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专诚 《沧桑》2008,(5):4-6
寒食节是为了颂扬和纪念介子推而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它既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山西历史文化中的闪光之处。本文拟就寒食节的产生和早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从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内在动因,以及民间传说多彩演化的角度提出一些粗浅的观点,以期对于这个重要节日及相关问题有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张小稳 《民俗研究》2017,(6):102-107
改火说和子推说是目前学术界关于寒食起源的两大观点,一直以来争论不休。其实这两种观点是古人对寒食起源不同解释的延续。两汉魏晋南北朝,子推说是寒食起源的唯一阐释;隋唐时代出现了改火禁火说并很快占据主流地位,玄宗时以国家意志固定下来,成为后世关于寒食起源的定论。寒食起源的诠释之所以在隋唐时期发生改变,是寒食节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唐王朝为加强统治,而为其注入新因素的结果。寒食节的重新诠释,成为皇权宣示统治合法性、借儒家思想来整合民间社会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雨竹 《神州》2012,(10):94-98
清明节,祭祖、添坟、寒食、插柳。白居易《寒食野忘吟》中亦有"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的句子,清明与寒食时间的耦合,说明两者渊源颇深。二十四节气中开头便是:春雨惊春清谷天,"清"指清明,清明节自然发端于农耕节气,直到与逐渐式微的寒食节合二为一,最终演变为慎终追远的民俗节日。几经沧桑、斗转星移,诗意盎然的寒食古风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今人知之甚少,也鲜有人提及了。眼下,正是人间四月天,清明时节悄然而至,祭祀踏  相似文献   

4.
曲文军 《民俗研究》2002,(4):192-195
中国古代占卜的习俗源远流长。远在上古的周代,官府里就专门设有大卜、卜师、龟人、占人等专管卜筮的官员。几千年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现象,卜龟、卜钱、鸡卜、掷珓、掷巧、卜镜等五花八门的占卜形式一直在民间流传。由于尚未见到有人涉猎探索“掷珓”这种占卜形式,故在此作一点粗疏的考索。  相似文献   

5.
前些天,从报纸上读到一篇谈春秋时代晋国大夫介子推的短文,由此想起介子推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中,新郎必须掰开一只女方为考验其力量和智慧而准备的整支羊颈骨。为了戏弄新郎,陪亲的姑娘们往往会巧妙地将一根红柳棍或筷子插在羊颈的骨髓里,使新郎费尽力气却怎么也掰不断羊颈骨,又着急又羞愧,姑娘们便乘机取笑揶揄新郎。有的新郎知道其中的奥妙,取出那根柳条或筷子。用力一掰,羊颈骨即折断为二。大家也就对新郎赞赏一番,不再为难新郎。  相似文献   

7.
浩瀚史海多有仁人志士忠君报国的记载,而晋国介子推以股肉敬于流亡之君重耳的故事尤为典型,介公的报国忠君之心让国人垂泪至今。那么介子推死后究竟葬于何处,现在之说是否确凿可信,如若违背真实是不是更有必要还其于原本呢?事实表明,介子推真冢并非在介休绵山的,而是在红色老区  相似文献   

8.
鄙小 《旅游纵览》2008,(4):72-72
<正>题记:清明节是一个特殊的出游之日,人们为了缅怀来到野外,国家也因为这样的中华民族习俗,从2008年起,把它列为传统节日放假日。当人们在  相似文献   

9.
《民俗研究》2021,(2):58-68
在寒食节的早期发展史上,介子推传说及其信仰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说,正是在介子推传说、特别是介子推信仰的推动下,寒食节遂以太原郡为源发地,呈放射状不断向外扩散。与此同时,介子推信仰也随之播布,逐渐形成了以太原地区为中心、遍及并州乃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信仰圈(祭祀圈)。但在这一时期,介子推信仰主要是以民间信仰、特别是淫祀的面目存在,与官方正祀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致使寒食节屡遭禁断。  相似文献   

10.
山西介休的绵山,不仅有着优美的山水风光,而且有许多名人名事,最著名的首推介子推守志被焚事件。据史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蒙难,逃到卫国,饥饿难忍,随臣采来野菜充饥,重耳难以下咽。从臣介子推割下自己身上的一块肉,熬成肉汤,叫重耳吃,重耳感激涕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介子推“割股奉君”,不是为了日后的封赏,而是为了晋国的振兴。  相似文献   

11.
客家山歌,很多客家人喜欢听,也喜欢唱,尤其五十岁过外的人更甚。但对客家山歌的起源、形式及表现手法,一般的人可能不很清楚。因此,我借这机会与客家山歌的爱好共同探讨,浅谈一下客家山歌。  相似文献   

12.
娘子关地处太行山中段,位于平定县城东北40公里处的娘子关镇。是我国内长城上著名的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现存的娘子关城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其名称由来,一说因唐平阳公主曾驻兵于此而得名,另一说因娘子关筑于绵山之下、介子推之妹妒女祠旁而名。  相似文献   

13.
旧时,有的人家房屋遇街衙直冲或正门对着巷口、桥梁,往往立一块小石碑,上刻:“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几个字,以为可以镇压不祥。这种风俗源于山东泰山一带农村,后来广泛流传。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宋庆历中,张伟宰莆田,在新县治得一石,铭其日:‘石敢当,镇百鬼,压灵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县令郑押字记’”。可见这种风俗由来已久,在唐代已经流行。  相似文献   

14.
赵森  于瑞亮 《文史月刊》2005,(11):51-53
在涑水河上游南畔、中条山东段北面,离绛县县城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春秋时的名城——车厢城,即今绛县南城村。在这里曾发生过至今犹令人怵目的晋时“尽杀群公子”事件,晋国曾在此建都80余年,晋文公就是在这里建立了辉煌霸业,一度成为诸侯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晋献公围杀群  相似文献   

15.
清明食趣     
长江 《文史月刊》2010,(4):62-62
<正>青精饭青精饭最早载于《岁时广记》卷十五的《零陵总记》。"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  相似文献   

16.
点子 《广东民俗》2000,(3):39-40
市声也可谓之叫卖广告或口头广告,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广告形式之一。它不仅是市、商的重要民俗标志,也是商业宣传原始习俗的始端。行商、小贩、手艺人走街串巷或摆摊设点,时常采取吆喝或用器物发出声响的形式,有高音,有低音,有拖长腔的,也有拉短调的,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叫卖吆喝多来自直接说明所售商品的口头传承,  相似文献   

17.
漫话清明节     
<正>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四日或五日。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时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  相似文献   

18.
王蔷 《南方文物》2004,(4):114-115
江西古代民间陋习甚多,“溺女婴”便是一例。溺女婴之风在我国民间传延已久,它是封建迷信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神州民俗》2003,(3):72-78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鱼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鑫 《南方文物》2003,(2):108-111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鱼的题材相当丰富,包括彩陶器皿上的鱼纹、鱼图;青铜器上的鱼纹;秦砖汉瓦上的鱼纹、鱼图;铜器、玉饰、漆器、瓷器艺术中的鱼形装饰以及民间年画、国画中的画鱼作品,这些资料充分反映了“鱼”题材的美学意义和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