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巴疾驰在209省道上。这是一条穿行在闽北大山里的公路,通向我的目的地,宁化。宁化地处闽西北与赣南接壤的崇山峻岭中,是客家最早迁入福建的聚居地之一,宁化石壁镇更被称为客家祖地。在未来的几天里,我将循着客家曾经的迁徙足迹,开始我的宁化客家之旅。正是农忙时节,公路两边的稻田里农人们正忙着埋头插秧。远处的山峦和绿树、天上的白云在水田里投下的倒影和绿油油的新苗相映成趣。我把车窗推开了一条缝隙,贪婪地呼吸着外面的空气。牛粪、青草、松树叶子、麦杆燃烧的烟味,所有这些混合在一起,就是路上的味道。  相似文献   

2.
客家群体既本在秦人汉裔这一个族群孕育,于此群体中派生,而他们在秦、汉时向南方迁徙,公兀前225年当秦灭魏、楚、赵、燕、齐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国,公元206年旋又转为西汉王朝统领之时,中原遗民便已迈出了南徙的步履。因而今天,当在议论这一客家群体的组合时,无疑都自当要追索到秦汉时大批军旅的南伐带动大批居民南徙,和三国吴后六朝由帝王南渡而带动了大批黎民南迁这两个关键时代。再具体一点说,便是要从中原遗民开始以同一宗姓,或本同一处原居乡村、地域齐齐作出南徙,其后都同在到达所居住地方或在侨置郡县中生存,从而组成了群体的那一时间中求索。  相似文献   

3.
嘉嘉 《客家研究辑刊》2007,(1):188-192,198
一、客家研究院的历史沿革 客家是汉族中一个颇具特色的民系,由历史上南迁的北方汉人与南方人融合形成。在林林总总的中华地域文化中,客家文化以其民俗民风的古朴而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化石”,因而客家文化在海内外受到高度重视,得到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诸学科的青睐。  相似文献   

4.
客家民间化具有渊远的历史,谚语作为客家民间的一种特殊化形式,所包含的内容淋淋总总,它是民间化的一朵鲜艳的奇葩,深深地扎根在客家民族这块肥沃的土壤里。客家谚语成为当地风土人情的永恒话题,它引导和教育了世世代代客家人、土人的道德观念、生活习性、宗教信仰,都深深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5.
《神州民俗》2007,(8):34-34
樟木头客家人大部分是南迁的中原汉族移民,他们因偏居一方,与外界交往不多,交通也不方便,因此家家户户延续中原习惯,自备纺纱车和织布机,自织自穿。一般以素色为主,蓝、黑、白色最为流行。白色偏米黄,纯白色只有在亲人过世才用,质地多为粗布(用麻织成的一种质地比较硬的布)。男人穿的衫是长袖,[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许春芳 《湖南文史》2014,(12):67-67
“无山不客客住山”,客家人生活在山区,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所以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因为肥腻的食物能增加饱感和补充体能;同时,客家菜的口感还偏重“咸”。客家人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是富裕大户一天至少也要喝一顿粥,多数人家经常以稀饭充饥,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既适合送粥,又能增加体内盐分;加上山区竹木繁茂,养成了客家人烧柴做饭,用竹蒸笼蒸制菜肴的习惯,鸡、鸭、鱼、肉、红薯、芋头……可以说,客家人无菜不蒸。在闽粤赣客家地区生活了近7年的毛泽东,对客家蒸笼菜和辣炒田螺肉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7.
禁忌,作为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中常称为“塔布”(tatoo),“塔布”原是南太平洋波里尼酉亚汤加岛人的土语.其基本含义是表示“神圣的”和“不可接触”的意义。在中国,与“塔布”相对应的词便是“禁忌”。“禁忌”一词.早在汉代就见著于史籍了。《汉书·艺文志》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中国禁忌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因为这种神物具有“神圣”和“圣洁”的性质,随便使用是一种亵渎行为,违犯这种禁忌会招致不幸,遵循这一禁忌…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运动研究与客家研究相结合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新动向。本将着重论述客家与早期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一、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会是西方基督教义与中国传统思想化相结合的产物,为什么最初在中国南方省份广西得到广泛传播?拜上帝会在组织和心理上都给在土客之争中处于劣势的客家族群带来需求和慰藉,同时跟冯云山等人的主观努力分不开;二、由于缺乏严谨的纪律性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客家人组织的起义军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形势不容乐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赖广昌  木子 《旅游》2012,(8):10
汉族客家人凡华厦落成,屋主往往会在大门上端镶嵌上一块门匾,其常为长方形,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一个词语,有的还配上吉祥图案,是融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如:姓黄的写"东观流薇";姓余的写"新安垂风";姓吴的写"三让传家";姓胡的写"苏湖世第"。此外,还有"清白传家"、"曲江世第"、"天禄遗风"等门匾。  相似文献   

10.
李娜 《福建史志》2003,(4):44-45
客家是中原汉族南徙,与中南、东南各地土著民族融合的一支民系。主要聚居在闽粤赣边区,广东中西部和东部、台湾、溪南、四川和东南亚等地也有不少客家人杂居其间。  相似文献   

11.
客家香荷包     
《福建史志》2013,(5):21-21
宁化客家人有佩戴“香荷包”的习俗。香荷包俗称“香袋”,是一种驱邪压魔的吉祥物。 孩子满月后,第一次随大人出远门、走亲戚,细心的母亲早就给他缝好一个小小的香荷包,挂在孩子的胸前;姑娘要出嫁了,当妈妈的又早早地给女儿绣好了一只香荷包,让它永远伴随在女儿的身边;家里要建新房子了,还是勤劳的女主人,一针一线地把香荷包绣好,等着上大梁的时候,恭恭敬敬地把它存放在大梁正中的顶上方。人们之所以这样做,为的就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平安!  相似文献   

12.
永定县位于福建省西部,属纯客家县份。客家是汉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族祖是中原人,因战乱和灾害等,从公元4世纪初(西晋末年)开始,曾有五次较大规模的南迁,至公元10世纪(宋代)在闽、粤、赣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土楼渐渐成为其繁衍生息的主要居所。作为客家文化的一种载体,永定客家土楼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近千年以前,而且经久不衰,延续至今。现存的永定客家土楼,主要有殿堂式围楼、五凤楼、府第式方楼、长方形楼、正方形楼、日字形楼、目字形楼、弧形楼、三合院式楼、四合院式楼、富字式方楼、二堂二落式方楼、走马楼、一字形楼、五角楼、六角楼、八角楼、纱帽楼(形似纱帽)、吊脚楼(后向悬空,以柱支撑)、前圆后方形  相似文献   

13.
曾敏 《南方文物》2014,(4):201-202
<正>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建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于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若从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桥因材料和构造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桥型,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桥的形式更为复杂多样,并成为一门专业工程。一、赣南古桥概况在传统社会修桥铺路,一向视为公益事业的"慈善"行  相似文献   

14.
正在历史的变迁中,勤劳朴实的崇义客家人,不仅传承了先祖勤劳克俭、尊老敬宗的精神和尊重自然、开垦梯田的智慧,亦吸收了当地畲、瑶等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情风俗,在起居生活方式、节日风俗、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化和艺术。我们将略举几项进行介绍。舞春牛舞春牛在立春时节举办,是象征开启一年农耕活动的重要仪式。当春耕时节临近,"春牛"队伍便以家族队伍形式,走村串舍,举行"舞春牛"仪式,祭拜天地、自然神。在街  相似文献   

15.
客家文学是中国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了中国汉文化的优良传统,在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孕育下,在中原汉人不断迁徙,定居岭南山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生长。它既有浓郁的客家风味,又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相似文献   

16.
《神州民俗》2007,(3):15-16
石岩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北部。石岩客家山歌流传于宝安石岩一带。用客家话演唱。曲调与别地客家山歌有所不同,有自己独特的旋律,歌词一般是七字体,四句或五句。四句的是一、二、四句押韵。石岩客家山歌演唱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个人自唱,或两人一唱一和,擂台斗歌则是最精彩、最激烈、最为群众喜爱的一种形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无山不客客住山”,客家人生活在山区,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所以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因为肥腻的食物能增加饱感和补充体能;同时,客家菜的口感还偏重“咸”.客家人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是富裕大户一天至少也要喝一顿粥,多数人家经常以稀饭充饥,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既适合送粥,又能增加体内盐分;加上山区竹木繁茂,养成了客家人烧柴做饭,用竹蒸笼蒸制菜肴的习惯,鸡、鸭、鱼、肉、红薯、芋头……可以说,客家人无菜不蒸.在闽粤赣客家地区生活了近7年的毛泽东,对客家蒸笼菜和辣炒田螺肉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北人与南人》一文中说:“相书上有一条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责。我看这并不是妄语。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能厚重。”客家人正是典型的“南人北相”,其“主贵”,具备一种南北融合的文化格,从而在近代史上,叱咤风云,驱遣自如,玉汝于成。  相似文献   

19.
客家民间学是民间化的一朵鲜艳的奇葩,深深地扎根在客家民系这块肥沃的土壤里。客家民间学成为当地风土人情的话题,引导和教育了世世代代的客家人。客家人的道德观念、生活习性、宗教信仰等都深深受其影响。同时,它更多地左右和教育了众多客家妇女,客家民间学与客家妇女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反映了客家各种女性形象及其化内涵。本重点从客家民间学,如山歌、俗语、谚语等入手阐释客家传统女性形象并分析其成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客家传统服饰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燕 《广东史志》2002,(3):63-63,68
由于历史的原因,客家人从中原长途跋涉,一路披荆斩棘,拓荒创业,来到闽西、赣南、粤东广大家乡僻壤定居,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衣食住行必须简易、方便、实用、可行,在服饰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