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孝胥与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本为樽酒论文的知交,从1894年至1929年,两人的交往极为频繁。《郑孝胥日记》(以下简称《日记》)中关于陈三立的记述共有230余处之多。其中有40余处直接或间接涉及陈三立的家人,包括陈三立的父亲陈宝箴;长子陈衡恪(字师曾),次子陈隆恪(字彦和),三子陈寅恪(字彦恭,未用)①,四子陈方恪(字彦通),五子陈登恪(字彦上,未用);长女陈康晦,婿张宗义;三女陈安醴,婿薛琛锡;长孙陈封可;侄儿陈覃恪。虽然《日记》中记述朋辈知交家庭成员的为数不少,如周玉山家族,陈曾寿父子昆仲,徐志摩父子,龙榆…  相似文献   

2.
关于陈三立的生卒日期近代诗人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的生卒年,不少工具书标示有误,如《辞海·文学分册》(1979年版)、《中国近代史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中华民国史辞典》...  相似文献   

3.
陈三立与谭嗣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三立与谭嗣同张求会(一)陈三立与谭嗣同、陶葆廉、吴保初,在清末以四公子见称于世(四公子之称,或以了惠康易陶葆廉),陈、谭二人声名尤著。四公子当中,陈三立与陶、吴、丁交谊颇厚,即使是戊戌政变之后,陈与他们的交往也并未因各自的荣辱浮沉而受到影响。而与谭...  相似文献   

4.
《文献》2014,(2)
<正>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一生交游广泛,诗作唱和、题辞、评点、信札等应酬性文字极多。笔者近年搜集到陈三立十馀通未刊信札,今选择其中更有意义的九通予以整理发表。其中《与罗顺循书》、《与曾重伯书》录自湖南图书馆所藏《清末名贤手札》(民国十四年钞本);《与范肯堂书》录自江苏南通博物苑所藏陈三立手迹原件;《与龙榆生书》录自龙榆生后裔保存的陈三立手迹原件。  相似文献   

5.
关于陈三立光绪三十二年(1906)保定之行,陈寅恪《寒柳堂记梦未定稿》所记从细节到大要,都颇有讹误之处,不可尽信。如陈宝箴、陈三立父子开复在光绪三十一年而非二十九年;袁世凯主张立宪之隐情非仅陈三立一人窥得,而是路人皆知;并非袁世凯主动邀请陈三立,推荐者乃毛庆蕃;等。尤其是陈三立对于立宪的态度,陈寅恪也出现了误判。本文结合相关史料予以辨正,以期近真。  相似文献   

6.
<正>沙元炳(1864—1927),字健庵,实业家、教育家、诗人,是江苏如皋近代第一贤达,一生致力于兴办实业、教育等事业,造福桑梓。清同治三年(1864)沙元炳生于如皋县城内沙家河塘祖宅。光绪二十年(1894)与南通张謇一同中进士,后升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四年(1898)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双亲年高为由,辞官回乡,  相似文献   

7.
正很多杭州人也许不知道,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的陈三立安息地就在九溪牌坊山。据郑逸梅《艺林散记》记载,1936年,英国伦敦举行国际笔会,邀请中国代表参加。当时派了两位代表:一是胡适之,代表新文学,一是陈三立,代表旧文学。但当时陈三立已经84岁高龄,最终没有成行。作为中国旧文学的代表者,陈三立显然是无愧的,但与他代表的这个"旧"字相反,他其实是一个颇具创新思想的人。  相似文献   

8.
近年发现的陈三立早年未刊《文稿》有多条范当世的评语。范氏认为陈三立的古文创作成就可以上接曾国藩、张裕钊、吴汝纶、王阐运。范当世在评点《文稿》後曾致函陈三立,这封佚函为我们了解范当世评点陈三立《文稿》的情况和《文稿》的版本流传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陈三立,晚号散原老人,清末“四大公子”之一,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清末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人物)的儿子,近代诗坛大师,诗风自成一派,人品高风亮节,为世所重。但此老的日常生活,好些人提起来,都当作笑谈。  相似文献   

10.
杨滢 《世纪》2023,(2):32-35
<正>在中国近代史上,盛宣怀(1844—1916)是洋务运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在他实业救国、实业富国的生涯中,上海三星纸烟有限公司(简称“三星公司”)的创办、兴盛直至破产,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值得探究。笔者以上海图书馆馆藏盛宣怀档案为基础,梳理这段重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很多杭州人也许不知道,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的陈三立安息地就在九溪牌坊山。据郑逸梅《艺林散记》记载,1936年,英国伦敦举行国际笔会,邀请中国代表参加。当时派了两位代表:一是胡适之,代表新文学,一是陈三立,代表旧文学。但当时陈三立已经84岁高龄,最终没有成行。作为中国旧文学的代表者,陈三立显然是无愧的,但与他代表的这个“旧”字相反,他其实是一个颇具创新思想的人。  相似文献   

12.
晚清政治风云中的吴保初丁放在晚清政坛上,有一位官职不甚高,为官不甚久,且享年不永,但知名震朝野的奇人,他就是与济田谭嗣同、义宁陈三立、顺丰丁惠康并称为“清末四公子”的庐江吴保初,保初(1869—1913年).字彦复,号君遂,晚号瘿公,人称北山先生①。...  相似文献   

13.
戊戌变法失败两年后,有“维新公子”之称的陈三立挈家定居南京,结交了一批江浙一带的朋友,李审言即其中一位.1996年,李审言哲嗣李稚甫先生披露了陈三立致李审言未刊信札八通.在陈函没有面世之前,我们只能根据陈三立《散原精舍诗》和《李审言文集》保存的唱和诗作对两人的交往进行粗线条的勾勒.现在有了通信史实,两人交往的背景、细节就呈现出来,静止的书面材料变得生动有味.把信札与唱和诗作结合起来考察,陈、李的人事关系开始明朗,两人的社交圈子与生存状态、性格情趣也从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4.
<正>说起“状元经理”,人们便会想到主张实业救国并创办大生纱厂等实体企业的南通张謇,殊不知苏州也有一位“状元经理”陆润庠,他是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状元,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家乡苏州创办苏纶纱厂。陆润庠博学多才,精于医学、书法,是光绪、宣统两朝帝师,他创办的苏纶纱厂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朱洪 《纵横》2010,(5):53-56
1916年秋天,中华书局发生财政危机,刘半农辞去编辑,搬到上海铜仁路明厚里一号(今延安中路上海展览馆前),任上海实业学校和中华铁路学校教员。  相似文献   

16.
地方自治与直隶“四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方自治与直隶“四局”魏光奇自清末至20年代,全国各地许多(州)县陆续成立了一批名目不同的局、所,在教育、警察、实业和财务等四个方面履行行政职能。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县组织法》,将这些局、所统一改建为教育局、公安局、实业局和财务局,当时人称...  相似文献   

17.
谭延闿,湖南茶陵人,当年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曾任湖南省都督、国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长。1930年9月病逝南京,葬于南京钟山中山陵旁,蒋中正为其墓碑题词。谭  相似文献   

18.
作为近代一位重要的诗文巨匠,陈三立一生留下的文字数量巨大.他的重要作品,已收入《散原精舍诗文集》,当无疑义.但由于他成名甚早,且寿高德广,各方应酬极多,故未入集的诗文数量仍不在少数.这些集外诗文,对深入了解陈三立的文风诗艺、生平经历、人事关系仍有价值,值得我们予以挖掘、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张謇(1853—1926),字季直,江苏海门人。晚清甲午(1894)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清末朝廷授其农工商大臣兼东南宣慰使,因其赞成共和而峻辞;民初曾任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袁世凯任大总统时,先辞组阁之邀,继就农商总长、水利局总裁、全国教育会长等职。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改革家、政治活动家。  相似文献   

20.
<正>沙元炳(1864—1927),字健庵,江苏如皋人,清末民初如皋地方贤达,有“江宁才子”之称。沙元炳中年投身于创办实业和发展教育,以谋求救国之路,在教育、实业、文学等多个方面卓有成就,是近代文化转型中的典型人物。晚年致力于[民国]《如皋县志》(以下简称民国志)的编纂,在方志学上颇有建树。[民国]《如皋县志》体例清晰,资料翔实,乃是历代《如皋县志》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