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国内外学者对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之间的中国留日学生研究相对薄弱,笔者以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的档案材料为基础,选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对中华民国留日学生的政策为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政府对中华民国留日学生的关注与调查,以及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对中华民国留日学生接收政策的演变、戒备心理日重的教育实态和更加严密的监控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2.
为缓和留日学生与日本政府之间的矛盾,以培养留日学生的"中日亲善"感情,日本政府顺应国际上列强退还庚款以资助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趋势,于1923年3月在第46届国会上通过了《对华文化事业特别会计法案》,并以此为基础,经与中方协商建立了一般补给生制度,正式开启了庚款补给中国留日学生工作。此后,日本政府为垄断庚款补给中国留日学生的大权,独自推出了特选留学生制度和选拔留学生制度,并在九一八事变后将一般补给生制度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由于中国停付庚款和对华文化事业经费的扩张,日本政府的庚款补给中国留日学生政策也是几经变化,并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而彻底终结。  相似文献   

3.
徐志民 《近代史研究》2022,(2):124-138+161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通过伪满政权选派学生赴日留学,对口接受,安排进入相应的学校和机构实施定向培养,既通过常规的课程教学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也灌输亲日思想,以培养“日满融合”的“楔子”,服务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和侵华政策。为防止伪满留日学生产生反“满”抗日思想,日本采用特殊管理,限制伪满的留日学生与中华民国及其他伪政权的留日学生交往,并借助社会团体“辅导”伪满留日学生,利用留日学生会影响和控制他们。日本政府对伪满留日学生的特殊政策,体现了日本“以华制华”“分而治之”,并吞中国东北的战略企图。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通过伪满政权选派学生赴日留学,对口接受,安排进入相应的学校和机构实施定向培养,既通过常规的课程教学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也灌输亲日思想,以培养“日满融合”的“楔子”,服务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和侵华政策。为防止伪满留日学生产生反“满”抗日思想,日本采用特殊管理,限制伪满的留日学生与中华民国及其他伪政权的留日学生交往,并借助社会团体“辅导”伪满留日学生,利用留日学生会影响和控制他们。日本政府对伪满留日学生的特殊政策,体现了日本“以华制华”“分而治之”,并吞中国东北的战略企图。  相似文献   

5.
民国初期,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而日本从明治时代走向大正民主运动时期。在这个转折时代,日本既继承和沿用对清末留日学生的积极接受、消极教育和利己管理政策,又不得不面对该政策日益明显的负面效应,最典型的是"留日者反日",这与其培养留日学生"亲日倾向"和借此扩大日本在华势力的目的背道而驰。于是,日本政府内部逐渐出现改变对中国留日学生放任自流的"不干涉主义",转而采取"优待主义"的建议和动向,虽在当时未能落实,但毕竟是此后"改善"留日学生政策的量变积累,反映了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其所依存的时代环境。  相似文献   

6.
抗战爆发后,中国留日学生的选派主体变成了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扶植的傀儡政权。战时的特殊背景与选派主体的特殊性使留日学生失去了战前的相对自由,在专业选择、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只能接受日本政府、学校和相关机构的安排。随着日本深陷中国战场及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压缩学制年限、"学徒出阵"、"勤劳奉仕"等政策严重影响了留日学生的专业学习。作为伪政权选派的留日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战争环境中与日本民众一样经历了饥饿、空袭、疏散,甚至原子弹爆炸等灾难。加之,他们远离故土,战时生活的困苦在某种程度上更甚于日本民众,尤其是在日本警察、特务的监控下,早已没有战前留日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兴趣",但又不得不参加日伪机构组织的各种亲日、崇日活动。战时日本主导下的中国人赴日留学,既然偏离了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目的的正常轨道,结果必然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失败而终结。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国留学活动中,以留日的学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本文对辛亥革命前中国学生选择留日的原因、日本政府及国民对待中国留学生的态度以及留日学生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及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清末留日学生"取缔规则"事件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因日本政府颁布"取缔规则"而发起的群体抗议活动,无疑是民族精神和爱国激情的张扬.但是,就"取缔规则"本身来讲,从出台缘由、性质到具体内容,实属正常的教育整顿,旨在进一步规范日本的留学教育.留日学生因日俄战争中国所遭受的民族耻辱,以及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积之日久形成强烈的反日民族情绪,以"取缔规则"为导火线,一触即发,从而将教育问题演变成一场激进的政治反抗运动.事实上,留日学生对此规则存有诸多的误解与误读,情绪化的激情有余,冷静的客观分析不足.难能可贵的是,留日学生也在"蛮干"的过程中逐渐反省,回归理性.这对留日学生日后的政治追求和社会活动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徐志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26.7万字,98元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多、规模大、影响深远,与中日关系极为密切。近代日本面对蜂拥而至的中国留日学生,如何接受、教育、管理他们,在留日运动起起落落和中日关系的变化中,又如何调整留日学生政策,以及这些调整又怎样反作用于留日学生与中日关系?本书从西力东渐的时代背景和近代东亚国际关系史的宏观视角出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抗日救亡活动为研究取向,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至1937年抗战军兴为探讨范围,就海外留学生的救国活动、心态、方式,效果及其意义,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正于大家。一留日学生及其爱国运动中国学生留学日本,始于甲午战后。然自甲午战争至抗战胜利,这一段中日关系史,不啻是一部日本侵华史。留日学生因身处日本,对日本政府的侵华策划和日本国民由潜意识中反映出来的轻视中国的心态,感受极深,因之更能激起其爱国心和民族意识。早在1905年,留日学生因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掀起了近代中国留日史上的第  相似文献   

11.
徐志民 《中国地方志》2022,(4):98-106+127-128
关于伪满留日学生的在日生活,有学者访谈过一些原伪满留日学生,但彼此所谈留日生活差异较大,往往彰显了个人留日生活的特殊性。抗战时期,日本不仅安抚和“保护”伪满留日学生,而且专设学席制度,与其他伪政权相比貌似优待伪满留日学生。其实,这是日本企图吞并中国东北和实施“以华制华”“分而治之”侵华政策在留日教育层面的反映。伪满留日学生的学习、交往和日常活动同样被监控,任何“异常”都可能招致牢狱之灾或杀身之祸,这也是他们留日生活的常态和底色。因此,伪满留日学生个人留日生活的特殊性蕴含在普遍性之中,如此理解他们的留日生活或许更加客观。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广大留日学生在“教育救国”理念的感召下,视义务教育为救国图强、富国强民的根本途径,积极地从事义务教育的宣传、推展工作,使中国教育近代化事业得到了大幅度的拓展,近代中国社会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拟从义务教育的思想传播、政策制订及师资培养等方面来探讨留日学生为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1927年国共分裂后,中共在日本的组织及活动遭到破坏。1928-1929年是中共的在日组织重建和发展时期。在东京的支部遭受重创后,中共在大阪重新进行了党员登记,对党员及地方支部进行重新整编。通过诸多形式,在中国留日学生、华人华侨中间积极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播撒革命火种,大力发展党员。中共党员经过多方努力重新开展地方支部工作,领导和建立了一批社会科学研究性的社团组织,通过散发宣传物品、创办机关刊物等方式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宣扬革命思想。中国共产党日本特别支部与日本共产党也存在某种联系。1929年10月3日,日本政府在全国各地同时行动,速捕了大批中共党员及留日学生,中国共产党日本特别支部再次遭受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多、规模大,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变革影响深远,因而广受学界关注。考释近代中国留日运动的兴起时间、留日学生人数及其所学学科专业、分析留日热潮的原因、考察留日学生的爱国政治运动、探讨留日学生与中国社会变革之关系等,是中日学界关于留日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的焦点和主要内容。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存在"重清末轻民国"的倾向,以及中日学者彼此利用对方档案文献和研究成果不足、部分领域亟待细化和深入研究等缺憾。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更需广泛搜集相关史料,充分关注中外学界成果,不断引入新的研究方法,从而推进留日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5.
从1896年至1937年,中国留日学生总数大约达到11万人,而在各类学校毕业的却只有1.1万人。同时,在留日历史上,留日学生曾多次决议集体回国。为什么世界上接受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日本,不能培养中国留日学生对日本国家的亲善感情呢?可以认为在这个时期,民族纠纷、政治冲突是中国留日学生和日本发生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从甲午战争到抗战结束的50年间,中国留日教育较为兴盛。日本朝野对中国学生留学日本十分关注,在不同的时期制订了不同的政策。纵观其政策演变,可分两个阶段:一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二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在第一阶段,日本对中国留日学生政策虽包含侵略阴谋,但不显著。在第二阶段,其政策着力培养亲日奴化人才,侵略阴谋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7.
1901年1月,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奖励游学成为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有力地刺激了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据统计,到1904年留日学生人数达到1300人,到最高峰的1905—1906年间,更猛增至8000人。有学者估计,清末十年间,留日学生总数在2万人以上。留日学生旅居日本,深深感到中国的积弱和日本的强盛,强烈的忧患意识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推上了从事政治活动的道路。过去,史学界对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而对同一时期众多留日学生参与立宪运动的现象则很少有人涉及。鉴于此,本文即拟探讨留日学生在立宪运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日本政府对中国沿海和内河航运业实施了全面入侵和控制战略。该战略包括出台实施一系列控制海运的政策,设立控制中国沿海远洋航线的国策海运会社,设立控制中国内河内港航运的轮船公司,以及采取多种措施打击、排挤和取代其他国家的轮船航运势力等。在日本政府推动和支持下,日本轮船航运势力打败此前的霸主英国,排挤其他国家的航运势力,实现了把中国沿海内河轮船航运业变成日本独占之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一出入境政策和外侨管理政策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人民来往频繁,二战前,彼此出入两国十分自由。战后初年,1945年到1949年,根据日本盟军总部的命令,日本政府大批遣送二战期间从中国大陆和台湾强制征发到日本做苦工的中国人回国。据统计,当时被遣送的台湾人为24000人,大陆人为30737人。①同时,日本政府以局势混乱为理由,限制中国人赴日,1947至1949年年均获准入境的仅100多人。直到1952年,日本政府对赴日外侨的限制才略为放松。当时颁布的《日本出入国管理今》以及同时颁布的实施细则规定:除了有传染病、精神病、贫困残废、贩毒卖淫…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惯性运动而不能自拔。其间,日本政府选择了扩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松政策搭配,但其宏观经济反而是每况愈下,甚至积累了巨额财政赤字和超低利率,本文运用反常的IS-LM模型的分析,说明日本政府双松政策搭配失效的原因及对策,以上分析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调控也具有现实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