的“跃进计划”来。一天,我从人民大学(我家住在那里)回到近代史研究所(我工作的地方)。我立刻去看范老(文澜),把人民大学的“跃进计划”给他看。那计划叫“十百千万亿”  相似文献   

14.
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天空,仍是那片有时瓦蓝有时阴郁的天空。然而,1991年4月,对于已近九旬的老作家沙汀来说,却是个极不寻常的月份。 这天,他的秘书一进门便兴奋而又略带神秘地问;“沙老,这个月是什么日子,您还记得吗?” “想不起了。”他沉思片刻后,无可奈何地回答。 “您的创作生涯满六十周年了。”秘书忍不住提示道。 “都六十年了,可真不容易啊!”沙汀感慨万干,象是对自己,又象是对秘书说。 六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却是一段漫长的跋涉。多数人只知道沙汀是位老作家,川味作家,或谓“土著”作家。但是却…  相似文献   

15.
雷公 《丝绸之路》2003,(1):47-49
又是一次天意巧合,2002年8月10日晚10时20分,我与家人随“中国小记西部行”至青海后,共八人赴兰州经嘉峪关落脚敦煌。晚10时40分我师潘絮兹之子潘贺打我手机,沉重地说:“你老师刚刚走了,我跟你说一声。”我急问何时,他说是10时20分。所以我们在敦煌呆了一天,便匆匆返兰州回北京。本来我们要走西藏,却鬼使神差到了敦煌,这是不是冥冥之中的先生之意呢(他曾对我们说要最后再去一次敦煌)。  相似文献   

16.
冥冥中的先生之意又是一次天意巧合,2002年8月10日晚10时20分,我与家人随“中国小记者西部行”至青海后,共八人赴兰州经嘉峪关落脚敦煌。晚10时40分我师潘兹之子潘贺打我手机,沉重地说:“你老师刚刚走了,我跟你说一声。”我急问何时,他说是10时20分。所以我们在敦煌呆了一天,便匆匆返兰州回北京。本来我们要走西藏,却鬼使神差到了敦煌,这是不是冥冥之中的先生之意呢(他曾对我们说要最后再去一次敦煌)。当我站在莫高窟门前时,心却飞向了北京,恩师潘兹先生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耳畔响着讲解员的声音,可在那一窟窟,一尊…  相似文献   

17.
韶华 《炎黄春秋》2013,(5):65-69
从1944年我发表第一篇小说至今,已经69年了。我是专业作家,对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有时候我把它当神明供奉,有时它把我当成阶级敌人抽打。有时候我怀疑它,有时候我又责备自己……不管怎么样,它一直在我的心灵深处,一时也没有离开。(一)把《讲话》当作圭臬1944年,我在冀鲁豫边区打游击。我发表第一篇小说时,还不知道什么是小说。只是觉得我的生活经历很有趣,照实记录而已。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发表一年后,还没有在敌后解放区出版,我看了一个朋友的手抄本。看了“讲话”之后我心中豁然开朗:原来写作还有这么多学问。讲得太对了,太好了。特别是作家要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获取创作源泉……数十年中,“讲话”一直是我创作的圭臬。土地改革时,我下乡当工作队员,抗美援朝中,我过了鸭绿江到前线体验生活。我还认为:到生活中去不能当“客人”,必须当“主人”,当“战士”。  相似文献   

18.
叶永烈 《纵横》2013,(9):14-20
陈云是上海人。作为上海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我很早就开始关注他。并希望能为他写一本书。但陈云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在他生前,除了南新华社播发的千把字生平简介之外,几乎找不到多少关于他的报道。为此,我曾先后赴上海青浦陈云老家及陈云工作过的瑞金、遵义、延安等地采访;还两度赴南昌采访陈云在“文革”期间的“下放”处所;另外,在北京还采访过陈云的老秘书及老战友等人。  相似文献   

19.
茅盾与马烽     
欣闻“山药蛋”派作家马烽等人,在笔耕50周年之际,获得了“人民作家”的光荣称号。这是党和人民对自己作家的关怀和爱护。与之同时,使我想起文坛巨匠茅盾对马烽的关注和评价。为了更好地了解“人民作家”马烽的创作历程和作品特色,笔者将在下面介绍茅盾与马烽的关系和茅盾的马烽论。  相似文献   

20.
我与夏衍交往五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颖 《炎黄春秋》2005,(11):49-55
1977年“四人帮”垮台不久,我从加拿大回到北京,那时已是阳光普照大地。但十年的噩梦人们都还深深印记。“十年动乱”中文艺界无疑是个重灾区: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作家、老前辈都受到无情的残害,我听说夏衍同志被打断了一条腿,本来是那么精干的人,现在成了残疾,走路很艰难,回到北京我首先想到要去看望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