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踏子     
南通称得上典型的水乡,密布的河网串起了江海平原上的村村落落。农家人沿河而居,水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连接河水与人的台阶通道,就是南通方言所称的“水踏子”。水踏子沿着河坡,从河岸一直延伸到水面。以前,农家人从浇灌菜园到洗衣做饭,用的都是河水。为了上下取水方便,农家人在临近的河边总要修个水踏子。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人杰地灵,方言研究历来处于领先地位。早期的词语考释,在明清时代就已有专问世,李登《书音义便考私编》考的是明代的南京方言,胡英《吴下方言考》考的是清代的常州、无锡、苏州一带的方言。民国时期孙锦标的《南通方言疏证》、张羽屏的《江都方言考》、钱晋的《沭阳方言考》、朱锦江的《金陵方言考》、葛毅卿的《吴方言解》、木安的《吴语通俗考释》等也都是属于这一类的作。  相似文献   

3.
杨子华 《古今谈》2000,(2):50-53
杭州方言虽然属吴语系方言区,但流传的地域很小,只限于城区,城内外方言迥异。因此,杭州方言的地域性很强,地方色彩很浓。在杭州方言中最具地方性特征、最有杭州味道的,当推“儿尾”方言了。据专家调查,在杭州人的口语中现还在流传的“儿尾”方言至少近两千条。  相似文献   

4.
陈刚 《丝绸之路》2013,(12):28-29
方言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民俗文化赖以留存、传承的媒介。本文通过整理赣方言中的词汇,列举赣方言中颇具特色的词语,探讨赣方言中蕴含的巫文化、建筑文化、稻作文化、禁忌文化等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5.
雒鹏  黄海英  包妍 《丝绸之路》2013,(22):23-27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甘肃方言是甘肃文化的载体。甘肃方言属于官话方言。甘肃方言的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可以传达出有关甘肃文化的丰富的信息。甘肃方言文化,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耕传统型,二是民族混合型,三是走廊过渡型。  相似文献   

6.
正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和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脉,是中国文化的根。由于地域广袤、族群分散、历史悠久,汉语言文字自古以来就存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华方言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文化繁茂的根系。对个人而言,方言是最先学得的语言,是由祖先流传、父母传授的母语。因此方言是文化源头之一,是文化多样性与独特  相似文献   

7.
在各地的方言中,我们不仅能窥见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事实的地域文化印记,而且会发现一种方言系统将某些不属于其地域特点的词汇融合进来,成为与自己方言融为一体的组成部分. 青海方言,在汉语方面属于北方方言,在某些程度上与江淮流域的吴语方言有些相同或相似.这与青海汉族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历史上由于人口迁移、商贸联系、各民族长期相处及地区间的交往等诸多因素,使青海方言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追其原因,一方面是人类的迁徙活动让其地方方言在青海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另一原因是由于青海相对封闭,所以形成的语言固有形态很少被破坏,在俚俗方言中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8.
宁改换 《神州》2013,(32):150-150
众所周知,方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与共同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共同语不断地从方言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丰富、充实自己,从中可见方言的价值与魅力,不同的方言与各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心理有很大的关系,体现着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聂汉林 《丝绸之路》2013,(14):69-7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构筑语言的基础。每种民族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了与其他文化迥异的词汇,这就出现了词汇空缺的现象。语言本身扎根于文化之中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语言与语言之间存在着相异现象。  相似文献   

10.
魏红 《民俗研究》2007,(2):186-191
方言与民俗具有共同的基础,即地域与居民。其中方言是民俗的载体,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离不开特定的方言词汇,一些方言词则直接陈述、反映民俗,与民俗事象紧密交织在一起。而历史文献里的一些方言词,能反映出文献所属时代和地域的风俗文化。《醒世姻缘传》是明末清初以山东方言为背景的通俗文献,胡适先生曾指出它是"一部最丰富又最详细的文化史料","将来研究十七世纪中国社会风  相似文献   

11.
<正>地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长江、黄海环抱与南北交会的独特地理位置,冲积平原与沿海滩涂的自然环境,沧海桑田的地理变迁,移民的进入与近邻文化的流传影响,以及依托于自然条件形成的生产方式等造就了南通江海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黄玉梅  余凤龙 《沧桑》2013,(6):168-170
在江苏沿海大开发的背景下,南通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本文基于南通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数据,定量分析南通旅游总收入与GDP的相关性,并根据旅游增加值计算南通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与拉动作用。从城市旅游形象、区域开发、文化内涵及旅游营销等方面提出推进南通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苗族是贵州南部地区的主体民族之一。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苗族就有396591人(1990年统计数),占全州总人口3287565人的12.06%,而且在全州的十二个县(市)中均有苗族居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惠水县,共有77697人,人口最少的是荔波县,只有6413人。从苗族分布的行政区域看,一个县内不仅同时有不同方言的苗族居住,即使是同一方言甚至是同土语区的苗族,其支系在风俗、语言及区域文化上也略有一定的差异。黔南苗族有20多个支系,按方言划分为:一、黔东方言(中部方言)苗族;二、)11黔滇方言(西部方言)苗族;三、湘西方言(东部…  相似文献   

14.
南通地处我国黄金海岸的中部,南临长江,东濒黄海,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南通历史悠久,南通人民有着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南通的民歌、故事、舞蹈、音乐和各种造型艺术丰富多彩,其民间舞蹈与地方音乐的有机融合所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南通人民抒情表意的主要艺术手段之一.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在舞蹈里要获得准确的民间气质.唯一最重要的成份就是恰当的音乐,否则,民间舞蹈就只能成为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南通民间舞蹈之所以能长期的生存下来,保持着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力,以至三次北上,誉满京都;首次东渡,轰动丰  相似文献   

15.
刘迪 《东南文化》2016,(6):102-106
面对19世纪末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和剧遽社会变迁,张謇选择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南通博物苑作为张謇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教育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张謇在南通博物苑创办过程中实现了资本的文化化和文化的资本化双重过程:一方面,将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另一方面,又将文化资本转化为其象征资本的一部分,使其获得更大社会权力,从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对地方社会进行塑造。张謇对于作为文化资本的南通博物苑的支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藏品内容及知识系统的构建、博物馆教育作用的树立及对参观者的规范。张謇对文化资本的支配表面上是其个人意志的体现,由其政治理念所驱动;而深究,终不免受时代和机构属性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证中国古代岁星纪年十二次的词源。文中以古汉藏语或上古汉语方言考证十二次与十二支、十二生肖相配。此与汉唐以来郑玄、陆德明所说迥异,而与今人张闻玉主张星纪表寅虎之说相印证,有助于检验散见于古籍中的岁星纪年记录的正确性,可供确定武王克商年代参考。  相似文献   

17.
广东方言地理分布及其文化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属文化范畴,虽是一种特殊、无形文化现象,但通过它的载体——人群的活动,便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构成语言景观.人们每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很容易觉察到语言景观差异.方言地理主要是研究方言形成的历史空间过程,分布类型和格局,以及由以上因素构成的语言景观的地域差异等.1、广东方言区形成的历史空间过程广东现代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是历史上长期以来各种方言相互取代、交融、渗透和影响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由点到面的不断扩散、辐合、叠交的空间过程.其动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古代移民方式,以此奠定了广东方言地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赵硕  王润孝  郭永建 《人文地理》2006,21(3):124-126
方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的发展是方言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条件。网络方言也同样是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本文就网络方言产生的原因、本身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针对网络方言研究背景,从网络文化社会方言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入手,提出网络语言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并从其简略化、图形化、符号化和时尚化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从而证明也只有在对社会全面关注和考察基础上才能发现社会语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吴镕 《钟山风雨》2010,(2):41-41
<正>1990年秋,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偕王兆国来南通视察旅游等方面的工作。当时我在南通任市委书记,市长是徐燕,我问他:"您是老外交部长,中西大餐都吃过了,到南通来吃点什么呢?我  相似文献   

20.
南通因其在地理上处于齐鲁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交汇地带,而受多种文化共同作用,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特征的南通地域文化。儒家文化首先反映在南通民居的"天人合一"上,主要体现在南通民居的选址对周围环境的尊重和融入,以及建筑充分遵从儒家的等级秩序上。同时"多样中和"显示了南通民居充分吸收周边优秀文化,并进行地域性改造,使其在统一的原则下和谐并存。"外敛内显"更是展现南通民居的中庸之道,即南通民居建筑不追求外显而追求内涵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